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外公外婆”是方言,哪个专家定的标准?

近日有媒體報導, 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 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很多人不解, 教材中為什麼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有網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答覆, 上海教委認為, “姥姥”是普通話詞彙, 而“外公、外婆”屬於方言。

上海教委的這個答覆至少犯了兩個原則性錯誤。 第一, “姥姥是普通話詞彙, 外婆屬於方言”這個判斷毫無理論依據, 僅是相關專家的一面之詞。 不管是翻檢現代漢語大辭典, 還是查看漢代楊雄編著的《方言》一書, 我們都找不出翔實的證據支撐上海教委的這一判斷。

遑論很多詞典還認為“姥姥”也是方言。

退一步講, 即便“外婆”一詞的確如上海教委認為的那樣是方言, 相關方也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將其生硬的改成“姥姥”。 因為在原作中, 作者的最先用詞就是“外婆”, 未經許可胡亂改動, 這是對原作者的不尊重。 更為重要的是, 僅僅因為外婆是方言, 就要將其替換, 這是不是意味著方言就比普通話低人一等?

作為土生土長的南方人, 我當然不同意上海教委的這一改動。 因為外婆一詞承載的, 是我個人的樸素情感, 而這種情感, 是無法用其它詞彙替代的, 如果非要讓我用“姥姥”這一稱呼替代“外婆”, 我覺得這是現代教育的倒退, 是魯莽的權力對個人自由的無端侵犯。

作為方言專業畢業的學生生, 我更是不能忍受“方言就比普通話低人一等”的錯誤觀點。 紛繁的中國大地之所以呈現出獨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不同地區不同的語言風格將各自的文化串聯了起來, 它們相互融合而又各自獨立, 那些方言中蘊含的獨特味道, 又豈是一句普通話就能涵蓋解釋的。

這就好比四川人吃火鍋時稱讚火鍋味道“巴適得板”, 一個“板”字, 不但將火鍋味道寫活了, 更是讓人瞬間感受到了四川火鍋透露著的那股勁爆與鮮香, 而外地人, 是斷不能體會到這個字的新奇與魅力的。

上海教委搬出《現代漢語詞典》作為擋箭牌, 辯解稱他們這樣規定是有依據的。 但稍微有點學術常識的人都知道,

詞典只是參考書, 而不是教科書, 他所解釋的對象, 很多時候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迷信它, 本身就是拿雞毛當令箭。

上海教委推廣普通話的初衷沒有錯, 但也應該保護每一個人說方言的權利。 粗暴的切斷、武斷的干涉, 這無論如何都讓人接受不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