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此人连续40多年考进士不中,70多岁的时候,却自我推荐成为了状元

‍“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一場科舉, 寒門登朝堂, 一旦獲得賞識, 能直接從平民變成官身, 俗話說, 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 科舉, 是古代學子改變一生最簡單的捷徑。

在當時階級分明的情況下, 科舉已經是最公平的晉升方法了。 不論垂髫小兒或者白髮老者, 皆知科舉的重要, 由於科舉沒有年齡限制的制度, 所以科舉場上, 多得是滿頭白髮的老者, 步履蹣跚亦還在考試, 那些老者對於科舉的執念令人稱奇。

歷朝歷代皆有年邁老人考科舉, 南宋某一年的科舉, 探花竟是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 白髮蒼蒼, 為了功名,

甚至不曾迎娶妻子, 孤身一人寒窗苦讀, 這樣的決心, 實在令人驚詫。 明朝萬曆年間, 有位老人考了三十六年才終於考上進士。 , 那一年, 已經是六十六歲了。

而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 是一位唐朝的學子, 考上狀元那一年, 年齡為七十三, 古稀之年。

最令人驚訝的是, 這個狀元, 是他毛遂自薦的來的。

這事, 還要從唐德宗貞元七年說起, 禮部侍郎杜黃裳被皇上委派為主考官, 給了他選擇狀元的大權, 杜黃裳此人有治國之才, 富有才華, 且為人不拘一格, 面對著五百多個考生, 他有些為難。

思慮之後, 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告訴所有學子, 名額只有三十個, 但是他抉擇不好, 希望有一個人出來給評價一下。

下麵的舉子都不敢上前, 唯恐這是一場考驗,

說得好, 能得到賞識, 說的不好, 就得罪了在場的人, 實在是進退兩難。

此時, 一個老人走了出來, 他上前道:“學生願為大人效勞”。

他一筆一墨, 一一題名, 唱名, 寫完二十九個名字, 竟是毫無差錯, 都是才華上等, 名列前茅的人, 十分公道, 眾人都找不出差錯來。 在場所有人都驚異萬分, 卻也心悅誠服。

名單上已有二十九人, 唯獨, 少了狀元之位。

杜黃裳十分不解, 問他, 這人該是誰?

那老人昂首挺胸, 毫無驕矜, 說“今科狀元非我莫屬。 ”

杜黃裳一驚, 拿起了他的試卷仔細查看, 與他人對比一番, 果真, 狀元之位, 他的確才華斐然, 當得上狀元之名。

於是他提筆, 在紙上寫上了那老人的名字。

乃是鏗鏘有力的兩字——尹樞。

那老人就是尹樞,

時年七十三歲,

此人膽識過人, 自信超絕, 並非驕傲過頭, 而是確有這種實力, 在一眾考生中, 十分顯目, 膽大且心細, 能夠瞭解全部人的才華和情況, 能夠一一詳細說明, 令眾人心悅誠服, 這樣的能力, 狀元, 當之無愧。

參考文獻:《太平廣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