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楊培芳:構建互聯網時代的社會協同新經濟模式

楊培芳

中國資訊經濟學會原理事長

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互聯網經濟學研究聯盟的支持下, 《財經問題研究》編輯部特別組織了一次“互聯網時代的經濟學革命”筆談, 邀請五位專家對互聯網時代的經濟學發展問題展開討論, 相關成果發表於《財經問題研究》2018年第5期, 本文為其中之一。

隨著移動互聯和大資料、物聯網、3D列印、智慧技術的發展和快速普及, 互聯網的開放共用、分佈關聯、協同互利精神給傳統經濟理論帶來了嚴重挑戰。

當前的主要問題是, 許多人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手機, 離不開網路,

他們的身體已經進入資訊時代, 可腦袋還停留在工業時代甚至小農經濟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這是一個需要理論也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 這是一個需要思想也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

中國經濟學理論界當前的首要任務是, 認真研究新型資訊生產力和傳統生產關係的矛盾, 揚棄計劃經濟, 超越自由經濟,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指引下, 建構互聯網時代的協同市場經濟新理論體系。

1

資訊經濟學將成為資訊時代的主流經濟學

1987年中國資訊經濟學會在煙臺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 其中一個議題就是資訊經濟學究竟是資訊部門的經濟學, 還是一個普世的經濟學?

會後基本達成一個共識:近期, 資訊經濟學可以理解為部門的經濟學,

但到21世紀上半葉, 它會成為整個資訊時代的主流經濟學。

三十多年過去了, 這個夢想雖然還沒有實現, 但出現了許多可喜的苗頭。 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快速普及, 對傳統經濟學形成了強烈衝擊, 資訊經濟學正在向時代的主流邁進。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提出, 現有經濟學是飄在空中的體系, 它無法給現實更好的指導。

斯蒂格利茨則認為, 一旦引入不完備市場和不完全資訊這些更接近現實的假設以後, 帕累托效率的論點就站不住腳了。

還有學者指出, 經濟學帝國大廈高聳入雲, 但作為理論基石的“經濟人”假設卻陷入了精神分裂, 重新審視“經濟人”假設已經刻不容緩!

美國供給學派經濟學家吉爾德指出, “斯密及其後繼者們提出了均衡理論和自發秩序原理, 提出了看不見的手和完全競爭。 而在高通(通信技術)公司的影響下, 我逐漸偏離了這些傳統經濟學理念, 開始研究以資訊和雜訊為基礎的新型經濟學, 並認為這類新型經濟學是理解人類經濟發展的關鍵路徑”。

西方經濟學迷失的根源始自斯密時代的個人主義還原論哲學, 這種哲學只承認物質可無限細分, 無視個體間資訊關聯對整體的作用。 李揚則提出“全部經濟學因為互聯網都要重寫”。

本文回答陳禹的提問:互聯網時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經濟學?

《21世紀資本論》用大量資料證明西方社會存在嚴重的問題, 蓋茨也提出過“新資本主義”設想,

但除了老掉牙的二次、三次分配, 他們都沒有開出像樣的藥方。

因為他們都沒有從新型生產力的高度, 看到重塑經濟理論的必要性, 或者說是面對幾百年形成的工業經濟理論體系, 最廉價的辦法是繼續修修補補, 不易解構和建構。

2

資訊生產力

蒸汽機在發明之初, 只是作為汽頂球或用火取水的器具, 供人們玩賞。 一百年以後, 瓦特改進了紐克門的蒸汽機原型, 用作生產動力, 才使人類社會進入了機器生產力時代。

電的發明之初, 也經過了萊頓瓶、留聲機時期, 大概八十年以後, 才進入以電動機、發電機為標誌的電力生產力時代。

20世紀70年代開始, 電腦與通信技術結合, 人類社會開始了資訊化進程, 初期主要用於資訊交流,

後來是網路交易。

直到21世紀初, 大、智、物、印技術直接進入社會生產領域, 才標誌著資訊生產力時代的到來。

有人認為, 社會經濟變革的主要根源是某些先進理念的作用。 其實他們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 就是理念只能在人們生產與生活的社會實踐中產生出來。

馬克思說過“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 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 而“互聯網磨”產生什麼社會?

筆者認為一定是以知識中產者為首的公平資訊社會。 新理論只能在資訊生產力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

3

互聯網精神

互聯網既不是耕牛時代的分散封閉精神, 也不是機器時代的集中控制精神, 而是開放共用、分佈關聯、協同互利的時代精神。

這種精神既不支持新老計劃經濟,也不支持新老自由主義。而是正在催生一種新型的社會協同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經濟模式。

20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博丁頓就在《電腦與社會主義》一書中提出,電腦和數位技術很可能與私有制的市場經濟不相容,並系統提出了基於電腦的新計劃經濟概念。

後來國內外經常有學者提出用巨型電腦“召回計劃經濟”的主張。

2016年11月,馬雲又提出,未來三十年,計劃經濟成分會越來越大。劉強東甚至說“共產主義會在我們這一代人實現”,它的特徵就是“公司全部國有化”。

這是個很荒唐的結論,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從來都認為生產資料國有化只是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的一個過渡,最終要發展到“只有由社會公開地和直接地佔有已經發展到除了社會管理不適應於其他任何管理的生產力”,才能代表共產主義。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曾有人提出設想,就是利用巨型電腦系統,建立國民經濟規劃部,每一個經濟主體,每天都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銷售多少,都由這個部門精細計算出來。

也曾有位控制論專家提出,中國經濟總是“一放就亂,一收就死”,如果能建設一個巨型電腦系統,就可以找到國民經濟的最優控制點。

但筆者認為,集中控制思維永遠找不到最優控制點,因為控制中心掌握的有效資訊永遠少於經濟主體掌握的資訊總和。將來對經濟最有效的資訊結構不是“控制論”模型,而是“協同論”模型。

人類社會的資訊結構也代表其經濟結構。中心輻射是農牧時代的經濟結構,分級控制是工業時代的經濟結構,扁平關聯才是資訊時代的經濟結構。

廣播方式代表落後的生產力,電信方式代表比較落後的生產力,只有互聯網方式才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三網融合的結果肯定是三網合一,不過按照中國語境,似乎用融合這個詞,誰也不得罪罷了。

布坎南說過,現代經濟學已經迷失了救世的激情和公平的夢想。

斯蒂格利茨說,“一旦引入不充分競爭和不完全資訊這些更接近現實的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和帕累托效率的理論就站不住腳了”。

張五常曾在題為《經濟學為何失敗?》的講演中提出,斯密那個年代不自私不行,現在是互聯網時代,“自私既可以使人類發展,也可以讓人類毀滅”。

斯密並沒有說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而是說面對強大的封建勢力,小工商業者不自私不行,而“人的本性就是自私”這一論斷是道金斯提出來的。

然而,進入互聯網時代,個人主義還原論越來越站不住腳了。因此,個人主義還原論,以及“個人為個人,上帝為大家”的理論前提已經不復存在。

必須認真研究新型生產力和傳統生產關係的矛盾,在互聯網新經濟形態的基礎上,揚棄集中計劃經濟,超越自由市場經濟;在融合東方文化精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精神指引下,建構互聯網時代的協同市場經濟理論體系。

4

社會協同經濟模式

裡夫金說到,2050年,協同共用經濟將超過現在的市場經濟,成為新時代的主流經濟模式。協同經濟沒有錯,但他說的是免費共用,這就有問題了。

因為邊際成本為零不等於總成本為零,大量的基礎設施、平臺設備建設的成本仍然需要收回。

如果是免費共用,那麼大量投資和日常維護費用由誰來支付?

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有五大固有缺陷:

一是週期性經濟危機。

二是解決不了日益擴展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問題。

三是有錢人的子女可以上最好的學校,造成人生起點的歧視。

四是有錢人可以請最好的律師,破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五是不可避免地造成貧富分化,使社會失衡。

計劃經濟的核心價值是利他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是利己主義。利他的結果是階級固化和集體貧困;利己的結果是兩極分化,“利潤與貧窮同時增長”。

納什認為,如果人類的本能只有自私貪婪和不合作動機,那麼人類社會不可能進化到現在的程度。

美國另一位著名的供給學派經濟學家吉爾德說,“斯密的筆下,市場經濟的主導者不是那些有智慧的企業家和有創造力的商人,而是以擴大私利為目標的理性經濟人”。實際上,隨著資訊日益透明,價格的形成必須考慮各方共同利益(互利)。

吉爾德接著說,“除了個別之外,現在成功的企業家不但不貪婪,反而工作努力,生活節儉,遠遠超過學界人士、華盛頓智庫人員和教會群體。他們的成功僅僅源於他們真誠地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和消費者給他們應有的回報”。

可見,隨著資訊日益透明,只有建立平等交易、互利共贏的新商業模式,市場主體才能獲得合理持久的利益。

默克製藥集團的締造者默克經常告誡他的員工,“應當永遠銘記,我們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潤會隨之而來”。

馬雲也說,“現在一個市場主體的成功,必須建立在相關主體也要成功的基礎之上”。

還有學者用電腦多元重複博弈模型證明,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都不可持續,社會將進入只讓持“一還一報、平等互利”態度者發財的時代。

當然,西方市場經濟學體系已經錘煉了幾百年,計劃經濟理論也有上百年的理論積澱,要在兩大理論的基礎上實現揚棄、超越和創新,肯定是一個浩大的社會工程,可能需要幾代經濟學人的不懈努力。

然而隨著資訊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國內外致力於新經濟研究的團隊越來越多,一旦中國互聯網新經濟學派與主流市場經濟學派形成融合匯流之勢,新經濟理論體系極有可能在中國這片沃土上萌生。

5

對當前經濟時代的思考

一個時期以來,資訊通信領域新詞不斷湧現,如知識經濟、數字經濟、聯接經濟、網路經濟、注意力經濟、創意經濟、智慧經濟、智慧社會、智慧社會等。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提出“大資料是資訊化發展的新階段”。還有人說現在已經從資訊(IT)時代進入了數位(DT)時代。

其實大資料也好,人工智慧也好,要麼是資訊時代的子集,要麼是資訊時代的階段性稱謂。

當前人類依然處於矽基IT技術(積體電路、光導纖維)時代,屬於第三浪潮。而基於蛋白生命技術的時代(第四浪潮)還沒有到來。

人類社會從農業化時代、工業化時代再到資訊化時代是生產力演化、不以人們意志或理念改變的客觀過程。

中共“十八大”報告早就指出:到2020年,中國“工業化基本實現,資訊化水準大幅提升”,希望大家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關於社會協同經濟模式,筆者出版過兩本書。

一本是2000年出版的《網路協同經濟學:第三只手的凸現》,一本是2016年出版的《挽在一起的手——協同互利新經濟哲學》

其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主張同時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政府的保障作用、社會的協同作用。

如何支持協同經濟呢?下面有六個邏輯規律,也是六個重大課題:

多元協同的世界觀;

普遍關聯的方法論;

分佈關聯的社會結構;

互利主義的經濟倫理;

公共理性的價值觀;

以“關聯社會人”為新經濟學的假設前提。

這些課題希望交給年經的學者們深入研究。

這種精神既不支持新老計劃經濟,也不支持新老自由主義。而是正在催生一種新型的社會協同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經濟模式。

20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博丁頓就在《電腦與社會主義》一書中提出,電腦和數位技術很可能與私有制的市場經濟不相容,並系統提出了基於電腦的新計劃經濟概念。

後來國內外經常有學者提出用巨型電腦“召回計劃經濟”的主張。

2016年11月,馬雲又提出,未來三十年,計劃經濟成分會越來越大。劉強東甚至說“共產主義會在我們這一代人實現”,它的特徵就是“公司全部國有化”。

這是個很荒唐的結論,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從來都認為生產資料國有化只是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的一個過渡,最終要發展到“只有由社會公開地和直接地佔有已經發展到除了社會管理不適應於其他任何管理的生產力”,才能代表共產主義。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曾有人提出設想,就是利用巨型電腦系統,建立國民經濟規劃部,每一個經濟主體,每天都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銷售多少,都由這個部門精細計算出來。

也曾有位控制論專家提出,中國經濟總是“一放就亂,一收就死”,如果能建設一個巨型電腦系統,就可以找到國民經濟的最優控制點。

但筆者認為,集中控制思維永遠找不到最優控制點,因為控制中心掌握的有效資訊永遠少於經濟主體掌握的資訊總和。將來對經濟最有效的資訊結構不是“控制論”模型,而是“協同論”模型。

人類社會的資訊結構也代表其經濟結構。中心輻射是農牧時代的經濟結構,分級控制是工業時代的經濟結構,扁平關聯才是資訊時代的經濟結構。

廣播方式代表落後的生產力,電信方式代表比較落後的生產力,只有互聯網方式才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三網融合的結果肯定是三網合一,不過按照中國語境,似乎用融合這個詞,誰也不得罪罷了。

布坎南說過,現代經濟學已經迷失了救世的激情和公平的夢想。

斯蒂格利茨說,“一旦引入不充分競爭和不完全資訊這些更接近現實的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和帕累托效率的理論就站不住腳了”。

張五常曾在題為《經濟學為何失敗?》的講演中提出,斯密那個年代不自私不行,現在是互聯網時代,“自私既可以使人類發展,也可以讓人類毀滅”。

斯密並沒有說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而是說面對強大的封建勢力,小工商業者不自私不行,而“人的本性就是自私”這一論斷是道金斯提出來的。

然而,進入互聯網時代,個人主義還原論越來越站不住腳了。因此,個人主義還原論,以及“個人為個人,上帝為大家”的理論前提已經不復存在。

必須認真研究新型生產力和傳統生產關係的矛盾,在互聯網新經濟形態的基礎上,揚棄集中計劃經濟,超越自由市場經濟;在融合東方文化精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精神指引下,建構互聯網時代的協同市場經濟理論體系。

4

社會協同經濟模式

裡夫金說到,2050年,協同共用經濟將超過現在的市場經濟,成為新時代的主流經濟模式。協同經濟沒有錯,但他說的是免費共用,這就有問題了。

因為邊際成本為零不等於總成本為零,大量的基礎設施、平臺設備建設的成本仍然需要收回。

如果是免費共用,那麼大量投資和日常維護費用由誰來支付?

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有五大固有缺陷:

一是週期性經濟危機。

二是解決不了日益擴展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問題。

三是有錢人的子女可以上最好的學校,造成人生起點的歧視。

四是有錢人可以請最好的律師,破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五是不可避免地造成貧富分化,使社會失衡。

計劃經濟的核心價值是利他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是利己主義。利他的結果是階級固化和集體貧困;利己的結果是兩極分化,“利潤與貧窮同時增長”。

納什認為,如果人類的本能只有自私貪婪和不合作動機,那麼人類社會不可能進化到現在的程度。

美國另一位著名的供給學派經濟學家吉爾德說,“斯密的筆下,市場經濟的主導者不是那些有智慧的企業家和有創造力的商人,而是以擴大私利為目標的理性經濟人”。實際上,隨著資訊日益透明,價格的形成必須考慮各方共同利益(互利)。

吉爾德接著說,“除了個別之外,現在成功的企業家不但不貪婪,反而工作努力,生活節儉,遠遠超過學界人士、華盛頓智庫人員和教會群體。他們的成功僅僅源於他們真誠地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和消費者給他們應有的回報”。

可見,隨著資訊日益透明,只有建立平等交易、互利共贏的新商業模式,市場主體才能獲得合理持久的利益。

默克製藥集團的締造者默克經常告誡他的員工,“應當永遠銘記,我們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潤會隨之而來”。

馬雲也說,“現在一個市場主體的成功,必須建立在相關主體也要成功的基礎之上”。

還有學者用電腦多元重複博弈模型證明,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都不可持續,社會將進入只讓持“一還一報、平等互利”態度者發財的時代。

當然,西方市場經濟學體系已經錘煉了幾百年,計劃經濟理論也有上百年的理論積澱,要在兩大理論的基礎上實現揚棄、超越和創新,肯定是一個浩大的社會工程,可能需要幾代經濟學人的不懈努力。

然而隨著資訊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國內外致力於新經濟研究的團隊越來越多,一旦中國互聯網新經濟學派與主流市場經濟學派形成融合匯流之勢,新經濟理論體系極有可能在中國這片沃土上萌生。

5

對當前經濟時代的思考

一個時期以來,資訊通信領域新詞不斷湧現,如知識經濟、數字經濟、聯接經濟、網路經濟、注意力經濟、創意經濟、智慧經濟、智慧社會、智慧社會等。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提出“大資料是資訊化發展的新階段”。還有人說現在已經從資訊(IT)時代進入了數位(DT)時代。

其實大資料也好,人工智慧也好,要麼是資訊時代的子集,要麼是資訊時代的階段性稱謂。

當前人類依然處於矽基IT技術(積體電路、光導纖維)時代,屬於第三浪潮。而基於蛋白生命技術的時代(第四浪潮)還沒有到來。

人類社會從農業化時代、工業化時代再到資訊化時代是生產力演化、不以人們意志或理念改變的客觀過程。

中共“十八大”報告早就指出:到2020年,中國“工業化基本實現,資訊化水準大幅提升”,希望大家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關於社會協同經濟模式,筆者出版過兩本書。

一本是2000年出版的《網路協同經濟學:第三只手的凸現》,一本是2016年出版的《挽在一起的手——協同互利新經濟哲學》

其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主張同時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政府的保障作用、社會的協同作用。

如何支持協同經濟呢?下面有六個邏輯規律,也是六個重大課題:

多元協同的世界觀;

普遍關聯的方法論;

分佈關聯的社會結構;

互利主義的經濟倫理;

公共理性的價值觀;

以“關聯社會人”為新經濟學的假設前提。

這些課題希望交給年經的學者們深入研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