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 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調查:人均食物浪費93克成都人最高每餐每人 103 克


報告摘要

食物浪費日益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 食物浪費不僅僅意味著食物本身的浪 費, 更意味著生產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土地、能源以及其他生產資料的無效消 耗, 以及由此導致的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不斷推進, 居民收入水準穩步提高, 食物浪 費問題日益凸顯, 在餐飲領域的食物浪費問題尤為突出。 我國的資源、環境和生 態基礎弱、底子薄, 當前社會這種揮霍式的食物消費及其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 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

本報告重點從消費者視角, 即通常所謂的“餐桌浪費”視角, 對我國城市餐 飲消費領域(包括餐館和學校食堂)的食物浪費現象開展研究和分析。 報告資料 來源於專案組 2015 年在北京、上海、成都、拉薩 4 座城市進行的大樣本實地調研, 通過食物稱重、問卷調查、人員訪談等多種調查方式, 對我國城市餐飲業的食物 浪費現狀、驅動因素等進行深入分析, 報告研究發現:

對四個城市(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餐飲業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 人均 食物浪費量約為每餐每人 93 克, 浪費率為 12%。 人均食物浪費量因城市、餐館 類型、就餐目的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

中小學校園食物浪費問題值得關注。 調研結果顯示:某大型城市中小學生的 食物浪費量明顯高於城市餐飲業的平均水準。

各種供餐方式中, 盒飯食物浪費最 為嚴重, 浪費量高達每餐每人 216 克, 約占食物供應量的 1/3。 學生對校園餐飲 的滿意度較低, 良好飲食習慣和食育教育的缺失是造成食物浪費的主要原因。

在我國糧食供需緊平衡的時代背景下, 食物浪費問題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 要威脅;除此之外, 食物浪費對居民健康和社會風氣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更為 嚴重的是, 食物浪費意味著土地和水等資源的無效投入和溫室氣體的無序排放。

解決目前我國突出存在的食物浪費問題, 實現食物的理性消費, 要從各利益 相關主體出發, 多管齊下, 加強制定遏制食物浪費的政策措施、制定多方行動方 案、提升公眾消費理念,

共同推動食物消費模式向“安全、健康、合理、綠色” 的可持續模式轉變。

本研究報告表明, 我國城市餐飲業食物浪費問題非常嚴重, 也具有一定的複 雜性, 迫切需要社會各方提高對餐飲食物浪費的關注, 從民眾到餐飲企業和政府 相關部門需要攜手合作, 切實減少食物浪費, 逐步樹立並踐行綠色消費模式和生 活方式。

本部分餐飲食物浪費量的資料來自 2015 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 所對在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 195 家餐飲機構就餐的 3557 桌消費者及其就餐 行為的調查。 通過隨機分層抽樣方法, 在四個城市已註冊的餐館和速食名錄中, 隨機選取一定量的樣本餐館進行定點調查;調查過程中,

通過等距抽樣的方法, 在每個樣本餐館中選取樣本消費者, 對每一桌消費者的剩餘食物進行分類稱重。 同時, 記錄每一桌的就餐人數、就餐目的等相關資訊。

城市餐飲食物浪費:人均浪費量不容樂觀, 總量驚人

在 195 家餐飲機構中, 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分別為 63、51、54 和 27 家; 在 3557 桌食物樣本中, 四個城市分別為 1258、826、1001 和 472 桌。 調研結 果顯示:四個城市平均人均浪費量為每餐每人 93 克。 其中, 成都人均浪費量最高, 為每餐每人 103 克;北京人均浪費量最低, 為 77 克。 根據 2015 年城市餐飲人 數和人均食物浪費量推算, 中國城市餐飲每年食物浪費總量約為 1700-1800 萬 噸。

食物結構:蔬菜最高, 水果和奶類最低

從浪費的食物結構來看, 蔬菜類人均浪費量最高,

約為每餐每人 27 克, 占 總浪費量的 29%。 第二大類為主食, 約為 23 克, 占 25%, 其中米飯和麵食浪費 量較高, 分別占總浪費量的 14% 和 10%, 玉米和粗糧浪費量相對較低, 約占 1%。 肉食類人均浪費量約為每餐每人 16 克, 占總浪費量的 18%, 其中以豬肉和禽肉 浪費為主, 分別占總浪費量的 8% 和 6%。 浪費比例最低的是水果和奶類, 只占 1% 和 0.2%(圖 2-1)。

通過比較四個城市, 食物浪費結構總體較為一致。 四個城市食物浪費都以蔬 菜類、主食類和肉類為主, 但在具體的食材種類上又各具特點。 如拉薩市豬肉的 浪費量明顯高於其他城市, 占到浪費食物總量的 13%(每餐每人 13 克);蔬菜 類占食物浪費總量的 34%(每餐每人 33 克), 而這一比例在上海僅為 25%(每 餐每人 24 克)。 水產品浪費在上海占浪費總量的 16%(每餐每人 16 克), 為 四個城市中最高;在拉薩,這一比例僅為 5.8%(每餐每人 6 克)。這也體現了 由於地理位置和海陸分佈造成的飲食結構差異,與食物浪費結構呈現顯著的相關 性。


遊客食物浪費:總體多於當地居民食物浪費

本研究選取的四個城市都是全國聞名的旅遊城市。通過調查,我們將消費者 大致劃分了兩類:遊客和當地居民。調查發現,總體來看,四個城市遊客人均食 物浪費量為每餐每人 103 克,明顯高於當地居民食物浪費量的每餐每人 88 克。 但具體來看,四個調研城市還存在一定差異:拉薩作為富有民族特色的高原旅遊 城市,遊客食物浪費量明顯高於當地居民食物浪費量;上海遊客食物浪費量略高 于當地居民食物浪費量;在北京和成都兩地,遊客浪費量則略低於當地居民食物 浪費量(圖 2-3)。考慮到這四個城市代表了不同的菜品特色,這個結果可能與 各地食物的烹飪特色和被民眾接受程度有關,也可能與遊客的就餐偏好或者餐廳 食物的口味有一定的關係。


餐館類型:餐館規模越大食物浪費程度越嚴重

根據調研結果發現,大型餐館的人均浪費量最高,為每餐每人 132 克,明顯高於整體平均水準 93 克;小型餐館人均浪費量相對較少,為 69 克;速食的 人均浪費量不足整體平均水準的一半,僅為 38 克(圖 2-4)。 大型餐館食物浪費量較高,原因在於朋友聚會和公務 / 商務聚會比較多。根 據本次調研發現,大型餐館中朋友聚會和公務 / 商務聚會比例分別為 38% 和 7%, 中型餐館中朋友聚會和公務 / 商務聚會比例為 34% 和 3%,小型餐館中朋友聚會 和公務 / 商務聚會比例分別為 14% 和 1%,而這兩種就餐類型在點餐中往往更加 注重“面子”而不是“肚子”;另外,這類聚會在就餐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大量的 酒水飲用,減少了其他的食物的食用,所以往往導致食物浪費現象更為嚴重。在 中小型餐館和快餐廳,這類聚會的比例較低,浪費情況也就沒那麼嚴重了。

就餐時間:晚餐食物浪費比午餐嚴重

從消費時間來看,晚餐人均食物 浪費量為每餐 104 克,午餐人均食物 浪費量為每餐 89 克,晚餐人均食物浪 費量是午餐的 1.2 倍。晚餐食物浪費 量明顯高於午餐(圖 2-5)。


浪費根源剖析:不良的飲食習慣和食育教育的缺失

隨著家庭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以及較高的獨生子女比例等因素,部分家庭 存在溺愛、盲目滿足和過分遷就子女在飲食口味上的需求和偏好的現象,而忽略 了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營養知識的培養和教育,造成當前青少年在食物選擇上缺 乏合理的判斷標準。根據被調查學生的飲食行為發現,大約 44% 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挑食和偏食問題。其中,女生的偏食率高於男生,分別占樣本數量的 48% 和 39%。

作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當前學校普遍存在對課本知識和課外特長 過分看重、對品德培養和國情認知的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從而導致當前中小學 德育教育的缺失。例如,在問及食物來源等問題時,只有 27% 的學生瞭解食物 從田間到餐桌的主要過程,剩下 57% 的學生部分瞭解,16% 的學生對此一無所 知(圖 3-8)。

在對我國食物是否短缺的認知上,86% 的學生認為我國存在食物短缺問題, 14% 的學生認為並不存在。82% 的學生認為我國食物浪費問題嚴重,12% 的學 生認為一般,6% 的學生表示不清楚或認為不嚴重。而從行動上看,僅有 19% 的 學生具有打包習慣,30% 的學生經常打包,40% 的學生偶爾打包,11% 的學生 從來沒有對剩菜剩飯打包的習慣。這表明,能夠經常通過自身行為減少浪費的人 數不足半數。

對居民健康的威脅應得到充分認識

一方面,食物浪費帶來了大量的餐廚垃圾。餐廚垃圾有機質含量高、產量大、 產地分散,極易腐敗發酸發臭、滋生有害生物,若轉運收集過程中發生洩漏則會 污染空氣、土壤及水源,或者被不法商販製作“地溝油”又返回餐桌。地溝油是 品質極差、極不衛生,過氧化值、酸值、水分嚴重超標的非食用油,這種廢油脂 如重回餐桌,將嚴重危害居民的身體健康。

另一方面,過量飲食實際上是威脅人類健康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的罪 魁禍首之一,甚至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國民身體素質,特別是青少年隱性食物浪費 現象尤其值得關注。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研究發現,我國成年 人體重超標率(BMI 指數)已經從 1992 年的 16% 增加到 2012 年的 30%;成年 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也從 1996 年的 3.4% 增加到 2012 年的 9.7%。幼兒也不例外, 城市和五歲以下兒童的超重和肥胖概率,已經從 2005 年的 5.3% 和 3.9%,上升 到 2010 年的 8.5% 和 6.5%。根據《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顯示,1985 年— 2010 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已出現連續 25 年下滑,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指標 有明顯下降趨勢,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顯增加(圖 4-1)。這些健康 問題的凸顯與學生的飲食習慣和行為密不可分 。


案例:北京市餐飲食物浪費的資源環境效應

從食物組成來看,肉類浪費在北京市餐飲食物浪費的生態足跡中占主導地 位,生態足跡達 25 萬公頃,占食物浪費生態足跡的 5%;其次是糧食和豆類及 豆製品,生態足跡分別為 2 和 1 萬公頃,所占比例分別為 7% 和 4%(表 4-1)。

北京市每年餐飲食物浪費的生態足跡高達 30 萬公頃,占北京食物消耗生態 足跡的 10% 左右,約為北京市耕地面積的 1.3 倍。按照土地類型,北京市餐飲食物浪費的生態足跡可分為農地、草地、林業和水域。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來自草地,達到 20 萬公頃,占總浪費生態足跡的 66%;其次是來自農地,為 10 萬 公頃,占總浪費生態足跡的 33%;水域和林地的浪費加起來不足 2%。由於北京 市內部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食物承載力不斷降低,其食物赤字已經逐步轉移到 外埠區域。因此,北京食物浪費的土地實際上是外埠區域的土地,主要來自河南、 內蒙古等地(圖 4-2)。

為 四個城市中最高;在拉薩,這一比例僅為 5.8%(每餐每人 6 克)。這也體現了 由於地理位置和海陸分佈造成的飲食結構差異,與食物浪費結構呈現顯著的相關 性。


遊客食物浪費:總體多於當地居民食物浪費

本研究選取的四個城市都是全國聞名的旅遊城市。通過調查,我們將消費者 大致劃分了兩類:遊客和當地居民。調查發現,總體來看,四個城市遊客人均食 物浪費量為每餐每人 103 克,明顯高於當地居民食物浪費量的每餐每人 88 克。 但具體來看,四個調研城市還存在一定差異:拉薩作為富有民族特色的高原旅遊 城市,遊客食物浪費量明顯高於當地居民食物浪費量;上海遊客食物浪費量略高 于當地居民食物浪費量;在北京和成都兩地,遊客浪費量則略低於當地居民食物 浪費量(圖 2-3)。考慮到這四個城市代表了不同的菜品特色,這個結果可能與 各地食物的烹飪特色和被民眾接受程度有關,也可能與遊客的就餐偏好或者餐廳 食物的口味有一定的關係。


餐館類型:餐館規模越大食物浪費程度越嚴重

根據調研結果發現,大型餐館的人均浪費量最高,為每餐每人 132 克,明顯高於整體平均水準 93 克;小型餐館人均浪費量相對較少,為 69 克;速食的 人均浪費量不足整體平均水準的一半,僅為 38 克(圖 2-4)。 大型餐館食物浪費量較高,原因在於朋友聚會和公務 / 商務聚會比較多。根 據本次調研發現,大型餐館中朋友聚會和公務 / 商務聚會比例分別為 38% 和 7%, 中型餐館中朋友聚會和公務 / 商務聚會比例為 34% 和 3%,小型餐館中朋友聚會 和公務 / 商務聚會比例分別為 14% 和 1%,而這兩種就餐類型在點餐中往往更加 注重“面子”而不是“肚子”;另外,這類聚會在就餐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大量的 酒水飲用,減少了其他的食物的食用,所以往往導致食物浪費現象更為嚴重。在 中小型餐館和快餐廳,這類聚會的比例較低,浪費情況也就沒那麼嚴重了。

就餐時間:晚餐食物浪費比午餐嚴重

從消費時間來看,晚餐人均食物 浪費量為每餐 104 克,午餐人均食物 浪費量為每餐 89 克,晚餐人均食物浪 費量是午餐的 1.2 倍。晚餐食物浪費 量明顯高於午餐(圖 2-5)。


浪費根源剖析:不良的飲食習慣和食育教育的缺失

隨著家庭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以及較高的獨生子女比例等因素,部分家庭 存在溺愛、盲目滿足和過分遷就子女在飲食口味上的需求和偏好的現象,而忽略 了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營養知識的培養和教育,造成當前青少年在食物選擇上缺 乏合理的判斷標準。根據被調查學生的飲食行為發現,大約 44% 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挑食和偏食問題。其中,女生的偏食率高於男生,分別占樣本數量的 48% 和 39%。

作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當前學校普遍存在對課本知識和課外特長 過分看重、對品德培養和國情認知的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從而導致當前中小學 德育教育的缺失。例如,在問及食物來源等問題時,只有 27% 的學生瞭解食物 從田間到餐桌的主要過程,剩下 57% 的學生部分瞭解,16% 的學生對此一無所 知(圖 3-8)。

在對我國食物是否短缺的認知上,86% 的學生認為我國存在食物短缺問題, 14% 的學生認為並不存在。82% 的學生認為我國食物浪費問題嚴重,12% 的學 生認為一般,6% 的學生表示不清楚或認為不嚴重。而從行動上看,僅有 19% 的 學生具有打包習慣,30% 的學生經常打包,40% 的學生偶爾打包,11% 的學生 從來沒有對剩菜剩飯打包的習慣。這表明,能夠經常通過自身行為減少浪費的人 數不足半數。

對居民健康的威脅應得到充分認識

一方面,食物浪費帶來了大量的餐廚垃圾。餐廚垃圾有機質含量高、產量大、 產地分散,極易腐敗發酸發臭、滋生有害生物,若轉運收集過程中發生洩漏則會 污染空氣、土壤及水源,或者被不法商販製作“地溝油”又返回餐桌。地溝油是 品質極差、極不衛生,過氧化值、酸值、水分嚴重超標的非食用油,這種廢油脂 如重回餐桌,將嚴重危害居民的身體健康。

另一方面,過量飲食實際上是威脅人類健康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的罪 魁禍首之一,甚至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國民身體素質,特別是青少年隱性食物浪費 現象尤其值得關注。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研究發現,我國成年 人體重超標率(BMI 指數)已經從 1992 年的 16% 增加到 2012 年的 30%;成年 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也從 1996 年的 3.4% 增加到 2012 年的 9.7%。幼兒也不例外, 城市和五歲以下兒童的超重和肥胖概率,已經從 2005 年的 5.3% 和 3.9%,上升 到 2010 年的 8.5% 和 6.5%。根據《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顯示,1985 年— 2010 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已出現連續 25 年下滑,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指標 有明顯下降趨勢,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顯增加(圖 4-1)。這些健康 問題的凸顯與學生的飲食習慣和行為密不可分 。


案例:北京市餐飲食物浪費的資源環境效應

從食物組成來看,肉類浪費在北京市餐飲食物浪費的生態足跡中占主導地 位,生態足跡達 25 萬公頃,占食物浪費生態足跡的 5%;其次是糧食和豆類及 豆製品,生態足跡分別為 2 和 1 萬公頃,所占比例分別為 7% 和 4%(表 4-1)。

北京市每年餐飲食物浪費的生態足跡高達 30 萬公頃,占北京食物消耗生態 足跡的 10% 左右,約為北京市耕地面積的 1.3 倍。按照土地類型,北京市餐飲食物浪費的生態足跡可分為農地、草地、林業和水域。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來自草地,達到 20 萬公頃,占總浪費生態足跡的 66%;其次是來自農地,為 10 萬 公頃,占總浪費生態足跡的 33%;水域和林地的浪費加起來不足 2%。由於北京 市內部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食物承載力不斷降低,其食物赤字已經逐步轉移到 外埠區域。因此,北京食物浪費的土地實際上是外埠區域的土地,主要來自河南、 內蒙古等地(圖 4-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