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歼20最大短板,正等待这一突破来化解!实现后即可傲视群雄

殲20戰鬥機, 一直被認為有一軟肋:後機身不隱身!近期網上傳聞殲20後機身, 在小批量生產型號有了變化!這是真的嗎?

筆者認為, 實際上殲20小批量生產型, 後機身並沒有多大變化。

這一結論, 說明了殲20戰鬥機在後方隱身的問題上, 依然存在不小的問題。

兩年前, 美“防務新聞”網站曾經宣稱, 殲20戰鬥機後半球完全不隱身, 只有前半球具備隱身能力。 所以我軍會避開F-22、F-35等類似級別的隱身戰鬥機, 只進行遠距離空戰, 而不接近格鬥。

此外西方媒體一種說法是, 殲20將根據自己的局限性, 主要使用遠距離導彈, 攻擊敵方最關鍵的預警機等大型空中平臺,

或者加油機, 或者轟炸機, 從而令敵方的作戰意圖被挫敗, 同時儘量避免與F-22等全向隱身的戰鬥機直接交火。

那麼殲20戰鬥機“後半身不隱身”的問題, 目前是否有重大改變?筆者認為, 確實沒有太大的改善。 也許主要原因是殲20戰鬥機可以使用的發動機並沒有質的突破, 使得它的後機身也無法做重大修改。

這可能必須等到傳說中的中國戰鬥機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徹底成熟, 殲20的重大改進型號才會進行後機身隱身領域重新設計, 補上這一短板。

隱身飛機還只有短暫的幾十年歷史上, 一般認為F-22、殲20等戰鬥機也主要保證前向隱身, 也就是向前的雷達散射截面積降低到最小。 其中一個典型的隱身短板是,

敵方戰鬥機的雷達在隱身戰鬥機前方大約45~65°扇面上, 或後半球155~175°扇面上, 高度差2500米時, 可獲得來自於隱身戰鬥機機身上最強的雷達回波。 換句話說, 這一角度上隱身戰鬥機最“不隱身”。

這一特性, 導致這些隱身戰鬥機在特定方向上, 最容易被敵方雷達在更遠的距離上發現。 假設把殲20戰鬥機在這些方向上的雷達散射截面積縮小16倍, 對方雷達在這一方向的最大探測距離, 就降低到了只有原來的一半。

所以, 如果殲20可以進行後機身修形, 顯著降低回波, 那麼對方即便佔據了針對殲20的較佳作戰位置, 探測距離也會跌至一半, 甚至因為探測距離太短, 被殲20戰鬥機輕鬆擺脫或規避。

這令我們可以肯定一點:殲20隱身戰鬥機的後機身必須進行深入修形,

實現縮小幾十倍的雷達散射截面積, 從而解決後機身不隱身的問題。 換句話說, 殲16、殲10C三代半戰鬥機在隱身上的小打小鬧, 沒有什麼用, 因為要小16倍才能降低探測距離1/2, 而三代半戰鬥機再怎麼修改也不可能降低16倍。

反過來這也證明了F-22彰顯了強大的隱身設計水準。 它在前向的雷達散射截面積依然被保密, 通常認為只有F-15的一百到幾百分之一, 敵方傳統戰鬥機、預警機雷達有效探測距離一下子縮小到了幾到十幾公里, 實戰中很可能根本沒法發現浩瀚空域中的F-22。

而F-22相對於殲20戰鬥機來說, 後半球隱身問題要好太多了。

展望未來, 具體而言, 殲20戰鬥機後半身的隱身改進, 可以採取這一系列的措施:

一、改進殲20後機身外部形狀, 減少凹凸不平的雷達反射強烈區域;令各個表面儘量齊平, 減少反射散射的雷達波的方向與強度;

二, 修改發動機噴口外形, 儘量採用二元向量噴口, 即可獲得更好的隱身能力, 也可以獲得向量推力的好處;

三、修改各個翼面邊緣, 盡可能採取平行線外形邊緣;

四、爭取形成更為有效的遮蔽, 例如假如發動機長度縮短, 有助於將噴口位置前移, 使得尾翼、機翼等能夠更好的遮擋照射到噴口上的雷達波;

五、改變殲20後機身一些影響整體隱身效果的細節, 包括了優化後機身各種天線、口蓋、光電視窗的設計, 降低這些細節產生的回波強度。 光電視窗的金屬隱身鍍膜進一步進行優化處理。

F-22二元向量噴管

另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殲20後機身隱身問題, 就是紅外隱身還幾乎為零。 F-22戰鬥機使用的二元向量噴管, 配合了複雜的隱身設計, 它安排了較為寬敞的周邊結構空間, 可能使用了吸入冷空氣的冷卻設計, 此外正如前面提及的遮蔽作用對紅外隱身也有極大的幫助 —— F-22的噴口幾乎在尾翼後邊沿之前, 而殲20基本突出在外, 不利於遮蔽隱身。

必須承認, 殲20戰鬥機的後半球隱身實在不理想, 整體隱身落後於F-22, 但是中國軍工人已經熟練掌握了隱身設計的要點, 相信在突破殲20國產發動機的難關之後, 將在大批量生產的殲20, 或者中期改進的殲20上, 徹底解決後半球隱身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