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儒家在春秋戰國時不受歡迎,為何到了漢朝以後才大興而起?

第一、避免前車之鑒

春秋的周禮, 以及到戰國的禮崩樂壞。 各諸候戰亂, 亂世適用法制。 秦國重法家立國, 但過苛的刑法讓大一統秦國二世而亡。

西漢早期借鑒了秦亡的教訓, 廢除了過於苛刻的刑法, 重道家無為而治, 社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漢武帝為了加強皇權罷除百家, 獨尊儒家。 對儒家加以修潤, 提出天人感應, 皇權天賜, 後來各王朝延用, 因為這對集權的皇權社會用來禁錮人民的思想很適用。

第二、儒法並用

後世從漢朝開始重儒並非單一使用儒家, 而是儒法並重的。 儒主要是用教化手段, 這是防非止過之法;法,

則是出了問題事後來懲處, 簡單地說就是儒法並重, 王道與霸道並行, 兩千年來基本如此, 這也是很好的方法。 發生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純用法家引起許多弊端, 僅靠法律不講倫理, 社會不穩定, 才變為儒法並重。

第三、時代不同

中國的統一, 也就造成了竟爭壓力小的格局。 如秦惠文王習霸王之法一樣, 並非商鞅先前所薦聖王之法不好, 而是霸王之說更實用。

春秋戰國, 諸子百家, 實乃大爭之世, 雖有強弱, 但國勢制衡, 五霸輪替, 互有勝負, 所有國家危機感都很強。 到戰國時, 各國競相變法, 就是明證。

自秦始皇統一以後, 中國周圍再無先進文明威協, 改革的壓力漸小, 此後, 一千多年只有王安石變法, 還是儒家自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