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苏军45万兵力为何会遭遇芬兰军队反杀?依靠希特勒,最终才实现逆转翻盘

今天咱們來聊聊蘇芬戰爭。

蘇芬戰爭爆發于二戰前夕, 在1939年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 由於波蘭遭到瓜分滅亡, 隨著德國爆發出了驚人的戰爭潛力, 蘇聯為了在未來的戰爭中, 尋求戰略緩衝帶而保護列寧格勒, 從而對波羅地三國提出允許進駐的要求, 並給芬蘭發出照會, 要求芬蘭將邊界線列寧格勒退後25千米。

蘇聯的這種要求遭到了芬蘭的拒絕, 從而在1939年, 蘇軍撕毀了之前簽訂的蘇芬互不侵犯條約, 揮軍45萬攻入了芬蘭的邊界, 蘇芬戰爭正式爆發。

在這場戰爭爆發的時候, 芬蘭總共動員了18萬人,

在這18萬人中, 只有3萬人為常備兵力, 另外10萬為非戰時的預備役, 其餘的皆為臨時動員的輔助役(如後勤醫療婦女輔助隊等), 勉強能夠與蘇軍形成1比3的兵源對比, 但以常規的說法來講, 正式對比實際上是3萬常備部隊對45萬常備部隊。

在開戰之時, 沒有人認為芬蘭軍隊能夠在蘇軍的進攻下撐一個月, 蘇軍當時放言, 11月30日進攻, 只需要3個禮拜, 肯定會把芬蘭打到投降。

但當戰爭一爆發, 眾人大跌眼鏡, 芬蘭軍隊憑藉著兩個戰術, 愣是把蘇軍統帥伏羅希洛夫都給打撤職了。

這兩個戰術一個是利用地緣環境打進拉出, 在蘇芬邊境利用森林、丘陵、沼澤不斷瓦解蘇軍的攻勢。 第二個是“柴堆”戰術, 芬蘭軍隊不斷把蘇軍部隊分割, 突穿、再進行孤立、合圍。

蘇芬戰爭的過程, 我們就不多說, 因為寫過程的文章實在太多了, 我們主要就來分析一下, 蘇軍為什麼會以慘勝告終。

蘇軍慘勝的原因

戰前的迷之自信

前面說到了, 蘇軍高層在開戰前就宣稱將在3個禮拜之內解決戰鬥, 蘇軍的這種自信是建立在兵源不對等、軍備不對等、國家體量不對等的情況下的。

從兵源上來講, 芬蘭的常備軍隊不夠蘇軍部隊的零頭, 在開戰之初, 蘇軍僅僅動用了列寧格勒軍區的部隊, 其他軍區連動員集結都沒有用。

而軍備更是碾壓對比, 各種坦克、高射炮、反坦克炮、戰鬥機等, 芬蘭軍隊有的蘇軍比它多, 芬蘭軍隊沒有的蘇軍有, 並且也很多。

國力對比, 那就更加不用說了, 無論從工業體量、國土面積和人口優勢,

分分鐘都是碾壓狀態。

在這種情況之下, 蘇軍從上到下, 對於這場戰爭壓根就沒有放在心上, 因為從表面上看, 這就是一場大人與小孩之間進行的戰爭。

戰爭之初便顯現出來的弊病

從戰前的迷之自信, 到進入戰爭, 蘇軍高層開始發覺了戰況的嚴峻。 蘇軍的部隊從兩國邊境推進, 由於大量的森林區和沼澤區的覆蓋, 蘇軍的各部隊分拆從各條原始公路推進, 並且各師推進路線極遠, 這也就意味著, 一旦其中一個師陷入被動遭遇戰, 其餘的部隊根本無法增援。

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細節, 蘇軍在這場戰爭中太過於執著使用機械化部隊進行推進作戰, 這裡面的原因猜想不二個人覺得是蘇軍有意為未來的戰爭練兵,

因為在波德戰爭中, 德國的機械化部隊開創了閃電作戰模式, 蘇軍有意在這場戰爭中效仿及對部隊進行戰訓。

但不幸的是, 芬蘭的冬季將軍相當兇悍, 以幾乎無法阻擋的力量把蘇軍的機械化部隊給扼殺了, 從而使蘇軍的這種戰略胎死腹中, 給予了芬蘭處於優勢的機會。

我們要知道, 蘇軍為了應對這場戰爭, 投入了約1千輛坦克, 結果這1千輛坦克根本無法在芬蘭的冬季將軍面前發揮應該發揮的實力, 相反損失卻極其嚴重。

蘇軍遭遇芬蘭瘋狂反殺

蘇軍的戰術老舊, 從一開始便陷入地緣圈套, 各部隊自行分割。 前面我們說了, 一旦被動進行遭遇戰, 蘇軍各部無法快速相互援助。 而芬蘭軍隊便是不斷的突穿、分割、再進行反包圍殲滅戰,

從白天到晚上, 芬蘭軍隊利用地緣環境優勢, 不斷在蘇軍整合休息期間進行戰略性干擾, 讓蘇軍整體疲憊不堪, 根本就形不成有效的戰鬥力。

我們看這場戰爭進行了不到兩個月, 蘇軍兩個師全軍覆沒, 直接戰損超過了2.7萬人, 而芬蘭軍隊通過這種戰術, 僅僅損失了900人。

也就是戰爭進行了不到兩個月, 蘇軍的主帥伏羅希洛夫被最高統帥部撤職, 由後來的鐵木辛哥大元帥頂替。

鐵木辛哥大元帥在接替之初, 依舊未能挽救蘇軍的潰敗, 進入到1940年的1月中旬, 鐵木辛哥實在沒有辦法, 只得宣佈將原來的23個師增加至46個師, 兵源翻了一倍, 並以空軍大規模轟炸芬蘭後方城市和交通線為主, 動用80%的炮火和坦克群強攻曼納海姆防線為輔,發起對芬蘭的總攻。

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概念嗎?說直白點也就是,蘇軍當時已經放棄跟芬蘭打什麼戰術了,就是要憑藉著國家體量和源源不斷的炸彈,逼迫芬蘭妥協,當然這種平A式的進攻方式也算是一種戰術,畢竟是佔據了軍備優勢,有效利用也是理所當然。

始料不及的英法援助以及希特勒的照會

進入到1940年的1月尾,芬蘭的軍用資源開始消耗殆盡,為此當時英法聯合干預,準備以英國派出10萬部隊和法國派出3.5萬部隊援助芬蘭。

英法當時看到了芬蘭的戰鬥力,他們認為如果給予芬蘭支持,那麼芬蘭絕對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對蘇聯形成有效的消耗,對於消耗蘇聯的國力,英法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不過由於英法部隊必須橫穿挪威和瑞典,而挪威和瑞典又接受了希特勒的照會,表示不允許任何同盟國的軍隊投入其領土,從而英法援助未能成功。這個細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是希特勒對瑞典使用了蠻橫的威脅,英法的13萬聯軍以及源源不斷的物資將抵達芬蘭,後續的戰爭或將會直接僵持。

而就在失去了英法的援助後,芬蘭在該年接近3月初,軍用物資消耗殆盡,為此不得不提出和平談判,最終簽訂了後來的《莫斯科和平協定》,在這份協定中,芬蘭向蘇聯割讓了四個戰略島嶼以及芬蘭中部的薩拉地區(其中還有未寫在協定中的賠款)。

自此蘇芬戰爭宣告結束,總結起來,在蘇芬戰爭中,蘇軍原本想以極小的代價來收穫高昂的利益,但戰至最後卻成為了一場代價極為高昂的慘勝。

動用80%的炮火和坦克群強攻曼納海姆防線為輔,發起對芬蘭的總攻。

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概念嗎?說直白點也就是,蘇軍當時已經放棄跟芬蘭打什麼戰術了,就是要憑藉著國家體量和源源不斷的炸彈,逼迫芬蘭妥協,當然這種平A式的進攻方式也算是一種戰術,畢竟是佔據了軍備優勢,有效利用也是理所當然。

始料不及的英法援助以及希特勒的照會

進入到1940年的1月尾,芬蘭的軍用資源開始消耗殆盡,為此當時英法聯合干預,準備以英國派出10萬部隊和法國派出3.5萬部隊援助芬蘭。

英法當時看到了芬蘭的戰鬥力,他們認為如果給予芬蘭支持,那麼芬蘭絕對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對蘇聯形成有效的消耗,對於消耗蘇聯的國力,英法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不過由於英法部隊必須橫穿挪威和瑞典,而挪威和瑞典又接受了希特勒的照會,表示不允許任何同盟國的軍隊投入其領土,從而英法援助未能成功。這個細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是希特勒對瑞典使用了蠻橫的威脅,英法的13萬聯軍以及源源不斷的物資將抵達芬蘭,後續的戰爭或將會直接僵持。

而就在失去了英法的援助後,芬蘭在該年接近3月初,軍用物資消耗殆盡,為此不得不提出和平談判,最終簽訂了後來的《莫斯科和平協定》,在這份協定中,芬蘭向蘇聯割讓了四個戰略島嶼以及芬蘭中部的薩拉地區(其中還有未寫在協定中的賠款)。

自此蘇芬戰爭宣告結束,總結起來,在蘇芬戰爭中,蘇軍原本想以極小的代價來收穫高昂的利益,但戰至最後卻成為了一場代價極為高昂的慘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