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镜头记录山村百姓10年生活:从水窖存水到澡盆洗澡

山西芮城六官村位於晉南中條山的半山腰上, 天氣好的時候, 站在村裡就可以看到黃河對面西嶽華山巍峨險峻的山峰。 因為與大山為伴, 與黃河為鄰, 六官村自古就是一個美麗的村莊, 同樣也因地處大山, 村裡的自然條件比較惡劣, 土地貧瘠, 飲水困難, 但百姓卻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2006年, 攝影師走進六官村, 用鏡頭持續記錄了村中百姓十餘年的生活日常, 觀察著村子那些細微之處的變化。

六官村土地面積5000多畝, 耕地面積4000畝, 其中旱地占到80%, 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 2016年之前, 村裡因溝坡地較多, 機械難以進入,

農作物收種還是採用傳統的農耕方式, 2017年至今, 一些小型機械陸續出現在農田之中, 刀耕火種般的勞作方式才逐漸減少。 圖為2011年夏收季節, 一戶人家將割下來的小麥裝上用三輪車拉回家。

圖為2013年, 一名80歲的老人在地裡摘花椒。 六官村的主導產業為花椒種植, 山坡上到處都種著花椒樹, 所種植的大紅袍花椒在當地十分出名, 百姓的主要經濟收入也來自花椒。

六官村全村由六官、常家2個自然村組成, 共有9個居民小組553戶、2313人。 2008年前, 村裡還有不少依地勢而挖的土窯和半地窨院, 目前, 這種地穴式的居住方式正在被村民放棄, 而陸續搬進新蓋的磚瓦房中, 僅有部分老人還偶爾在冬天到土窯中住上一段時間。 圖為2011年初夏,

一群孩子地窨院中玩耍, 大人們則在地窨院上清理收穫的油菜籽。

2011年7月, 一戶村民正在蓋新房。 新房全部採用紅磚和預製板材料建造。 圖為封頂後, 主家為新房貼對聯。

六官村地處自晉入陝的要塞和戰略要地, 據村裡的老人講, 侵華日軍自1938年起就盤踞六官村, 作為渡河西進的重要據點, 六官村百姓在日軍鐵蹄下遭受了7年地獄般的生活, 也和日軍進行了7年不屈不撓的鬥爭。 圖為2017年, 87歲的姚銀鋼老人攙扶著半身不遂的老伴在家裡進行康復鍛煉。 姚大爺說, 他12歲就被日本人逼著挑水, 受了不少苦, 現在和老伴每人每月都有80元的養老金, 覺得還是現在的社會好。

姚大爺說, 六官村是個嚴重缺水的村子, 以前家家都有水窖,

用來存儲雨水或從外村買來的水, 供人畜使用。 近幾年, 村裡在山上修了水渠, 家家也通了自來水, 用水方便多了。 “以前到附近的村子花錢去買, 每噸水價高達24元呢。 ”圖為2008年, 一位外村的賣水人將一車水灌進一戶人家的水窖中。

2015年5月9日, 村裡通自來水後, 一位年輕母親將燒好的熱水添加到新網購的塑膠游泳池中, 讓孩子在炎熱的天氣裡洗澡、戲水。 這樣奢侈的用水, 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曾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村裡的土地貧瘠, 年輕人也和全國大多數農民一樣, 在打工潮湧動時, 紛紛外出打工, 希望為家裡增加收入。 年輕人的離開, 讓村裡留下了很多的老人和孩子。 圖為2013年春節前, 留守在家的孩子愛不釋手地玩著回家過年的父母給他買的玩具車。

2015年, 這個男孩被爸爸接到打工的城市上學。

留守在家的老人也不閑著, 想著辦法為家裡掙錢。 圖為2009年, 一戶人家把家裡的老房子收拾一下, 作為養雞的場所, 以在農作物之外搞點副業。

2008年2月, 兩位老人在地窨院中爆玉米花, 準備放在春節裡作為零食食用, 嘴饞的小朋友圍在他們身邊等待。

2008年左右, 隨著外出打工者見識增多、觀念轉變, 電腦和網路開始進六官村, 一些年輕的父母紛紛為孩子購買電腦, 讓孩子接觸更廣、更豐富的外部世界。 圖為2009年, 爺爺和兩個孫子坐在窯洞裡, 通過電腦觀看電影。

2009年, 夕陽下, 村裡的留守婦女們聚在一起學習敲鑼鼓。 通過敲鑼鼓、跳廣場舞, 留守婦女們勞作之外的生活豐富了許多。

作為當地較大的村子, 六官村小學在撤點並校政策中非常幸運地被保留下來, 但就讀學生卻越來越少, 主要是不少村裡的孩子被家長送到了鎮上或城裡更好的學校上學, 而村裡的一所民辦幼稚園卻從2006年起至今一直生源不斷。 左圖為2006年, 村小學裡的學生們在教室午休的場景。 右圖為2017年, 幼稚園的孩子們用上了獨立的童床。

2012年, 村裡在村委會廣場上安裝了健身器材, 幾位大娘和孩子好奇地在上面轉來轉去。

2014年, 村裡將改造廁所用的水泥罐臨時存放在一塊空地上, 這些水泥管成了孩子們的遊樂“設施”, 他們在管子裡鑽來鑽去, 玩得不亦樂乎。

2015年, 一位老人將家裡的生活垃圾倒進專用垃圾車。 作為鄉村清潔工程的一部分, 這種垃圾專用車是當地政府為村裡免費發放的,每天定時在村裡轉,專門負責收集村裡的生活垃圾,之後進行集中處理。

2016年9月,秋收後,村民在用臨時雇來的脫粒機脫玉米,擺脫了以前費時費力的純手工勞作方式,解放了人工。

2017年大年初二,是女兒回門走親戚的日子,80歲的趙俊大爺和老伴一起與兩個女兒、女婿、外孫們拍合影。趙大爺是當地種植花椒的能手,不但自家的兩畝花椒種得好,還經常被請到外村講課。趙大爺說,他去年的花椒收入了2萬多元,賣花椒樹苗還掙了將近萬元,孩子們都不要他們的錢,老倆口也花不完。由於兩人身體都很好,為了不給孩子們添麻煩,他和老伴就住在自家的老院子裡。

2018年2月11日,臘月二十六,熊占娥和弟媳一起蒸年饃。熊占娥說:“以前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蒸一兩百個饃,不僅自家要吃,走親戚也要送一些,那時候吃的東西少。現在家家都不缺吃的,而且饃鋪也多,可以隨時買,走親戚也沒人再送饃了。我們一家都喜歡吃酵子饃,不喜歡放發酵粉的,所以趁著過年蒸點,另外再捏幾個花饃,讓日子過得更有味些。”如要瞭解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河鄉土。

這種垃圾專用車是當地政府為村裡免費發放的,每天定時在村裡轉,專門負責收集村裡的生活垃圾,之後進行集中處理。

2016年9月,秋收後,村民在用臨時雇來的脫粒機脫玉米,擺脫了以前費時費力的純手工勞作方式,解放了人工。

2017年大年初二,是女兒回門走親戚的日子,80歲的趙俊大爺和老伴一起與兩個女兒、女婿、外孫們拍合影。趙大爺是當地種植花椒的能手,不但自家的兩畝花椒種得好,還經常被請到外村講課。趙大爺說,他去年的花椒收入了2萬多元,賣花椒樹苗還掙了將近萬元,孩子們都不要他們的錢,老倆口也花不完。由於兩人身體都很好,為了不給孩子們添麻煩,他和老伴就住在自家的老院子裡。

2018年2月11日,臘月二十六,熊占娥和弟媳一起蒸年饃。熊占娥說:“以前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蒸一兩百個饃,不僅自家要吃,走親戚也要送一些,那時候吃的東西少。現在家家都不缺吃的,而且饃鋪也多,可以隨時買,走親戚也沒人再送饃了。我們一家都喜歡吃酵子饃,不喜歡放發酵粉的,所以趁著過年蒸點,另外再捏幾個花饃,讓日子過得更有味些。”如要瞭解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河鄉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