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苏伊士运河之争,英、法染血塞得港,埃及十几岁孩子提枪保卫国土

這篇文章咱們來說說第二次中東戰爭。

由於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後, 戰敗的陰影使阿拉伯封建統治者成為了無能的象徵, 人民意志開始覺醒, 從而阿拉伯地區各國國內矛盾嚴重激發。

1952年7月22日, 埃及愛國軍官納賽爾主導的埃及自由軍官組織發動了七月革命, 推翻了埃及封建統治者法魯克王朝, 至此埃及共和國成立。

納賽爾在埃及共和國成立後, 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而這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便從收回蘇伊士運河的國有權開始。

1954年, 納賽爾政府連續下達了幾條關於蘇伊士運河的條令。

一:拒絕英國繼續在蘇伊士運河基地駐防的要求。

二:把原本屬於蘇伊士運河的私人公司收歸國有。

三:拒絕以色列的航船通過蘇伊士運河以及蒂郎海峽。

四:成立管理蘇伊士運河的埃及國有航運機構。

這些條令一出, 立馬引起英法的不滿, 特別是對於英國來講, 蘇伊士運河相當於它的命脈, 一旦失去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它的全球殖民地統治權將會被隔斷。

英法為了奪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對埃及實施了一系列的制裁手段, 其中包括凍結埃及在英法的存款、運河的基金、號召英法商船拒不向埃及繳納蘇伊士運河通過費用以及動用武力威脅。

時間來到該年的10月13號, 英法對安理會提出的要求埃及接受“國際管理”制度提案遭到否決,

從而英法決定用武力來解決蘇伊士運河之爭。

從這時起實際上已經演變成了一種侵略行為, 蘇伊士運河本來就是由埃及修建開鑿, 不管是開鑿的人員還是費用, 都是埃及所承擔的, 從而運河歸埃及所有, 這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英法為了維持自己的殖民通道霸權, 完全不顧這個事實, 採取動用武力入侵來逼迫埃及就範。

為了解決兵源問題, 法國還邀請了以色列共同組成了聯盟, 為此, 英、法、以三國對埃及的入侵正式展開。

1956年10月29日, 以色列發動對埃及的閃電戰, 突襲埃及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地區, 向蘇伊士運河逼進。

而英法在該年10月31日出動大規模的飛機群轟炸了埃及海、陸軍事基地以及塞得港。

英、法、以的軍事動作隨後遭到阿拉伯眾國的聯手反擊, 而他們反擊方式便是對英法施行石油禁運。

時間來到該年11月5日, 英法軍隊侵入蘇伊士運河北面地區, 埃及軍隊沉船40艘徹底阻斷了蘇伊士運河。

英法軍隊轉入攻佔塞得港, 在塞得港由於英法軍隊炮擊埃及平民, 從而激怒了塞得港全體軍民, 他們紛紛毫不畏懼死亡在塞得港市區與英法軍隊激戰, 連十來歲的埃及孩子也提起了槍, 為保衛國土抗擊侵略者而戰。

也正是因為塞得港全體軍民用鮮血和生命的付出, 讓原本認為可以輕鬆佔領塞得港英法聯軍, 在塞得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此後由於蘇美聯合干預, 使得英法以三國不得不被迫同意撤軍。

我們可以看到, 在蘇伊士運河之爭中(對於埃及來講就是一場保衛戰)雖然導致了納賽爾政府的垮臺, 但英法在這場入侵中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角色。

自第二次中東戰爭過後, 英法的全球殖民體系陸續崩潰, 不得不把對外國策改變為非殖民化策略, 這個我們可以從後來英法殖民地紛紛獨立中看出來。

而以色列最終在這場戰爭收穫的是通過蒂郎海峽的航海權, 這裡面自然是有美國的幫助, 成為了這場戰爭的受益者。

最後是對於埃及來講, 埃及雖然在這場戰爭中軍事戰略徹底失敗, 但卻獲得了政治上的勝利了, 自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束之後, 埃及成為了阿拉伯世界對抗以色列的主心骨, 獲得的阿拉伯世界的主導話語權,

這對於埃及來講, 是非常重要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