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老鼠受精卵因太空辐射导致DNA损伤,哺乳动物在太空繁殖遇阻

老鼠是哺乳綱、嚙齒目、鼠科的齧齒類動物, 它也是眾多科學家的常用實驗物件之一。 近日, 日本的一個研究團隊就展開了一項關於“老鼠在太空環境中的繁殖情況”的研究。

老鼠並不是人類第一次帶上太空測試動物能否在太空繁殖的動物, 但卻是比較特殊的一個。 因為老鼠是哺乳動物, 而人類也被囊括在這一類別之中, 通過觀察老鼠的受精卵在太空環境中產生的反應, 來驗證人類是否可在太空環境中繁衍後代。 在此項實驗之前, 關於哺乳動物在太空中繁殖情況的研究資訊少之又少。

據研究人員介紹,

老鼠的受精卵在國際空間站中培育了長達9個月的時間, 隨後被冷凍送回地球。 將經歷過“太空旅行”的老鼠受精卵與一直保存在地球上的同一只老鼠的受精卵進行對照研究, 結果發現, 重返地球的受精卵因太空環境中的輻射, 導致細胞和配子中的DNA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

但值得慶倖的是, 研究人員利用體外受精技術, 將從太空返回的受精卵放進雌性老鼠體內培育, 結果生下了身體各方面指標並無異常的正常健康幼崽。 並且, 待其長至成年後, 擁有完全健全的繁殖能力。 這意味著, 在太空環境下老鼠的受精卵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損傷, 但其仍可正常繁殖。

該研究結果出爐後, 外界褒貶不一。 有人質疑,

實驗時間不足, 畢竟擁有較高DNA修復能力的性細胞或可修復受精卵短期內受到的來自太空輻射的損傷。 更長時間的實驗, 或許才能完全展現出太空環境可能對受精卵造成的損傷。

不過, 即使該研究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其也為哺乳動物乃至人類在太空的繁衍研究提供了依據, 為人類未來星際殖民計畫奠定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