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長園集團如此多嬌,引董小姐競折腰:格力要約購長園,三足之勢誰爭鋒

市值風雲APP原創作品 歡迎轉發, 轉載需授權

作者 | 陳南方

流程編輯 |劉博鈺

最近, 特沒譜真是刷新了世界對西方契約精神的認知, 所謂契約精神就是符合自己利益的就講契約, 不符合的就不講契約, 無外乎“利益”二字而已嘛。

再退一步講, 為什麼國人總感覺在世界貿易生意中西方國家更喜歡和我們講公平和保護原創, 人家已經領先了嘛, 鴉片戰爭侵略我們的時候我們中華民族比誰都願意講公平和契約, 通過契約約定別再侵略我們了, 但是那時候人家和我們講過嗎?

當然, 時至今日, 中興事件更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

我們只能奮起直追, 真正實現在核心技術上突破, 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的轉變。

近日,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對外宣稱:“哪怕投資500個億也要搞出晶片!當我們能夠掌握晶片, 而且我們能把高端晶片如果能拿下來的那一天的時候, 我們就可以服務全球了。 ”

可董小姐的晶片夢又引起了外界的冷嘲熱諷, 特別是某些所謂的房地產專家還站出來評頭論足, 拿造車事件說事——真想一個耳括子抽這些不創造價值的炒房狗。

憑心而論, 董小姐已經用過往的成績證明, 她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有情懷有夢想的企業家, 無論如何請給這樣的企業家多一份的包容和支持。

言歸正傳, 前段時間, 格力集團(格力電器母公司)提出要約收購長園集團20%的股份,

長園集團近年來可以說是資本市場的寵兒, 格力集團意欲整合長園集團的技術, 無論如何這事或多或少的讓人想到和格力電器有關。

那麼此次由珠海國資委100%控股的格力集團出面主導此次戰略轉型, 到底意欲何為?

如果此次跨界產業並購成功, 到底有何影響?

一、格力兵臨城下, 長園集團三足鼎立

1、 歷史事件的大概率

先從要約收購說起, 要約收購主要是從2003年開始興起, 是除了協議收購以外的另外一種企業資產重組方式, 與協定收購不同, 要約收購是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買賣交易來實現收購。

其優勢在於資訊公開, 股東自主, 屬於一種更市場化的規範收購模式,

避免各種內幕交易, 減少重組水分。 而相應的, 其弊端在於對於收購方而言, 程式更複雜, 收購成本較高。

經東方財富choice資料統計, 從2003年至今, 要約收購事件一共131項, 其中被要約方在證監會行業分類為製造業的企業一共59家, 占比45%, 屬於證監會行業中要約最為集中的行業, 而長園屬於其中一家。

2018年還未過半, 要約收購已經達14項, 與以往歷史資料相比, 預估2018年將會歷史以來要約收購最高的一年, 而這15年裡要約失敗或暫停的概率僅為0.09。

2、要約長園乃重要戰略佈局

另外, 聚焦到此次格力集團的要約收購書:


(資料來源:格力集團要約收購書)

不同於財務投資、私有化、縱向整合、爭奪控制權此類要約收購目的, 格力集團表明此次要約收購的目的對其進行戰略投資和戰略合作,

縱觀格力集團主體的業務佈局來看:其主要業務包括製造板塊、金融投資板塊、建設投資板塊、海島旅遊板塊、建設安裝板塊。

旗下的12家核心企業中:3家無實際運營, 2家做股權投資和金融投資, 格力電器雖是上市公司, 但是格力集團僅持股18.22%, 按照格力集團要約收購書中披露的歸母淨利潤41.15來看, 格力電器225.09億的淨利潤, 按照持股比例計算, 對格力集團貢獻了99%的利潤, 可見其餘幾家建安業務、物業租賃以及海島旅遊開發的子公司目前尚屬於打醬油階段。

那麼此次的戰略投資和戰略合作到底是什麼呢?

長園集團董事長許曉文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格力集團看重的是長園集團在新能源汽車和智慧裝備業務上的發展。

在國務院於2015年5月8日頒佈的擬強化高端製造業的國家戰略規劃的《中國製造2025》, 提出未來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十大重點方向:

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

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航空航太裝備

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電力裝備

農業裝備

新材料

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而長園集團佔據新材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這3個方向, 而格力集團旗下最核心的格力電器也都在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還有當下最火的晶片都進行了嘗試, 但成效甚微。

格力電器大家都知道, 主打空調的制造型企業, 近年來家電行業已經高度集中,家電市場的盈利已經趨於穩定,面臨家電行業天花板,家電行業的幾個巨頭,美的、格力,海爾均開始了轉型升級之路。

格力在2013年開始佈局智慧裝備,截止到17年底,累計營收也僅21億,2015年3月格力手機上市,最後在市場上卻慘遭調侃“手機都強賣給了員工”; 2016年收購新能源公司珠海銀隆,被股東否決,戰略轉型之路並不順暢。

同為競爭對手的美的和海爾,卻在近年來大舉進行海外並購,2017年美的用同樣的要約收購方式收購了德國庫卡,給其在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帶來了近200億的營收,但與此同時新增了206.98億的商譽。

海爾在2016年通過海外並購GE,給當年營收貢獻了258.34億,也對應產生了206.12億的商譽。商譽是不是雷暫且不知,但是成功並購帶來了營收增長和技術升級,而格力至今零星半點的商譽都沒有,董小姐仍然偏愛“寧可慢,也要堅持自主創新、自主研發、掌控核心技術”。

但如今看來,格力集團似乎首先坐不住了。

3、取長補短,你情我願


(資料來源:格力電器2017年年報)

根據格力電器2017年年報披露,除傳統家用電器業務以外,格力新佈局的智慧裝備、智慧家居、新能源領域的業務,僅智慧裝備實現營收,整體營業利潤1.2億,利潤構成僅0.26%。靠自主研發的創收之路道阻且長。

而收購目標“長園集團”已經在智慧工廠裝備和新能源電動汽車穩紮3年,2017年均已達到20億以上營收規模,年均銷售複合增長率分別達66%、14%,但是高增長,高營收的背後,也是高壓力(詳看下文長園業績分析)。

而格力集團背靠珠海國資委,實力雄厚,下轄多家企業,控股家電巨頭,而且格力在要約書中提出的可以借給長園資源方面的優勢,更進一步促進上市公司的快速發展。

長園集團董秘接受採訪時表示“要約收購是股東的行為,只要股東支持公司的發展,公司都是歡迎的。”也表明了長園對此次要約並購的積極態度。

4、不破樓蘭誓不還

另外要約書提出:

如若收購不成功,就減持。截止目前,金諾信和格力金投合計持有2719萬股,持股比例為2.05%,按照要約截止時,預估收盤價19塊來算,減持金額也達到5個億,看出格力也是抱著不勝也必盈的信念而來。

而如果收購成功,長園將成為格力集團持有的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最大的公司,甚至超過親生的格力電器。

5、股權架構已成三足鼎立

目前長園還是屬於無實控人的狀態,而要約收購就會傾向於這種股權較為分散的標的,以降低收購難度。

根據2018年一季報披露的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來看:沃爾核材及其一致行動人已經由2017年持股24.07%降至13.96%,而2018年長園管理層及其一致行動人在17年持股24.29%的基礎上新增持股4.64%,此次格力如果收購成功,加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的長園股份2.05%,合計持股比例達22.05%,躍居第二大股東,與長園集團管理層持股比例接近。

此時不得不重提長園集團歷史上長達3年之久的控制權之爭:2014年長和投資退出大陸,清倉長園集團全部股份,長和的退出,第一大股東意外易主沃爾核材。

截止2014年底,持股16.72%,之後沃爾核材便一路從二級市場增持長園,2017年至24.07%,長園集團管理層聯合其一致行動人增持至24.29%,以0.22%持股比例勝出,拿回第一大股東地位。

最終雙方殺得筋疲力盡,大耗錢財。2018年1月,雙方簽署和解協議,約定長園集團向股東沃爾核材出售長園電子75%股權、股東沃爾核材向山東科興轉讓其所持公司5%股權、股東對公司董事會通過的事項均投贊成票(非一致行動人但類似一致行動人)等事項。

但長園集團這塊資本市場的香餑餑,似乎總能引起別人的注意。與沃爾核材的股權大戰剛剛結束,長園集團即拍馬趕到。而且從整個股權架構來看,沃爾核材似乎也並沒有轉讓退出的意思。

而長園管理層最在意控制權,對外稱:格力集團進駐後不會干預管理層對公司的管理權,而且收購完成後實際控制人不會發生變化。

但對於要約收購書中一項承諾:若本次要約達到前述生效條件,收購人在未來12個月內將不通過二級市場增持長園集團股份,但不排除通過參與上市公司定向增發、配股、可轉債等方式繼續增持長園集團股份。給大家留下了無限想像。

另外結合最近長園集團的公告來看:第一大股東沃爾核材於2018年3月通過大宗交易方式累計減持5%持股比例;2018年2月1日周和平1406萬股解除質押,2018年3月29日沃爾核材一致行動人邱麗敏所持2000萬股解除質押、2018年5月16日易華蓉所持1452萬股解除質押。沃爾核材是否會借機退出,也給大家留下無限想像。

二、數番遭舉牌,長園集團成色幾何?

與當前市場上數家殼公司屢次求偶不得不同,長園集團從股權大戰到引進複星白衣騎士再到如今的要約收購, 都是資本市場的寵兒,那長園集團到底成色如何呢?

1、高盈利、高增長

被格力集團看好的長園前景恰好就是指長園集團高盈利、高增長的智慧工廠和電動汽車相關材料兩大板塊業務。

長園集團成立於1986年,原為電網設備以及輻射功能材料製造商,于2002年上市,到2017年,15年的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6%(2002年:0.38億、2017年12.14億),其營收一直是階梯式增長,近2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更是上了新臺階。

2017年的營收74.33億,同比增長27%、歸母淨利潤11.36億,同比增長78%,扣非淨利潤6.37億,同比增長16%,均為上市15年以來最好的業績。而在15年的歷史長河中, 2014年是長園集團業務轉折年。


(資料來源:東方財富Choice資料)


(資料來源:東方財富Choice資料)

2014年長和投資退出長園集團後,公司的業務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另外國家及地方政府對於電動汽車的激勵政策的出臺,電動汽車產業鏈一片欣欣向榮,2014年公司因收購控股江蘇華盛,參股深圳沃特瑪、深圳星源材質,在電動汽車相關材料領域開始廣泛佈局。

而當年收購或參股的深圳沃特瑪電池屬於相關領域內第一梯隊企業、江蘇華盛是全球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的領導者、星源材質是中國鋰電池隔膜第一品牌。

2015年《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指出在基於資訊物理系統的智慧工廠裝備、智慧工廠等智慧製造領域實現製造方式變革。長園在2015年下半年收購珠海運泰利新增智慧工廠裝備業務,開始由傳統主業邁向新興產業。這一變化主要是通過對外並購相關業務企業來實現長園的產業結構調整。

相應地,並購所產生的商譽也從2014年9.15億增長到2015年的23.69億,2016年的39.88億,2017年的54.76億。

到2016年、2017年,長園的傳統業務:輻射功能材料和電網設備業務開始增長放緩,智慧工廠裝備業務和電動車相關材料業務突飛猛進,2017年智慧工廠業務較2015年增長357%,電動車相關材料業務較2015年同比增長48%,均超過了原有傳統業務的增長。

而這增長也得益于在兩項新興業務上緊抓機遇的外延並購:

上述商譽合計35.48億,暫未發生商譽減值,而近年來的商譽減值均來自傳統業務:新材料及電網設備業務。

另外,作為新能源汽車的終級解決方案關鍵的動力電池,長園集團分別涵蓋了其中上游產業鏈,而在下游公司在汽車等領域內的市場份額2017年同比增長了30%左右,產品獲得比亞迪、大眾、三菱、雷諾-尼桑等海內外客戶認可。

另外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調研資料披露:2017年鋰電儲能市場產量約3.5GWh,同比增長13%;產值55億元,同比增長7%。鋰電儲能市場的產業臨界點接近,2018年將是中國儲能電池產業快速發展的起始之年。

而公司所屬子公司長園華盛、中鋰新材、長園維安、長園電子等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上相應細分領域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再結合格力資源優勢,也有望在該市場分得一杯羹。

2、高研發、高毛利

說起研發投入,不得不提長園集團極其優秀的研發資質,1986年由中科院創立,專業從事電動汽車相關材料、智慧工廠裝備、智慧電網設備的研發、製造與服務,擁有20家控股子公司、17家高新技術企業、3個國家級檢測中心、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5個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7個生產基地和8000餘名員工的科技型產業集團。是同行業中唯一一個通過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

近年來長園的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都自2014年以後有了較大幅度增長,其中研發投入從2014年的1.69億,一直增長到2017年的4.26億,增長了152%,研發人員相應增長了1.74倍。高研發投入使得長園集團的毛利率一直在40%及以上,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

其中參股的星源材質的鋰離子電池隔膜材料近兩年的毛利率高達61.7%、51.85%,2018年5月被提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鋰電池材料企業之一,入圍名單僅10家。

即使政府補貼加速退坡,對於長園集團這樣的重視技術研發,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也不會受到影響,反而帶來補貼資源更集中的機遇。

3、高應收、高壓力

在伴隨著較高的銷售增長及高盈利的同時,也帶來的大量的應收賬款,近年來長園的應收及現金流情況如下:


(資料來源:2016年年報)


(資料來源:2017年年報)

長園集團從2002年上市至今,其營業收入翻了37倍(2002年營收為1.96億),而對應的應收賬款翻了58倍(2002年為0.82億),2017年應收賬款更是創了新高,達41.95億,占長園集團公司資產總額的比例為 20.43%,2014年-2015年較高的應收賬款是因為銷售增長所致,而近兩年高企的應收賬款主要是因對外收購長園和鷹和湖南中鋰所致。

而4月份爆出的沃特瑪債務危機,也導致長園不得不將湖南中鋰對下游企業沃特瑪的應收賬款7169.6萬以沃特瑪的電池模組進行抵債,也說明下游企業回款風險仍然較大。

結合應收賬款的賬齡結構來看,一年以內的應收賬款為34.79億,占比80%,2016年至2017年的應收賬款回收率達到80%,較2013年-2015年有所改善。

另外,從2018年一季報披露的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來看,已經是-1.92億。長園集團在高速擴張的同時,流動資金壓力不小。

4、 高負債、高質押

長園不斷擴張,加劇了資金需求,而銷售所產生的大量應收賬款還不能變現,導致資金吃緊,對外借款越來越高,公司缺錢的同時,股東也缺錢。


(資料來源:2017年年報)

根據2017年年報中披露的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來看,長園集團管理層代表“深圳市藏金壹號”及其一致行動人吳啟權均進行了股份質押,質押合計1.13億股,合計質押率65%;而深圳市沃爾核材及其一致行動人也均進行了股份質押,質押合計1.76億股,合計質押率55%,前十大股東中就信託和證券兩項合計持股6.4%沒有質押。


(資料來源:2017年年報)

另外,查看長園的負債結構,發現其短期借款金額大於長期借款,資產負債率由2015年的40%上升至2017年的60%,保守速動比率也在2017年降至這5年以來的最低點,僅為0.83,而且短期借款35.85億中銀行信用借款僅為1%,其餘均為質押、抵押、保證借款及票據貼現;長期借款16.3億,其中銀行信用借款占比不到50%,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也達到了5.62億。

截至期末,對子公司擔保16億,對外擔保6600萬,而此項擔保對方是近段時間深陷債務危機的深圳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

為緩解財務風險,2018年開始對“16長園01“、“16長園02“進行了債券回售,回售比例分別為94%、75%,後續又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8.5億,以此償還2.2億的銀行借款和進行鋰電電池項目擴產。

上市15年累計實現淨利潤51億,應收賬款增加了47億,累計所得淨利潤大部分都被下游客戶拖欠,而面對大幅產品研發投入、業務擴產所需的現金壓力,如今如果能夠完成和格力集團的整合,希望此問題能有所改觀。

格力要約收購長園,不是A股第一起,也不會是最後一起。2018年,證監會對重組監管趨嚴,“忽悠式”重組、“跟風式”重組逐漸暴雷、降溫,未來的資本市場,更多會歡迎這些做實業的企業去進行產業並購,而不是講故事,炒概念。

風雲君也期待更多優質的產業並購,讓企業做好真正的價值管理,祝福長園集團,祝福格力。

END

以上內容為市值風雲APP原創

未獲授權 轉載必究

市值風雲APP

買股之前搜一搜!

近年來家電行業已經高度集中,家電市場的盈利已經趨於穩定,面臨家電行業天花板,家電行業的幾個巨頭,美的、格力,海爾均開始了轉型升級之路。

格力在2013年開始佈局智慧裝備,截止到17年底,累計營收也僅21億,2015年3月格力手機上市,最後在市場上卻慘遭調侃“手機都強賣給了員工”; 2016年收購新能源公司珠海銀隆,被股東否決,戰略轉型之路並不順暢。

同為競爭對手的美的和海爾,卻在近年來大舉進行海外並購,2017年美的用同樣的要約收購方式收購了德國庫卡,給其在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帶來了近200億的營收,但與此同時新增了206.98億的商譽。

海爾在2016年通過海外並購GE,給當年營收貢獻了258.34億,也對應產生了206.12億的商譽。商譽是不是雷暫且不知,但是成功並購帶來了營收增長和技術升級,而格力至今零星半點的商譽都沒有,董小姐仍然偏愛“寧可慢,也要堅持自主創新、自主研發、掌控核心技術”。

但如今看來,格力集團似乎首先坐不住了。

3、取長補短,你情我願


(資料來源:格力電器2017年年報)

根據格力電器2017年年報披露,除傳統家用電器業務以外,格力新佈局的智慧裝備、智慧家居、新能源領域的業務,僅智慧裝備實現營收,整體營業利潤1.2億,利潤構成僅0.26%。靠自主研發的創收之路道阻且長。

而收購目標“長園集團”已經在智慧工廠裝備和新能源電動汽車穩紮3年,2017年均已達到20億以上營收規模,年均銷售複合增長率分別達66%、14%,但是高增長,高營收的背後,也是高壓力(詳看下文長園業績分析)。

而格力集團背靠珠海國資委,實力雄厚,下轄多家企業,控股家電巨頭,而且格力在要約書中提出的可以借給長園資源方面的優勢,更進一步促進上市公司的快速發展。

長園集團董秘接受採訪時表示“要約收購是股東的行為,只要股東支持公司的發展,公司都是歡迎的。”也表明了長園對此次要約並購的積極態度。

4、不破樓蘭誓不還

另外要約書提出:

如若收購不成功,就減持。截止目前,金諾信和格力金投合計持有2719萬股,持股比例為2.05%,按照要約截止時,預估收盤價19塊來算,減持金額也達到5個億,看出格力也是抱著不勝也必盈的信念而來。

而如果收購成功,長園將成為格力集團持有的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最大的公司,甚至超過親生的格力電器。

5、股權架構已成三足鼎立

目前長園還是屬於無實控人的狀態,而要約收購就會傾向於這種股權較為分散的標的,以降低收購難度。

根據2018年一季報披露的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來看:沃爾核材及其一致行動人已經由2017年持股24.07%降至13.96%,而2018年長園管理層及其一致行動人在17年持股24.29%的基礎上新增持股4.64%,此次格力如果收購成功,加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的長園股份2.05%,合計持股比例達22.05%,躍居第二大股東,與長園集團管理層持股比例接近。

此時不得不重提長園集團歷史上長達3年之久的控制權之爭:2014年長和投資退出大陸,清倉長園集團全部股份,長和的退出,第一大股東意外易主沃爾核材。

截止2014年底,持股16.72%,之後沃爾核材便一路從二級市場增持長園,2017年至24.07%,長園集團管理層聯合其一致行動人增持至24.29%,以0.22%持股比例勝出,拿回第一大股東地位。

最終雙方殺得筋疲力盡,大耗錢財。2018年1月,雙方簽署和解協議,約定長園集團向股東沃爾核材出售長園電子75%股權、股東沃爾核材向山東科興轉讓其所持公司5%股權、股東對公司董事會通過的事項均投贊成票(非一致行動人但類似一致行動人)等事項。

但長園集團這塊資本市場的香餑餑,似乎總能引起別人的注意。與沃爾核材的股權大戰剛剛結束,長園集團即拍馬趕到。而且從整個股權架構來看,沃爾核材似乎也並沒有轉讓退出的意思。

而長園管理層最在意控制權,對外稱:格力集團進駐後不會干預管理層對公司的管理權,而且收購完成後實際控制人不會發生變化。

但對於要約收購書中一項承諾:若本次要約達到前述生效條件,收購人在未來12個月內將不通過二級市場增持長園集團股份,但不排除通過參與上市公司定向增發、配股、可轉債等方式繼續增持長園集團股份。給大家留下了無限想像。

另外結合最近長園集團的公告來看:第一大股東沃爾核材於2018年3月通過大宗交易方式累計減持5%持股比例;2018年2月1日周和平1406萬股解除質押,2018年3月29日沃爾核材一致行動人邱麗敏所持2000萬股解除質押、2018年5月16日易華蓉所持1452萬股解除質押。沃爾核材是否會借機退出,也給大家留下無限想像。

二、數番遭舉牌,長園集團成色幾何?

與當前市場上數家殼公司屢次求偶不得不同,長園集團從股權大戰到引進複星白衣騎士再到如今的要約收購, 都是資本市場的寵兒,那長園集團到底成色如何呢?

1、高盈利、高增長

被格力集團看好的長園前景恰好就是指長園集團高盈利、高增長的智慧工廠和電動汽車相關材料兩大板塊業務。

長園集團成立於1986年,原為電網設備以及輻射功能材料製造商,于2002年上市,到2017年,15年的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6%(2002年:0.38億、2017年12.14億),其營收一直是階梯式增長,近2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更是上了新臺階。

2017年的營收74.33億,同比增長27%、歸母淨利潤11.36億,同比增長78%,扣非淨利潤6.37億,同比增長16%,均為上市15年以來最好的業績。而在15年的歷史長河中, 2014年是長園集團業務轉折年。


(資料來源:東方財富Choice資料)


(資料來源:東方財富Choice資料)

2014年長和投資退出長園集團後,公司的業務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另外國家及地方政府對於電動汽車的激勵政策的出臺,電動汽車產業鏈一片欣欣向榮,2014年公司因收購控股江蘇華盛,參股深圳沃特瑪、深圳星源材質,在電動汽車相關材料領域開始廣泛佈局。

而當年收購或參股的深圳沃特瑪電池屬於相關領域內第一梯隊企業、江蘇華盛是全球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的領導者、星源材質是中國鋰電池隔膜第一品牌。

2015年《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指出在基於資訊物理系統的智慧工廠裝備、智慧工廠等智慧製造領域實現製造方式變革。長園在2015年下半年收購珠海運泰利新增智慧工廠裝備業務,開始由傳統主業邁向新興產業。這一變化主要是通過對外並購相關業務企業來實現長園的產業結構調整。

相應地,並購所產生的商譽也從2014年9.15億增長到2015年的23.69億,2016年的39.88億,2017年的54.76億。

到2016年、2017年,長園的傳統業務:輻射功能材料和電網設備業務開始增長放緩,智慧工廠裝備業務和電動車相關材料業務突飛猛進,2017年智慧工廠業務較2015年增長357%,電動車相關材料業務較2015年同比增長48%,均超過了原有傳統業務的增長。

而這增長也得益于在兩項新興業務上緊抓機遇的外延並購:

上述商譽合計35.48億,暫未發生商譽減值,而近年來的商譽減值均來自傳統業務:新材料及電網設備業務。

另外,作為新能源汽車的終級解決方案關鍵的動力電池,長園集團分別涵蓋了其中上游產業鏈,而在下游公司在汽車等領域內的市場份額2017年同比增長了30%左右,產品獲得比亞迪、大眾、三菱、雷諾-尼桑等海內外客戶認可。

另外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調研資料披露:2017年鋰電儲能市場產量約3.5GWh,同比增長13%;產值55億元,同比增長7%。鋰電儲能市場的產業臨界點接近,2018年將是中國儲能電池產業快速發展的起始之年。

而公司所屬子公司長園華盛、中鋰新材、長園維安、長園電子等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上相應細分領域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再結合格力資源優勢,也有望在該市場分得一杯羹。

2、高研發、高毛利

說起研發投入,不得不提長園集團極其優秀的研發資質,1986年由中科院創立,專業從事電動汽車相關材料、智慧工廠裝備、智慧電網設備的研發、製造與服務,擁有20家控股子公司、17家高新技術企業、3個國家級檢測中心、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5個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7個生產基地和8000餘名員工的科技型產業集團。是同行業中唯一一個通過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

近年來長園的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都自2014年以後有了較大幅度增長,其中研發投入從2014年的1.69億,一直增長到2017年的4.26億,增長了152%,研發人員相應增長了1.74倍。高研發投入使得長園集團的毛利率一直在40%及以上,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

其中參股的星源材質的鋰離子電池隔膜材料近兩年的毛利率高達61.7%、51.85%,2018年5月被提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鋰電池材料企業之一,入圍名單僅10家。

即使政府補貼加速退坡,對於長園集團這樣的重視技術研發,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也不會受到影響,反而帶來補貼資源更集中的機遇。

3、高應收、高壓力

在伴隨著較高的銷售增長及高盈利的同時,也帶來的大量的應收賬款,近年來長園的應收及現金流情況如下:


(資料來源:2016年年報)


(資料來源:2017年年報)

長園集團從2002年上市至今,其營業收入翻了37倍(2002年營收為1.96億),而對應的應收賬款翻了58倍(2002年為0.82億),2017年應收賬款更是創了新高,達41.95億,占長園集團公司資產總額的比例為 20.43%,2014年-2015年較高的應收賬款是因為銷售增長所致,而近兩年高企的應收賬款主要是因對外收購長園和鷹和湖南中鋰所致。

而4月份爆出的沃特瑪債務危機,也導致長園不得不將湖南中鋰對下游企業沃特瑪的應收賬款7169.6萬以沃特瑪的電池模組進行抵債,也說明下游企業回款風險仍然較大。

結合應收賬款的賬齡結構來看,一年以內的應收賬款為34.79億,占比80%,2016年至2017年的應收賬款回收率達到80%,較2013年-2015年有所改善。

另外,從2018年一季報披露的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來看,已經是-1.92億。長園集團在高速擴張的同時,流動資金壓力不小。

4、 高負債、高質押

長園不斷擴張,加劇了資金需求,而銷售所產生的大量應收賬款還不能變現,導致資金吃緊,對外借款越來越高,公司缺錢的同時,股東也缺錢。


(資料來源:2017年年報)

根據2017年年報中披露的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來看,長園集團管理層代表“深圳市藏金壹號”及其一致行動人吳啟權均進行了股份質押,質押合計1.13億股,合計質押率65%;而深圳市沃爾核材及其一致行動人也均進行了股份質押,質押合計1.76億股,合計質押率55%,前十大股東中就信託和證券兩項合計持股6.4%沒有質押。


(資料來源:2017年年報)

另外,查看長園的負債結構,發現其短期借款金額大於長期借款,資產負債率由2015年的40%上升至2017年的60%,保守速動比率也在2017年降至這5年以來的最低點,僅為0.83,而且短期借款35.85億中銀行信用借款僅為1%,其餘均為質押、抵押、保證借款及票據貼現;長期借款16.3億,其中銀行信用借款占比不到50%,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也達到了5.62億。

截至期末,對子公司擔保16億,對外擔保6600萬,而此項擔保對方是近段時間深陷債務危機的深圳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

為緩解財務風險,2018年開始對“16長園01“、“16長園02“進行了債券回售,回售比例分別為94%、75%,後續又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8.5億,以此償還2.2億的銀行借款和進行鋰電電池項目擴產。

上市15年累計實現淨利潤51億,應收賬款增加了47億,累計所得淨利潤大部分都被下游客戶拖欠,而面對大幅產品研發投入、業務擴產所需的現金壓力,如今如果能夠完成和格力集團的整合,希望此問題能有所改觀。

格力要約收購長園,不是A股第一起,也不會是最後一起。2018年,證監會對重組監管趨嚴,“忽悠式”重組、“跟風式”重組逐漸暴雷、降溫,未來的資本市場,更多會歡迎這些做實業的企業去進行產業並購,而不是講故事,炒概念。

風雲君也期待更多優質的產業並購,讓企業做好真正的價值管理,祝福長園集團,祝福格力。

END

以上內容為市值風雲APP原創

未獲授權 轉載必究

市值風雲APP

買股之前搜一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