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老成都的装订线:宽巷子、窄巷子

如果說老成都是一本書, 那麼寬巷子、窄巷子就是它的裝訂線。

無論從建築還是文化角度, 成都正處於南北影響的交匯區。 寬巷子、窄巷子曾經是“滿城”轄地, 旗人千里迢迢離開乾燥的北國來到潮濕多雨的蜀都, 難免滋生懷鄉之思, 修築家宅時, 他們採取了北京四合院的形制。 為適應本地氣候條件, 建築兼有北京四合院氣韻和成都城市民居的風味, 形成獨特的穿鬥式房房相連四合院住宅, 成為兩種地域建築文化融合的生動表現。 有鑑於此, 寬巷子、窄巷子雖是兩條平行的巷道, 卻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成都三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

成都少城(即今成都老城區的西半部分)始建于秦滅蜀之後, 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 歷經浩劫, 在轟毀與重建中幾經反復。 近代的少城建于滿清。 1781年清政府調滿州蒙古兵二十四旗駐防成都, 開始擴建少城, 供滿州將士及家眷居住。 這時的少城稱為滿城。 城內以長順街為主街, 多條小街分列於主街東西兩側。 辛亥革命後改滿城為少城。 少城在作家李劼人《死水微瀾》中的描述是“一個極度幽靜的綠蔭地區”, “是一個極消閒而無一點塵俗氣息, 又到處是畫境, 到處富有詩情的地方。 ”

寬、窄巷子以前叫仁裡胡同頭條、仁裡胡同二條。 在一般人眼裡, 這兩條巷子是差不多寬的, 何以要如加以寬窄區別呢?寬巷子古時多為達官貴人居住,

窄巷子聚居的是平民, 顯貴住的地方當然是用“寬”, 平民住的地方自然就是“窄”了, 於是民間有“寬巷子不寬, 窄巷子不窄”的說法。

在建立以後的漫長時間裡, 少城內是不准經商的。 少城的街道很像一隻攤開的蜈蚣, “將軍衙門”就是蜈蚣頭, 長順街是蜈蚣身體, 兩邊街道就像是足。 長順街東面為左翼, 供19條街巷;西面為右翼, 供23條街巷。 當時, 滿城的住宅面積不以畝分計, 而是以“甲”計。 一甲地, 即是一名披甲軍人應分得的一片地。 地之大小並不平衡, 而是以所隸之旗為等差, 其中馬甲又略大於步甲, 面積大的每甲有七八十平方市丈。 但生齒日益繁多, 兩萬多滿人擁擠在這狹窄的區域內, 生存法則迫使他們設法自救。

辛亥革命後, 滿城不再是禁區, 百姓可以自由出入, 有些外地商人乘機在滿城附近開起了典當鋪, 大量收購旗人家產。 一些軍閥豪紳也進駐了滿城。 名流劉湘、楊森、田頌堯、李家鈺等人, 先後都在滿城擁有過自己的公館。

新來居民開始改造住房, 這同樣影響到建築造型。 城鎮民居分前店後宅、店宅兩地、多店一宅諸多形式, 以前店後宅為正宗。 民居幾乎每個院落都有井, 供生活之需。 由於是房房相連式, 當要擴展時, 便向縱深方向發展, 呈“日”字狀。 兩旁耳房不砌牆, 作為交通聯繫通道, 同時下面做成下水道。 有的耳房側加建為廁所, 可供上下院落使用。 富裕人家院子下沉, 簷口落水處磚砌明溝排雨水。 一般民居則利用地勢自由排水,

只在院角處做集水口統一由陰溝排出。 這些院落皆不甚講究, 寬敞通風成為了其居住的宗旨。

學者胡媛媛和蔡道馨撰文指出, 寬巷子、窄巷子的四合院平面形制規整, 中軸線明顯對稱, 房房相連, 簷口相對較寬, 結構為穿鬥式, 天井面積較大, 為採光演變為院落。 據測量, 天井與房屋面積比例約為1:3, 比北方四合院略小, 但比雲南的大。

巷子裡的四合院一改北方四合院建築立面肅穆規整的特點, 牆面樸素, 台基低矮, 一般為一步。 屋身也較矮小, 屋頂坡度平緩, 坡度多為四至五分水。 鋪小青瓦, 每開間有二至三片“亮瓦”, 房屋上部樑柱間有只用竹篾片編織分隔的, 便於通風。 屋脊平直變化少, 也沒有屋簷裝飾。

柱間圍護牆採用了川西平原特有竹編夾泥牆。 廂房多設為單層。 這可以看出, 寬窄巷子住宅既保持了北京四合院的方正嚴謹, 又因勢利導予以變通, 因而別具風味。

從外部通道來看, 成都寬、窄巷子保持了北方胡同的空間形態。 但寬、窄巷子的長度僅為200余米, 寬度約3-4米, 少了些北方胡同的悠長韻味。 何況民居將胡同作為了公共場所, 煮飯、洗衣、納涼、小孩遊玩等等都在胡同、院壩進行, 是民居的感情交匯場, 小小的街道則完全是公共空間, 較北方胡同更具親和力。

即使經過多年變故, 寬、窄巷子裡剩下的大樹依然吸引著路人。 不由的讓人想起葉聖陶先生在1945年3月寫的《談成都的樹木》一文。 他感歎“少城一帶的樹木真繁茂, 幾乎是房子藏在樹叢裡,不是樹木栽在各家的院子裡。山茶、玉蘭、碧桃、海棠,各種的花顯出各種的光彩,成片成片深綠和淺綠的樹葉組成錦繡。”如今在水泥森林中生活太久的人們,對老成都的生活韻味有了更深切地嚮往。人們常常會在“景陽崗”茶鋪喝茶,遙想老成都的飛雲與霧靄,以及那暖洋洋的光陰……

有意思的是寬巷子的“愷廬”,百年前此宅主人留洋歸來,經歐風美雨沐浴,把自家的舊門庭和院門大加革命。特製的青磚呈變化圖案,砌成了西洋風格的拱形門,門的上方嵌入中式石匾,大篆陽刻“愷廬”,意即悅然住地。二字一反當時國人閱讀從右向左舊規,從左向右,這也體現出主人的革命化細節了。1949年前夕,“愷廬”是劉文輝麾下、川西電臺台長陳希和的私宅,蔣介石到成都也來過此地。後來革命浪潮勢如破竹,劉文輝給解放軍的降電就是經此宅發出。可見,革命的“愷廬”書寫格式,最後真革命了。

2003年,兩條巷子由有關單位投入數億元著手改造。據說,改造後的寬巷子、窄巷子,其舊有的單一居住功能將得到置換和豐富,向“文化+商業+旅遊”為核心的功能轉變,其間將設置一些區域,專門用來展示一些早已失傳或將要失傳的古老藝術和文化。

1949年前後,有很多名人在寬、窄巷子工作生活過,周恩來、吳玉章、巴金、李頡人等等,建築蘊涵文化,建築是文化的雕塑。寬、窄巷子的變遷不僅是蜀文化的結晶,更是老成都的縮影。所以,寬巷子並不“寬”,窄巷子也並不“窄”。偶爾傳來的小販吆喝聲打破了縈繞在巷道裡的寂靜,恍若驚夢。巷子兩旁的店鋪、作坊、公館、宅院以及那幾十棵桉樹、泡桐等樹木,頑強守護著成都的記憶。儘管記憶,正在變得如此斑駁和殘缺。

幾乎是房子藏在樹叢裡,不是樹木栽在各家的院子裡。山茶、玉蘭、碧桃、海棠,各種的花顯出各種的光彩,成片成片深綠和淺綠的樹葉組成錦繡。”如今在水泥森林中生活太久的人們,對老成都的生活韻味有了更深切地嚮往。人們常常會在“景陽崗”茶鋪喝茶,遙想老成都的飛雲與霧靄,以及那暖洋洋的光陰……

有意思的是寬巷子的“愷廬”,百年前此宅主人留洋歸來,經歐風美雨沐浴,把自家的舊門庭和院門大加革命。特製的青磚呈變化圖案,砌成了西洋風格的拱形門,門的上方嵌入中式石匾,大篆陽刻“愷廬”,意即悅然住地。二字一反當時國人閱讀從右向左舊規,從左向右,這也體現出主人的革命化細節了。1949年前夕,“愷廬”是劉文輝麾下、川西電臺台長陳希和的私宅,蔣介石到成都也來過此地。後來革命浪潮勢如破竹,劉文輝給解放軍的降電就是經此宅發出。可見,革命的“愷廬”書寫格式,最後真革命了。

2003年,兩條巷子由有關單位投入數億元著手改造。據說,改造後的寬巷子、窄巷子,其舊有的單一居住功能將得到置換和豐富,向“文化+商業+旅遊”為核心的功能轉變,其間將設置一些區域,專門用來展示一些早已失傳或將要失傳的古老藝術和文化。

1949年前後,有很多名人在寬、窄巷子工作生活過,周恩來、吳玉章、巴金、李頡人等等,建築蘊涵文化,建築是文化的雕塑。寬、窄巷子的變遷不僅是蜀文化的結晶,更是老成都的縮影。所以,寬巷子並不“寬”,窄巷子也並不“窄”。偶爾傳來的小販吆喝聲打破了縈繞在巷道裡的寂靜,恍若驚夢。巷子兩旁的店鋪、作坊、公館、宅院以及那幾十棵桉樹、泡桐等樹木,頑強守護著成都的記憶。儘管記憶,正在變得如此斑駁和殘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