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宇宙大爆炸的“原初黑洞”与恒星的演化的黑洞,有什么区别?

黑洞是一種特殊的天體,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它能把時空彎曲到連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 黑洞的來源之一是超大品質恒星的演化, 二是起源於宇宙大爆炸的“原初黑洞”, 但是對於超大品質黑洞的形成尚無明確的理論來源。

恒星演化

恒星不恒, 就像我們的太陽, 它不會永遠都發光發熱帶給地球生物能量。 恒星是要經歷各種階段的, 簡單來說恒星品質巨大, 在自身引力塌陷作用下, 在內部核心區域形成高溫高壓的環境。 恒星內部富含氫(氕氘氚)在此環境下發生核聚變, 通過光和熱釋放巨大能量,

抵抗自身引力塌陷達到暫時的平衡。 隨著內部燃料的耗盡, 不足以抵抗引力塌陷時, 超大品質的恒星會經過超新星爆發後形成黑洞。 這也是宇宙中黑洞的主要來源。

原初黑洞

原初黑洞又叫太初黑洞, 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提出的概念, 其認為在大爆炸時由於巨大的壓力一部分物質被擠壓成為極小的黑洞。 這類黑洞廣泛的存在宇宙空間內, 但很難被人類發現。

超大品質黑洞

其品質為太陽品質的100萬倍到100億倍之間, 科學家認為這類黑洞是每個星系的標配, 銀河系的中心就有一個這樣的黑洞。 整個星系呈現著繞星系中心超大品質黑洞旋轉的態勢。 此類黑洞科學上對於其形成尚無定論。

對於任何有品質的物體, 自身的重力會不斷擠壓自己, 使其變得更為緻密。 另一方面, 一些力量又會阻止這種重力擠壓作用, 比如, 組成物體的原子之間的庫侖力。 正是因為這種平衡作用, 人體和地球等物體才不會無限坍縮。 而恒星的品質要比地球這樣的行星大得多, 它們的引力坍縮作用相比要強得多, 僅靠庫侖力無法防止無限引力坍縮, 它們對抗自身重力的排斥作用主要來自於核聚變反應的輻射壓。 在核聚變反應的過程中, 損失的品質能夠轉化為巨大的能量, 從而使恒星的結構得以保持穩定。

然而, 如果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輻射壓不足時, 引力坍縮作用將會佔據主導作用, 導致恒星內部受到極為巨大的壓縮作用。

如果恒星在最初形成時的品質在太陽的20倍(地球的670萬倍)以上, 那麼, 它們在最終失衡之後, 重力會壓碎核心中的原子核, 並且由此產生的中子簡並壓力也無法阻擋這種擠壓作用, 結果核心中的亞原子粒子就會因為無限的引力坍縮而被擠入無限小的奇點中, 從而產生能夠限制住光的時空區域——黑洞。

另一方面, 霍金曾經提出, 在宇宙誕生之後不久, 由於巨大的物質密度可能會產生一些十分微小的原初黑洞。 它們有些可能已經蒸發掉, 有些可能演化為超大品質黑洞。 不過, 這一理論還沒有得到證實。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