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子女一场,好好“分离”不行吗

同事S是典型的香港中產階級出品的好孩子——海外名校, 一門專業級的興趣愛好, 穩定體面的工作, 穩定的脾氣, 良好的公民意識。

有一天, 聊起各自的家庭, 她說她的母親曾就讀於香港最優的女子中學, 後來成績優異去了英國讀大學, 但中途因為S祖母身體不適不得不放棄學業而返回香港, 結婚後做了全職太太, 盡心盡力將兩個女兒培養成人。 但是, 還差1年就能拿到學位這件事成為S母親這輩子最大的憾事。 也因此, 在讀書這件事情上S母親對她極為嚴格, 並且一再提醒她, 不要被結婚生子這類世俗規範所綁架,

要將自己的成長放在第一位。

S說:“我壓力很大的。 ”

聽完S的故事不久, 在微博上看到一條消息, 如下:

這條微博下面許多人批評中國父母的教養方式, 不少人也吐槽父母說過令自己寒心的話。 但這件事不是簡單的教養方式問題。 逼女兒跳樓的不是那一句話, 也不是過去林林總總的寒心惡語, 而是禁錮靈魂和毀滅個性的不良關係模式。 這個不良關係模式又不僅僅發生在母女兩人之間, 還要考慮到整個家庭的互動模式, 甚至要將時代的影響納入進來。

其實S和那個不幸的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有個相似點, 就是母親的意志在她們的人生塑造中發揮著重要影響。 影響的程度有所不同。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 母親對於優秀的追求令女兒不敢鬆懈,

一步一步獲得社會認可的優異成績, 但是也將她們置於壓力之下,當壓力成為導火索, 一不小心就引發悲劇。

那個女孩應該是絕望到深處, 才選擇用這種方式徹底“分離”的吧。 她讓我想起北大學生王猛萬言斷絕與父母關係的消息。 王猛用“斷絕父子關係”來做了“分離“。

為什麼要分離呢?為什麼要這樣分離呢?分離只有這些血腥殘忍的方式嗎?

臺灣作家龍應台在《目送》中有這麼一段話:“有些路啊, 只能一個人走, 我慢慢地, 慢慢地瞭解到, 所謂父母, 子女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 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

如斯而言, “分離”是父母與子女一生的功課。

在鮑文(Bowen)系統家庭理論中,

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是其核心概念。 在分化水準較高的家庭中, 孩子的"自我”不是迫於為了得到接受或贊許這種情感壓力而自動地按照家人的信念、價值觀等行事。 與此相反, 信念、價值觀和信心是來自于自己的理智, 並且彼此一致。 在這種情況下, 孩子能夠作為家庭的一部分正常成長, 但可以和家庭達到正常的心理上的分離。

自我分化與情緒分離息息相關。 孩子和家庭情緒分離的程度與自我分化程度息息相關。

達到完全自我分化的人完全解決了與家庭的依戀問題, 並且在感情上完全成熟, TA的自我發展十分成熟, 能夠為自己負責, 不鼓勵也不參與其他人的不負責任。

在低分化的家庭中, 由於情感或緊密性的壓力強度過高,

孩子在成長中無法為自己的需求進行思考、感覺、行動。

在中國, 有許多這樣的親子模式, 即父母告訴孩子:“我不開心是因為你沒有做到我想要做的。 ”

言外之意就是, 孩子, 你要為我負責。

當孩子以父母的開心而開心, 以父母的不開心而不開心時候, TA與父母在情感上就緊緊糾纏在一起。 為了讓父母開心, 孩子以父母的信念和價值觀為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 並為之付出自己的一生。

然而, 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過:“最常見的悲觀絕望是那種不去選擇做自己的絕望, 或者不願意成為自己的絕望;而最深形式的絕望則是選擇‘成為一個他人而不是自己”。

一個孩子, 窮其一生, 放棄自我的想法, 滿足父母一個又一個願望,

到頭來, 得一句“你以為你做的夠好了嗎”。

如果你是這個孩子, 你絕望嗎?

心理上糾纏不止, 無法完成自我分化, 便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來完成一場“分離”。

既然“分離”是一生的功課, 那麼作為子女, 我們從現在開始來學習這一刻吧。

首先, 冷眼觀察你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看自己是否以他們的信念和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人生方向。 他們的情緒是否牽動你最細弱的神經線。 在面對他們時, 你能否按照理智而非情緒行事。 如果, 他們的一舉一動, 一顰一笑都能掀起你人生的波瀾, 你需要知道的是, 在父母的人生裡, 那些未能實現的夢想或者憾事, 但凡不是他們本人親手達成或者了結的, 你再努力永遠無法填補這個缺憾, 因為,那是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主場。

其次,找出你人生中的“我應該是”“我必須是”。當它們是父母給你的人生預設時,你可以發現很多時候在完不成時,你充滿了羞愧。而這種羞愧有它的作用,但也十分的有害。找出“我想要”“我希望”,去完成它們,實現它們。

接著,你需要認識到的是成為真實的自我是一種令人恐懼的承擔責任的自由。你自己選擇的路,便要自己承擔後果。

最後,如我在長大後,你在等我感恩,我在等你道歉|怎麼處理“自戀型”父母帶來的傷所說,“我們不是要糾結過去,而是用更深更廣的視野回望我們的過去。這個過去不限於你的出生到現在,而是一直往上,到你父母、祖父母甚至更遠的過去。我們也不僅僅要看那個孤零零的你如何在童年受苦,也要看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叔叔阿姨,甚至一些血緣更薄的親人他們如何在時代的鉗制中身不由己地傷害自己和下一代”。

這個月,連著兩周,請來了香港城市大學的Alice Chong教授做“人生回顧”的工作坊。其中有一個案子令人印象深刻。主人公是一位住在院舍的孤身老人,沉默寡言,有一日卻在小組討論中曝出他原來是有兒子的,只不過他尋不見兒子了。原來,年輕時,他賭博欠下巨債,他的堂兄要他將兒子讓給他以此了債。他回家和老婆商量,覺得日子艱難,兒子給了有錢的堂兄還可以過上好日子。等第二日他領著堂兄來家裡要人的時候,推開門,老婆和兒子早已悄然離家出走。從此再無消息。

Alice Chong教授問在座各位經驗豐富的社工,面對這位老人的內疚和痛苦,你可以做些什麼。

有人說,首先要感謝他的坦言,欣賞他的勇氣。

Alice Chong教授說,很對。

有人說,看下能不能利用網路説明他找回孩子。

Alice Chong說,這是很現代化的解決手法。

其中一位NGO負責人說,告訴那個老人,在那個年代,貧窮的力量壓到了他,他並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壞人。

Alice Chong說,非常好,我們必須將這件事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去看。

你要瞭解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和感情,要將TA放入某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去看。

身為子女,你將父母要你踐行的價值觀和信念放在他們成長的時代背景和你成長的時代背景去量一量,看它們是否能讓你“成為真實的自己”。

最後,祝所有孩子順遂成長。

注:如果你想學習“人生回顧”,可以在後臺留下你的電子郵寄地址,我會將人生回顧的課件發給你哦。

參考文獻:

羅傑斯,廣學,娜,尤, &福勤. (2004).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Kerr, M. E., & Bowen, M. (1988).Familyevaluation. WW Norton & Company.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8907.html

https://www.jianshu.com/p/464940645ba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dTJ0hwgF4

因為,那是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主場。

其次,找出你人生中的“我應該是”“我必須是”。當它們是父母給你的人生預設時,你可以發現很多時候在完不成時,你充滿了羞愧。而這種羞愧有它的作用,但也十分的有害。找出“我想要”“我希望”,去完成它們,實現它們。

接著,你需要認識到的是成為真實的自我是一種令人恐懼的承擔責任的自由。你自己選擇的路,便要自己承擔後果。

最後,如我在長大後,你在等我感恩,我在等你道歉|怎麼處理“自戀型”父母帶來的傷所說,“我們不是要糾結過去,而是用更深更廣的視野回望我們的過去。這個過去不限於你的出生到現在,而是一直往上,到你父母、祖父母甚至更遠的過去。我們也不僅僅要看那個孤零零的你如何在童年受苦,也要看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叔叔阿姨,甚至一些血緣更薄的親人他們如何在時代的鉗制中身不由己地傷害自己和下一代”。

這個月,連著兩周,請來了香港城市大學的Alice Chong教授做“人生回顧”的工作坊。其中有一個案子令人印象深刻。主人公是一位住在院舍的孤身老人,沉默寡言,有一日卻在小組討論中曝出他原來是有兒子的,只不過他尋不見兒子了。原來,年輕時,他賭博欠下巨債,他的堂兄要他將兒子讓給他以此了債。他回家和老婆商量,覺得日子艱難,兒子給了有錢的堂兄還可以過上好日子。等第二日他領著堂兄來家裡要人的時候,推開門,老婆和兒子早已悄然離家出走。從此再無消息。

Alice Chong教授問在座各位經驗豐富的社工,面對這位老人的內疚和痛苦,你可以做些什麼。

有人說,首先要感謝他的坦言,欣賞他的勇氣。

Alice Chong教授說,很對。

有人說,看下能不能利用網路説明他找回孩子。

Alice Chong說,這是很現代化的解決手法。

其中一位NGO負責人說,告訴那個老人,在那個年代,貧窮的力量壓到了他,他並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壞人。

Alice Chong說,非常好,我們必須將這件事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去看。

你要瞭解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和感情,要將TA放入某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去看。

身為子女,你將父母要你踐行的價值觀和信念放在他們成長的時代背景和你成長的時代背景去量一量,看它們是否能讓你“成為真實的自己”。

最後,祝所有孩子順遂成長。

注:如果你想學習“人生回顧”,可以在後臺留下你的電子郵寄地址,我會將人生回顧的課件發給你哦。

參考文獻:

羅傑斯,廣學,娜,尤, &福勤. (2004).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Kerr, M. E., & Bowen, M. (1988).Familyevaluation. WW Norton & Company.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8907.html

https://www.jianshu.com/p/464940645ba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dTJ0hwgF4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