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刻意!上海课本“外婆”改成“姥姥” 听听语言学专家怎么说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6月21日報導:今天一早, 不少上海人的朋友圈都不同程度地“炸了鍋”, 爭議的焦點源于小學語文課本裡的一篇文章, 將原文的“外婆”改成了“姥姥”。 叫外婆還是姥姥原本是每個地區的不同習俗, 但刻意把原作者稿子的“外婆”改成“姥姥”, 讓不少包括上海在內的南方地區群眾表示不習慣、不接受。

這篇引發熱議的網貼稱, 上海小學二年級課本中, 《打碗碗花》(李天芳著, 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 而搜索課文原文, 作者在文章中寫的全篇都是“外婆”。

對此, 很快有網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此問題的答覆,

答覆稱: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 “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匯, 指“外祖母”, 姥姥、姥爺一般是在口語中使用較多, 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用“姥姥”真的比“外婆”合適嗎?

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上海大學語言研究中心主任錢乃榮表示, 教材上的書面語規範是沒有問題的, 但也不能把方言詞和通用語詞界線劃死了太過。 方言詞和通用詞沒有嚴格的界限, 普通話也要不斷從人民群眾方言口語中吸取活水, 方言詞用得多了也可以成為通用詞。 “外婆”在國內不少的地區都在使用, 就連已經出版的書也有“狼外婆”這樣的書面語出現, 所以在他看來沒有必要對這樣的字眼刻意改動。

錢乃榮提到, 很多作家寫作都有用方言的習慣,

魯迅、茅盾、老舍、葉聖陶這些作家文章中都用了很多方言, 不少文章也被選入教材了沒有改動。 《打碗碗花》作者是陝西作家, 原文用的就是“外婆”。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漢語教研室主任鄭偉也表示, 這樣的改動其實並不妥當, 可能以北方方言為詞彙基礎的普通話沒有“外公外婆”的叫法, 但“外公外婆”在學術層面上算不上方言。 鄭偉也告訴東方網記者, 江浙一帶的方言有“好公好婆”、“舅公舅婆”之類, 而“外公外婆”則是南方、北方地區都能理解、接受的正式稱呼。 “北方方言區的人會覺得外公外婆更書面化, 因為他們的口語裡不用, 但嚴格說來, 姥姥姥爺也是北方的一種方言。

不同於語言學領域的方言用法之爭,

作家圈更關注的是, 改動原作者已定稿的文字, 是否合適?

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孫未出版過二十餘本著作, 她告訴記者:“出版過程中被刪改是可以理解的, 我自己的文章就被改過很多次”。 但是她始終認為, 如果不是嚴格的公文寫作, 在文學寫作中, 使用少許方言的詞彙與敘述節奏是一種通常的藝術表達方法, 甚至有一部分文學作品為了達到藝術效果, 使用更大比例的方言進入書寫語言進行表達, 不僅沒有引發閱讀困難, 還造就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作家有來自不同地方的, 大家的寫作可以讓孩子們瞭解不同的稱謂和文字風格之美, 豈不是更符合文學的教育?”她表示。

(來源:東方網)

(作者:熊芳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