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解密文化節目創作秘笈!這麼多“招”,夠琢磨一陣了!

文|“廣電獨家”記者 林沛;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

“他是以第一名的成績從美院畢業的。 而做雕像修復, 意味著他將再難有自己的作品。 他在決定(跟故宮)簽三方協議之前, 在巷子裡溜達了三回才走進去。 ”

請故宮雕像修復師屈峰加入《小鎮故事》, 觀正影視創始人曹志雄認為, 是因為他身上有不少類似的細節很有趣, “我在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時候就覺得他狀態很好, 跟文物修復師帶給觀眾的刻板印象有反差。 ”

曹志雄以同樣的路數“發掘”了另一位節目嘉賓。

“有一次大半夜從大廠的錄影棚開車回北京,

聽廣播裡這哥們兒在嘻嘻哈哈地講月球, 後來才知道這是個很厲害的科學家, 團隊就開始聯絡他。 ”

後來, 頂著“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頭銜的鄭永春, 在《小鎮故事》中有了一個好玩的名號——“火星哥”。

《局部》第二季(下稱《局部2》)在優酷播出過半, 擔任主講人的陳丹青亦在被問及“節目定位”時表示, “娛樂, 就是娛樂!我可不會說《局部》是人文節目、教育節目。 ”

小眾、嚴肅、成本低, 說書甚至講課式的口播, 似乎與近兩年興起的“清流”文化節目有著相當緊密的關聯。 如今, 由這股風潮影響的泛文化節目卻有了不同的面孔和嶄新的邊界。

文化節目不是小眾的, 將嚴肅的文化注入趣味性、觀賞性元素, 提高信息量, 更新拍攝手段, 以視頻節目為核心進行多重產業衍生——《小鎮故事》《時尚大師》,

與以《局部2》為代表的“看理想”品牌, 對綜藝節目呈現文化元素不無啟發。

交 流

由32名新銳設計師圍繞“東方元素、中國意象”, 共完成10組設計, 如以古代神獸“椒圖”為創意的女包, 以戲服中的“繩結”代替拉鍊的女裝, 以古屏風為靈感展示衣服的多重層次感……《時尚大師》將中國文化元素嫁接現代新銳時尚

以T台秀為主線, 節目還特別穿插了選手真人秀。 有別於央視節目以舞臺為主的“慣例”, 《時尚大師》通過視頻短片與第二現場設計師們的彼此寒暄穿插剪輯, 側面反映出參賽者的心理活動與江湖地位, 增添了選手性格碰撞帶來的衝突感與戲劇性。

《時尚大師》監製 鄒琳

“這是一個新的題材,

一個創新的嘗試, 和我們當年做戲曲真人秀時一樣, 有種第一個吃螃蟹的感覺。 ”節目監製鄒琳說, “在央視的平臺上做文化, 也要做出一些創新的節目模式的嘗試。 ”

紀連海、陳果、史軍、屈峰、鄭永春, 《小鎮故事》的專家團是文史學家、社會哲學家、植物學家、地質學家和文物專家的組合

“電視觀眾的要求很高, 老師們的知識儲備非常豐富, 但還要看怎麼往外掏。 ”觀正影視總製作人、《小鎮故事》執行總導演劉聖辰告訴記者, 節目組會與專家溝通“講的方式要有趣, 要有交流感地講”

而在《局部2》裡, 陳丹青將他的“課堂”帶到外面——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 據悉, 團隊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聯繫了半年, 僅獲得三個夜晚共15個小時的拍攝機會——這是中國拍攝團隊第一次被允許進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進行走覽全館式的拍攝。

《局部2》劇照

15個小時預計要介紹幾十件藝術品, 其實拍攝時間非常緊張, 但是陳丹青卻不忘推算花在博物館大堂內花束的價格, “每一束至少3000美元, ”粗略算下來, “用在鮮花上的費用, 已經達到4億美元。 ”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跑題”, 他正是用類似這樣的趣味來打破美術作品講解中的傳統板塊。 這樣新穎的解讀或名人軼事, 每期中都會“不經意”地出現兩三處。

陳丹青亦多次在採訪中強調, “視頻節目其實是語言節目, 語言勾不住人, 一點擊就滅了”。

“這算是他的心態“, “看理想”製作總監楊亮說道, “不想讓節目顯得傳統而正式, 而是採用一種娛樂、輕鬆的互動形式。

“看理想”製作總監 楊亮

而為了保證陳丹青式的趣味, “他會特別糾結於內容表達”是楊亮認為《局部》製作過程中最大的難度。 “他要轉化成輕鬆互動的語言, 哪怕是一個非常細小的描述。 同時, 還要兼顧視覺的呈現。 因此在創作時, 他和導演的溝通非常佔用時間。 ”

轉 化

“轉化”無處不在並至關重要。 無獨有偶, 幾乎每位被採訪者都提到了文化元素的“翻譯”。

對《小鎮故事》來說, 擔任這個功能的是李健。 “李健本身就是藝人中的才子, 他的知識量和對世界的理解達到了可以和教授互動、共鳴的程度。 ”

觀正影視總製作人、《小鎮故事》執行總導演 劉聖辰

在劉聖辰看來, 李健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翻譯者”, “教授說了深奧的話, 他會馬上追問;某個話題講幹了或者無聊, 他會用一種逗趣的方式終結這個話題。”

“從設計師的作品,到一檔電視節目能呈現出的時尚理念,從節目受眾對時尚文化的解讀,到大眾認知的時尚和文化,好多都不在一個頻率上。”要把這些頻率整合成並非高高在上的文化表達,鄒琳認為,要“做一個連接器和翻譯器”。

由此,節目提取的主題,如“吉祥圖案”“水墨丹青”“東方旋律”“二十四節氣”等,都是極為通俗易懂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象。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或許是《時尚大師》最成功的“翻譯者”。這位教授不僅頻繁出現在《中國詩詞大會》《國學小名士》《最愛是中華》等文化節目中,亦是江甯織造博物館館長,對服飾與傳統文化的嫁接頗有心得。

“90後”新銳設計師孟月明從名作《簪花仕女圖》中汲取靈感,把畫中最不起眼的侍女作為自己設計中的女主人公,酈波稱讚他的巧思,並解讀“中國人把衣服當作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在穿”是一件有史可鑒的事,“老子被褐懷玉,他就是要簡潔;而孔子主張文質彬彬,既要有內涵,也要有形式上的美麗,他是通過衣服展開向精神世界和宇宙人生的一種聯想。”

“看理想”則十分俐落地“消滅”了這個轉化的過程,力求最少的意義折損。雖然在“看理想”的節目中,文稿處於相當顯性的位置,但據楊亮透露,“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專門的人來寫文案,根本沒有!”

因為,“這個文案是任何一個文案策劃或者是導演都沒辦法替各位老師來完成的,他們那麼多年積累的東西沒有別人可以代替。”每集文稿都由主講人本人事先寫好,每一期都需要15~20天的創作與修改,力求最為簡潔有趣的觀眾傳達

衍 生

約十年前,出版品牌“理想國”就曾邀陳丹青寫一本《世界名畫解讀》。那時正鬧辭職,陳丹青“一聽美術教育就煩”,不肯做。

2014年底,在“理想國”孵化下,“看理想”誕生,秉承理想國“想像另一種可能”的理念,拓展出版的邊界,以視頻、音訊、社交媒體,乃至物質製作的方式,力圖推動中國人文素養與生活美學的成熟。

這個在知識份子界頗有名氣的文化、藝術出版品牌,決定集結一批優質作者,打造《局部》《圓桌派》《一千零一夜》《聽說》《呼吸》《號外》等一系列文化視頻節目。

然而“看理想”似乎從未提及“視頻化”,一系列視頻節目的出現,“是大環境下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變”,楊亮說道,“我們在有意識地強調‘出版’二字。”

“看理想”的影像計畫旨在用精准平實的鏡頭語言來誠實地做“影像出版”,將有意義的知識與觀念公之於眾,用文學與藝術來關懷時代的心智生活與公共價值。

同時,“理想國”的圖書編輯也參與到視頻節目的文案工作中,“他們幫著從文案方面做把關,並豐富內容。”節目文案本身亦將回流至出版——《局部》第一季集結為《陌生的經驗》,“道長(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也有出書計畫。”

5月上旬,“看理想”官微發佈一則招聘啟事,新人將供職產品文創部,一個曾推出“年華”葡萄酒和“看理想咖啡訂閱計畫”等品牌衍生品的專職部門。

自2015年推出系列視頻節目,行至三年的“看理想”已“不能局限在一條單一的產品線上”,楊亮說,“而且我們沒有當作周邊產品來看待,它們就是這個機構需要出現的一個分支,是整體的一部分。”

來到“看理想”第四個年頭,楊亮認為,“看理想”的視頻佈局裡會出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但“這種變化其實是主動的變化,而不是我感覺到什麼地方在變。”因為,“這種變化追求的也是一些市場行為,是適應整個大環境變化的主動求變。”

以《時尚大師》為契機,節目冠名方京東帶著共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希望為中國年輕設計師的發展提供助力。

“中國非常需要更強大的原創設計能力,也需要把中國美學和文化自信通過最潮流的服飾文化去傳播給全世界,很多優秀的年輕設計師一直在堅持做著原創和獨立品牌,節目事實上為他們提供了綻放的舞臺,他們太需要這樣的舞臺去表達自我和展現作品,正是他們這種獨立思考、堅持原創的精神感染著觀眾。”鄒琳認為,未來央視《時尚大師》更大的價值在於“整合國內外優質資源來助力中國創造和中國原創設計師的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曾表示,時尚本身就是一種傳播載體,它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文化底蘊和國民想像力。“通過該節目的播出,可以推出流行指數、時尚評價,甚至是具有東方特色的服裝和模特賽事。”

在鄒琳的設想中,《時尚大師》能做的還有更多,包括“讓時尚觸手可及,也讓世界更加熱愛中國文化”。

“央視財經頻道希望打造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設計師大賽”,慢慢地形成IP價值,“能夠成為助力中國年輕設計師實現夢想的舞臺,也能夠整合全部優質資源助力中國堅持做原創品牌的設計師發展,助力中國時尚產業的發展。先做好這個1,至於後面的0,”她告訴記者,“真正運營好一個IP,還是需要不斷地嘗試新方式新玩法。”

“術業有專攻。一個節目的線下延伸目前還處於低級階段。”觀正影視參與《小鎮故事》製作的緣起,是公司曾參與聯合投資並製作《魅力中國城》。

這檔文旅節目的三家製作方中,除了央視財經頻道、觀正影視外,還有專注旅遊產業的品牌盈科旅遊。在曹志雄看來,“我的合作方是做旅遊的,我是做節目的,這就是分工。”

劉聖辰也認為,“我們需要的是先完成第一項,把每個小鎮最閃亮的幾張名片包裝好、打出來。只有當這個小鎮成為熱點,後面才有可能性。”


純 粹

《小鎮故事》的主線更像一個“尋寶”故事,5位學者到小鎮當地尋找最有記憶度的價值載體,或許是一個人、一道風景,甚至是一種文化,最終在一百多位當地居民面前,以1分30秒的時間闡述最終選擇的寶物是什麼,並接受居民們的投票。“真正的內核是看、發現和介紹,尋寶只是一個故事包裝和讓節目顯得有趣的皮。”

在曹志雄看來,文化節目實則是處理信息量的節目。經手一個新節目,他的習慣是“看哪些信息量是可以高高興興獲得的,之後就可以包裝在真人秀下”。

真人秀的皮相下,是一檔節目的底層邏輯。“可能是幾個藝人在一起特別好玩可以耍寶,在這個底層邏輯下可以安排各種各樣的任務;可能是要回答某個社會心理、社會問題、社會期待,可能包裝在一個真人秀下,包裝在一個任務型的氛圍裡,滿足了好奇心,也可以攢藝人、嘉賓。”

這也解決了文化節目模式不強的問題,“抓住了底層邏輯這個核心,節目玩啥都成立。”曹志雄認為,“這樣是聰明的,選題打開了,可以古代、現代、脫口秀、真人秀各種變。”

觀正影視創始人 曹志雄

視覺呈現文化,向來絕非易事。皮相的美輪美奐之下,必有精緻提純的骨相。勾人心魄之處,往往是心智欲望的投射所在。

在確定每期的中國意象主題之前,鄒琳和她的團隊徵求了不少時尚圈層、文化專家的意見,選題既要簡單易懂又要有深厚的文化代表性,“還是挺挑戰主創團隊的”。

最終節目回歸到單純的創作欲望,“有的選題讓幾位評委甚至是國外設計大師都有創作欲望,設計師會看哪個命題最能戳中他的情感,可能一下子就有靈感了。”

無論《局部》《圓桌派》還是《一千零一夜》,“看理想”的節目都在推進“主講人負責制”的特殊流程。有別于導演與製片人負責制,主講人對內容有更強的把控力。“每期節目的內容方向,都是主講人給的。”楊亮告訴記者,製作團隊會嚴格按照主講人的設計,抽取精華,轉化為視覺語言。

入職“看理想”前,楊亮做過節目,也拍過大量紀錄片、廣告、MV,對何為精緻純粹的視覺語言的理解,與做書人的“挑剔”不謀而合。

“《局部》的室內景布光相對麻煩,平均每次需要4~5個小時。”楊亮向記者談起一個細節,“第一季拍到最後兩期,光剛布到一半的時候,陳(丹青)老師覺得目前的效果就‘很牛’,但劇組其實還沒有布完。”

“《一千零一夜》的風格是富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是摒棄理想化的想像的,對當下的記錄和對真實的還原是《一千零一夜》在影像創作時的準則。比如出走季的敦煌篇,我們沒有去為觀眾構建一個想像中的敦煌來迎合書中的場景,而是真實還原了一個曾經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到今天一個旅遊城市的桑田滄海。而在《狂人日記》一集中,當年魯迅曾經工作的紹興會館所在的南半截胡同,周圍早已是高樓林立,如今這裡也已經進入了拆遷的節奏,這裡的居民每天談論的話題也大多和拆遷有關,我們也就根據這個角度去構建這一集的畫面內容。”楊亮認為,視頻節目一般不會摳到如此細緻,“要糾結每個鏡頭,糾結每個機位,糾結所有的一切,跟電影操作沒有什麼兩樣。”

有媒體如此評價《局部》的佈景與觀感,“男人翻了幾頁書,大概在門的位置,燈光亮起來了。然後是沙發,然後是書桌,然後是壁龕。這時你再看,那些無章法的傢俱,呈現出一種漫不經心的精心。整個畫面,就像是一幅厚重精緻的油畫。”

對於“看理想”的每個節目,團隊都討論過是否要“變變方式”,“但後來想想,這樣就不純粹了。”

楊亮認為,所謂符合市場審美的華麗包裝會讓節目顯得“複雜”。而且,“我覺得不是受眾是否接受‘看理想’平實的表達方式,而是這個節目就應該是這樣的。”節目在最合適的狀態中遊刃有餘,“說白了還是做自己。”

(林沛,“廣電獨家”資深記者,中國傳媒大學碩士,專注綜藝節目創新、紀錄片產業、廣電政策研究與報導。)

他會用一種逗趣的方式終結這個話題。”

“從設計師的作品,到一檔電視節目能呈現出的時尚理念,從節目受眾對時尚文化的解讀,到大眾認知的時尚和文化,好多都不在一個頻率上。”要把這些頻率整合成並非高高在上的文化表達,鄒琳認為,要“做一個連接器和翻譯器”。

由此,節目提取的主題,如“吉祥圖案”“水墨丹青”“東方旋律”“二十四節氣”等,都是極為通俗易懂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象。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或許是《時尚大師》最成功的“翻譯者”。這位教授不僅頻繁出現在《中國詩詞大會》《國學小名士》《最愛是中華》等文化節目中,亦是江甯織造博物館館長,對服飾與傳統文化的嫁接頗有心得。

“90後”新銳設計師孟月明從名作《簪花仕女圖》中汲取靈感,把畫中最不起眼的侍女作為自己設計中的女主人公,酈波稱讚他的巧思,並解讀“中國人把衣服當作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在穿”是一件有史可鑒的事,“老子被褐懷玉,他就是要簡潔;而孔子主張文質彬彬,既要有內涵,也要有形式上的美麗,他是通過衣服展開向精神世界和宇宙人生的一種聯想。”

“看理想”則十分俐落地“消滅”了這個轉化的過程,力求最少的意義折損。雖然在“看理想”的節目中,文稿處於相當顯性的位置,但據楊亮透露,“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專門的人來寫文案,根本沒有!”

因為,“這個文案是任何一個文案策劃或者是導演都沒辦法替各位老師來完成的,他們那麼多年積累的東西沒有別人可以代替。”每集文稿都由主講人本人事先寫好,每一期都需要15~20天的創作與修改,力求最為簡潔有趣的觀眾傳達

衍 生

約十年前,出版品牌“理想國”就曾邀陳丹青寫一本《世界名畫解讀》。那時正鬧辭職,陳丹青“一聽美術教育就煩”,不肯做。

2014年底,在“理想國”孵化下,“看理想”誕生,秉承理想國“想像另一種可能”的理念,拓展出版的邊界,以視頻、音訊、社交媒體,乃至物質製作的方式,力圖推動中國人文素養與生活美學的成熟。

這個在知識份子界頗有名氣的文化、藝術出版品牌,決定集結一批優質作者,打造《局部》《圓桌派》《一千零一夜》《聽說》《呼吸》《號外》等一系列文化視頻節目。

然而“看理想”似乎從未提及“視頻化”,一系列視頻節目的出現,“是大環境下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變”,楊亮說道,“我們在有意識地強調‘出版’二字。”

“看理想”的影像計畫旨在用精准平實的鏡頭語言來誠實地做“影像出版”,將有意義的知識與觀念公之於眾,用文學與藝術來關懷時代的心智生活與公共價值。

同時,“理想國”的圖書編輯也參與到視頻節目的文案工作中,“他們幫著從文案方面做把關,並豐富內容。”節目文案本身亦將回流至出版——《局部》第一季集結為《陌生的經驗》,“道長(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也有出書計畫。”

5月上旬,“看理想”官微發佈一則招聘啟事,新人將供職產品文創部,一個曾推出“年華”葡萄酒和“看理想咖啡訂閱計畫”等品牌衍生品的專職部門。

自2015年推出系列視頻節目,行至三年的“看理想”已“不能局限在一條單一的產品線上”,楊亮說,“而且我們沒有當作周邊產品來看待,它們就是這個機構需要出現的一個分支,是整體的一部分。”

來到“看理想”第四個年頭,楊亮認為,“看理想”的視頻佈局裡會出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但“這種變化其實是主動的變化,而不是我感覺到什麼地方在變。”因為,“這種變化追求的也是一些市場行為,是適應整個大環境變化的主動求變。”

以《時尚大師》為契機,節目冠名方京東帶著共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希望為中國年輕設計師的發展提供助力。

“中國非常需要更強大的原創設計能力,也需要把中國美學和文化自信通過最潮流的服飾文化去傳播給全世界,很多優秀的年輕設計師一直在堅持做著原創和獨立品牌,節目事實上為他們提供了綻放的舞臺,他們太需要這樣的舞臺去表達自我和展現作品,正是他們這種獨立思考、堅持原創的精神感染著觀眾。”鄒琳認為,未來央視《時尚大師》更大的價值在於“整合國內外優質資源來助力中國創造和中國原創設計師的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曾表示,時尚本身就是一種傳播載體,它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文化底蘊和國民想像力。“通過該節目的播出,可以推出流行指數、時尚評價,甚至是具有東方特色的服裝和模特賽事。”

在鄒琳的設想中,《時尚大師》能做的還有更多,包括“讓時尚觸手可及,也讓世界更加熱愛中國文化”。

“央視財經頻道希望打造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設計師大賽”,慢慢地形成IP價值,“能夠成為助力中國年輕設計師實現夢想的舞臺,也能夠整合全部優質資源助力中國堅持做原創品牌的設計師發展,助力中國時尚產業的發展。先做好這個1,至於後面的0,”她告訴記者,“真正運營好一個IP,還是需要不斷地嘗試新方式新玩法。”

“術業有專攻。一個節目的線下延伸目前還處於低級階段。”觀正影視參與《小鎮故事》製作的緣起,是公司曾參與聯合投資並製作《魅力中國城》。

這檔文旅節目的三家製作方中,除了央視財經頻道、觀正影視外,還有專注旅遊產業的品牌盈科旅遊。在曹志雄看來,“我的合作方是做旅遊的,我是做節目的,這就是分工。”

劉聖辰也認為,“我們需要的是先完成第一項,把每個小鎮最閃亮的幾張名片包裝好、打出來。只有當這個小鎮成為熱點,後面才有可能性。”


純 粹

《小鎮故事》的主線更像一個“尋寶”故事,5位學者到小鎮當地尋找最有記憶度的價值載體,或許是一個人、一道風景,甚至是一種文化,最終在一百多位當地居民面前,以1分30秒的時間闡述最終選擇的寶物是什麼,並接受居民們的投票。“真正的內核是看、發現和介紹,尋寶只是一個故事包裝和讓節目顯得有趣的皮。”

在曹志雄看來,文化節目實則是處理信息量的節目。經手一個新節目,他的習慣是“看哪些信息量是可以高高興興獲得的,之後就可以包裝在真人秀下”。

真人秀的皮相下,是一檔節目的底層邏輯。“可能是幾個藝人在一起特別好玩可以耍寶,在這個底層邏輯下可以安排各種各樣的任務;可能是要回答某個社會心理、社會問題、社會期待,可能包裝在一個真人秀下,包裝在一個任務型的氛圍裡,滿足了好奇心,也可以攢藝人、嘉賓。”

這也解決了文化節目模式不強的問題,“抓住了底層邏輯這個核心,節目玩啥都成立。”曹志雄認為,“這樣是聰明的,選題打開了,可以古代、現代、脫口秀、真人秀各種變。”

觀正影視創始人 曹志雄

視覺呈現文化,向來絕非易事。皮相的美輪美奐之下,必有精緻提純的骨相。勾人心魄之處,往往是心智欲望的投射所在。

在確定每期的中國意象主題之前,鄒琳和她的團隊徵求了不少時尚圈層、文化專家的意見,選題既要簡單易懂又要有深厚的文化代表性,“還是挺挑戰主創團隊的”。

最終節目回歸到單純的創作欲望,“有的選題讓幾位評委甚至是國外設計大師都有創作欲望,設計師會看哪個命題最能戳中他的情感,可能一下子就有靈感了。”

無論《局部》《圓桌派》還是《一千零一夜》,“看理想”的節目都在推進“主講人負責制”的特殊流程。有別于導演與製片人負責制,主講人對內容有更強的把控力。“每期節目的內容方向,都是主講人給的。”楊亮告訴記者,製作團隊會嚴格按照主講人的設計,抽取精華,轉化為視覺語言。

入職“看理想”前,楊亮做過節目,也拍過大量紀錄片、廣告、MV,對何為精緻純粹的視覺語言的理解,與做書人的“挑剔”不謀而合。

“《局部》的室內景布光相對麻煩,平均每次需要4~5個小時。”楊亮向記者談起一個細節,“第一季拍到最後兩期,光剛布到一半的時候,陳(丹青)老師覺得目前的效果就‘很牛’,但劇組其實還沒有布完。”

“《一千零一夜》的風格是富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是摒棄理想化的想像的,對當下的記錄和對真實的還原是《一千零一夜》在影像創作時的準則。比如出走季的敦煌篇,我們沒有去為觀眾構建一個想像中的敦煌來迎合書中的場景,而是真實還原了一個曾經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到今天一個旅遊城市的桑田滄海。而在《狂人日記》一集中,當年魯迅曾經工作的紹興會館所在的南半截胡同,周圍早已是高樓林立,如今這裡也已經進入了拆遷的節奏,這裡的居民每天談論的話題也大多和拆遷有關,我們也就根據這個角度去構建這一集的畫面內容。”楊亮認為,視頻節目一般不會摳到如此細緻,“要糾結每個鏡頭,糾結每個機位,糾結所有的一切,跟電影操作沒有什麼兩樣。”

有媒體如此評價《局部》的佈景與觀感,“男人翻了幾頁書,大概在門的位置,燈光亮起來了。然後是沙發,然後是書桌,然後是壁龕。這時你再看,那些無章法的傢俱,呈現出一種漫不經心的精心。整個畫面,就像是一幅厚重精緻的油畫。”

對於“看理想”的每個節目,團隊都討論過是否要“變變方式”,“但後來想想,這樣就不純粹了。”

楊亮認為,所謂符合市場審美的華麗包裝會讓節目顯得“複雜”。而且,“我覺得不是受眾是否接受‘看理想’平實的表達方式,而是這個節目就應該是這樣的。”節目在最合適的狀態中遊刃有餘,“說白了還是做自己。”

(林沛,“廣電獨家”資深記者,中國傳媒大學碩士,專注綜藝節目創新、紀錄片產業、廣電政策研究與報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