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革命党于香港、海外之“兴波作浪”或成为清季革命的一大助力?

清季革命運動, 肇起於檀香山及香港, 均由海外華僑所啟動, 此即“華僑為革命之母”一語之由來。 其時孫中山起而領導及策動華南邊區的武裝起義, 遂于沿邊建立基地, 北起日本, 南至香港、河內及星馬, 起義目標為廣州及粵、桂、滇三省, 謀求起義成功, 北搗皇廷。 上述香港及海外基地, 遂成為革命運動的宣傳、策劃動員、籌款、購買軍火及善後之中心。 當中籌款與軍火尤為武裝起義的關鍵。 就革命經費籌措而言, 早已引起史家關注, 以鄭憲之研究首開其先, 對於歷次武裝起義的海外籌款, 都作了詳細探討。

故興中會、同盟會以至國內各地的主要武裝起義, 多與香港及海外基地的策動相關。 直至辛亥革命前夕, 革命黨所策動之武裝起義, 雖均告失敗, 但香港及海外基地對於清季革命運動的推進, 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美國辛亥革命研究之修正學派, 強調革命運動重心在於國內, 清季十年新政改革引起社會變遷, 最終革命來自建制階層之向背, 故立憲派于清季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革命黨在海外之“興波作浪”, 仍然不能忽視。

興中會成員

1905年同盟會創設于東京後, 以留學生及華僑為主的革命黨人, 相繼回國活動, 透過與本地“異議分子”的結合, 分別在全國各省縣市建立支會、分會69個, 革命會社等小團體110個, 學校153間, 軍校30所,

進而聯絡各地會黨(13個, 機關43處), 創辦革命報刊(84種), 進行立會、宣傳及起義的革命運動, 革命風潮由此席捲全國。 萌芽時期(1894—1905), 國內外團體共66個, 學校47所, 報紙36種, 書冊49種。 至茁壯時期(1905—1912), 國內外團體127個, 學校105個, 革命報刊96種, 革命書冊40種, 劇團13個。 後文以國內為對象, 所收“革命團體”之數量更多, 故正文所述, 取材於此。 並以上述香港、越南、星馬、日本等基地為依託, 進行策劃, 結集人力、物力, 進而策動武裝起義及暗殺活動, 誓死推翻清王朝。 其中尤以1911年3月29日廣州黃花崗之役, 影響最為深遠。 雖告失敗, 卻促成党人于上海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 推動中部革命, 從而達致同年武昌起義之成功。 此即孫中山所說:“全國久蟄之人心, 乃大興奮……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而更重要的則為華中、華南15省隨之相繼叛清, 宣告獨立。 孫中山及其同志, 于香港及海外宣導革命, 歷盡艱辛, 終於推翻清王朝, 建立民主共和。

同盟會主要成員

(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 第1卷》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