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201大院子弟趙子江文章專輯

採訪趙子江:身上流淌著軍人的血脈, 剛毅 堅強!

導語:

見到子江哥, 是去年的十月, 我和發小張藝去北京。

在去北京之前, 知道子江哥, 是源於他寫的幾篇童年的回憶文章, 發表在發小群裡。 語言詼諧、敘述準確。 讓我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覺。 我向發小打探, 子江哥是做什麼工作的?告之是大學裡的體育老師。 體育老師竟有如此嫺熟的文筆, 嚴謹的邏輯思維, 實在是讓我刮目相看。

終於有機會見到子江哥了。 那天在北京一個飯店裡, 發小們一個個陸續的到來, 大家正談的熱鬧, 忽然一陣風, 一個矯健的身影走進來,

健壯、強碩, 充滿激情而又不失詼諧。 子江哥的到來再次讓我們眼前一亮, 不愧為是搞體育出身的老師, 渾身上下充滿了運動的活力和中年男人的魅力, 一身休閒裝加一個馬甲外套, 把一個運動員的氣質表現的淋漓盡致。

於是, 子江哥就成了我們話題的中心。 子江哥是怎麼保養身材的?子江哥平時都做什麼運動呀等等。 雖然子江哥的臉上有些粗糙, 大概是因為北京的風沙磨勵的太久, 但絲毫不影響發小們對子江哥的仰慕之情。 大家說, 要向子江哥學習, 開始加強體育鍛煉, 也要練出一付魔鬼身材。

帶著對子江哥種種“疑惑”, 讓我有興趣採訪一下他, 關於他小時候的生活 學習和他的父母親, 還有包括成長之後的人生軌跡,讓我帶你走近子江哥.......

秋莉

秋莉:子江哥, 您家是哪一年搬到201大院的?住了多少年?

趙子江:秋莉你好, 很高興接受你的採訪, 對於201大院我是很熟悉的, 其原因是1961年初白辦成立時, 父親即由總參軍械部駐哈爾濱區代表室奉調來到白城子平臺, 總後白城辦事處。 之後曾一度離開白城去瀋陽, 再次回到白城是從1967年, 直至1985年父母親來到錦州的省軍區幹休所居住。 前後一共在201大院居住18年, 當然這主要是母親在這裡居住, 家庭成員陸陸續續都在不同的時期離開這座城市。

秋莉:您的父親是哪一位?當時在201部隊哪個部門工作?介紹一下您父母的經歷好嗎?

趙子江:父親的名字叫趙經緯, 原名叫趙丕京是爺爺給起的。

現在的名字是父親參加革命時自己改的, 我曾經跟父親開玩笑說起過起名字的事兒, “您自己的名字改的很有氣魄, 我們幾個孩子的名字好像都不怎麼樣”。 父親在201部隊政治部幹部處工作, 白辦解散前任幹部處處長。

父親和母親都是出生在1928年, 父親家鄉在山東省煙臺市福山縣的譚家莊鄉東黃山村, 家裡世代都是農民, 父親出生在一個中農家庭, 家裡有幾畝薄田也有牲口(這一點我在1965年回鄉探親時, 親眼所見), 家境雖算不上殷實但也過得去。 父親斷斷續續讀過四年小學, 他頭腦很聰明, 有過目不忘本領, 1945年至1947年連高小沒有畢業的父親, 居然在膠東抗日根據地當過幾年小學校的教員。

1947年初, 父親先是在福山支前指揮部任職糧秣幹事,

後入伍加入我軍地方武裝福山縣區中隊, 任事務長一職。 1948年任福山指揮部一中隊文書, 是年末調入北海新兵團三營任書記。

注:戰爭年代, 一般部隊在連設有文書.營部有的是營部書記,有的是營部文書.也都是戰士.面上的職責是整理部隊的檔,實際上常被當成通信員。

1949年2月我軍以華野3個縱隊和江淮軍區部隊組成八兵團, 其中華中野戰軍是由華中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組成。 八兵團一成立父親加入八兵團偵察營。 在八兵團中的26軍是由山東八路軍組成的, 這個部隊的特點就是作風強悍善於打攻堅和防禦。

1949年4月5日, 八兵團接到三野渡江作戰命令, 將指揮部放在揚州, 正面突破長江的寬度由安徽至江南,

共計280公里, 敵軍佈防有六個軍, 渡江戰役開始時第20軍和26軍一部為第一梯隊, 26軍主力和35軍作為第二梯隊。

八兵團佔領南京後, 隨即其一部(35軍、34軍轉為警備部隊)南京警備司令部, 部隊渡江接管南京後, 1949年父親調入南京警備司令部一科二股任見習參謀, 1951年任南京警備司令部軍訓股參謀。

關於渡江戰役這段故事, 父親從未跟我們講起過。 我想這大概是從事幹部人事工作的一個特點吧。 2004年我回故鄉省親, 無意中遇到了當年父親的戰友也是同族的趙姓老人跟我講起接管總統府後他與我父親曾經是解放軍共同把守總統府大門的左右雙崗, 半個世紀後的2009年我在總統府的門崗也佇立良久, 想像著當年我軍戰士和父輩們的英姿與風采。

至全國解放,父親除了參加渡江戰役,在膠東一直堅持遊擊戰共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四等功兩次,通令嘉獎一次,物質獎勵兩次。

1954年4月,父親被派往武漢高級軍械學校學習。他珍惜學習的機會,學習努力,決心為我軍建設貢獻力量。在學習期間,每門課程都獲得優秀成績。

兩年的學習結束後於1956年9月,調入總參軍械部駐齊齊哈爾區軍代表室任幹部助理。

這裡還要穿插一段我母親的經歷,母親孔慶春的家鄉在膠東牟平縣的劉家莊,與父親家相比母親算是大戶人家出身了。姥爺不僅在膠東老家有幾十畝地,在大連也有診所和中藥鋪,他的一生主要在大連行醫。姥姥帶著家裡的孩子在老家種地照料老宅。抗日戰爭爆發後,膠東也是八路軍經常活動的地方,父親和母親家裡都有人出來參加革命。比如我的三姨和大伯就曾經參加八路軍在琨瑜山一帶活動。後來因兵荒馬亂姥姥家裡大些的孩子要麼出嫁、要麼去大連照顧生意。家裡種地的勞力很少,母親一邊上學一邊幫助姥姥務農。

母親從小就肩負繁重的家務勞動,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優良品德,這一點居住在201大院的鄰居都知道。父親和母親是經媒人介紹結緣的,父親隨解放大軍南下不久,全國解放了,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母親也從土地勞作和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作為一個知識青年渡海來到大連參加新中國的建設,1953年母親在大連地方國營制材廠做出納。經過多年的兩地鴻雁傳書,1955年父母終於喜結連理,他們在漢口結婚,這得益于父親在部隊的進步。1953年提升為正連職,後達到家屬隨軍條件。母親隨父親工作調轉1956年12月來到齊齊哈爾在127廠做出納。

結婚以後演繹了別樣的“父母愛情”。這一段我得從父親到了齊齊哈爾講起。父親雖然只是我軍一個普通幹部,但將其一生投入戎馬和軍隊建設中去,1957年10月我出生在齊齊哈爾這個東北城市,從睜

眼就沒怎麼見過父親。在我的記憶中就是——搬家!

第一次搬家:

父母一結婚就開始了曠日持久的追逐跑,1958年1月我剛三個月大,父親又從齊齊哈爾軍代室調往總參軍械部駐哈爾濱代表室,母親當時是在哈爾濱秋林百貨公司做出納工作,她帶著我和姥姥來到哈爾濱居住,在這裡工作了三年(妹妹1960年出生在這裡)。

第二次搬家:1961年1月總後白辦成立,父親由總參軍械部調往白辦任幹部處幹事。父母帶著我和妹妹又從哈爾濱來到白城。那時我們一家四口曾經在平臺大院居住過,大約兩年時間,母親在解放軍建築工程隊管理科做會計工作。

第三次搬家:1962年底隨著父親調到總後駐瀋陽區軍代表室任幹部助理,全家五口人(弟弟在瀋陽出生),全家人僅僅在一起生活了一年多時間,母親在瀋陽市電業局路燈隊依然做會計,1964年1月父親又被調回白辦任司令部辦公室主任。

第四次搬家:再次由瀋陽搬回到白城201大院與父親團聚時已經是1967年的6月份了。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母親隨著父親四次遷移,僅僅是安置工作、孩子入託、入學就要花費很大功夫。這次母親決定不走了,她的工作在白城市工商行政管理所,母親認為白城是一座宜居的城市,決定在白城把孩子們養大。

父親從總後勤部完成工作後,回到白辦仍任幹部處長一職,好景不長,不久就接到了201部隊撤銷的命令。從事幹部人事多年的他被留在白辦留守處工作,負責派遣和分配安置幹部直到白辦所有的幹部都有了新的崗位。1978年父親才去瀋陽軍區後勤四分部999倉庫任職政委一職,于1985年全軍大裁軍時離休。長期在高強度、高壓力下工作,父親患有嚴重的精神衰弱症,每天只有在安眠藥和酒精的雙重作用下才得以入眠。1991年因罹患食道癌在瀋陽軍區總醫院去世。


白城啊,我的故鄉!

秋莉:剛才子江哥詳細介紹了您父母親和家人的情況,現在介紹一下您個人的經歷,您在白城上了幾年級?介紹一下您的經歷可以嗎?

趙子江:我是1965年在瀋陽市三經街小學上學,1967年全家來到白城之後我轉入師範第一附小讀書。記得跟我在一個班的大院孩子,有姜小妹、柳麗達,還有劉永利後期轉到我們班,321醫院的郭豔霞也是班裡的同學。整個小學階段我們讀了六年半,是整個國民教育史上學制最長的一代小學生。當然,責任不在我們,共產主義接班人就是要長期堅實的成長。

72年春季升入中學,我在白城一中初一三班,班主任是劉常葆。與我一班的大院孩子有柳麗達、劉麗、全英素(朝鮮族)、李志。後期201教導隊的張蘇龍、德柏斯倉庫的韓延民也來到班裡。中學的學制是五年半,直到1977年6月畢業。白城一中在這一年的夏天畢業了一批20歲上下高中生,由於十年一貫制學制延長了兩年,一個個看上去十分老成。

文革那個年代我們男孩子基本上不怎麼學習,每天把多餘的精力用在運動場上。部隊的孩子有著先天的優越條件,一個是相對營養好,第二個是每天伴隨著起床號出早操,從不拉空。再就是體育設施齊全使我們一幫男孩子足不出院就能享受各種體育場地和器材。我本人也是由於酷愛體育運動,先後代表一中出戰獲得過全市中學生籃球冠軍、排球冠軍、跳高冠軍、三級跳遠亞軍等。在白城體校受過專業的籃球、排球訓練,算是小有名氣。

201大院的發小

中學剛一畢業,保平公社管知青幹部就來到家裡找我做工作,讓我不用去201集體戶插隊,可以直接到寶平公社報到。答應會給我最好的知青待遇。當時,我可以去沈後四分部籃球隊入伍,可條件是我父親必須去淩源的999部隊報到。恰巧趕上烏蘭浩特鋼鐵廠組建白城地區籃球青年隊,我覺得這是我實現理想的好機會。通過李安民伯伯的介紹,我參加了由地區體委組織考試。經過努力我實現了夢想,於1977年9月1日到烏蘭浩特鋼鐵廠籃球隊報到,開始了專業籃球運動員的生活。到了隊裡,我刻苦訓練,每天都比別人起得早,最晚一個從訓練場回來。不到半年我的技術水準已經達到和接近主力隊員。在幾次比賽中也給了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

正待我欲大展宏圖實現理想時,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了。根據上級指示鋼鐵廠主要抓生產,其餘功能全部疏解掉。籃球隊就地解散,我被安排到機修分廠做了一名二級電鉗工。按說一個20歲的人有了穩定工作和收入在當年很受人羡慕。我則認為沒有實現夢想,恰逢全國恢復了高考,我當即決定跟幾個隊友一起參加高考。經過一番比拼,我順利地被東北師大體育系錄取,成為當時的“天之驕子”大學生。如果說烏鋼給了我起飛的翅膀,東北師大則把我變成了老虎,四年學習讓我如虎添翼(有點吹牛的嫌疑)。

讓我萬萬想不到的是,大學四年畢業後,一紙派遣令將我分配到白城地區鎮賚縣報到。美好而豐滿的前程在現實面前變得如此骨感,在我情緒低落的時候,父親不斷地鼓勵我“好男兒志在四方”。

我在鎮賚一所中學做了一年體育老師,這一年除了教學生就是每週都會有慕名而來的球友,指名道姓的找我以球會友,說白了就是擺擂臺。我當然對他們是不會客氣的,一律痛揙。籃球名聲一時在縣城大振。臨調走時,我是以中學老師和縣籃球隊主力隊員的身份回到吉林省白城一所中專學校,中學的同事們依依惜別時說:你的到來給俺們臉上增了光,可惜我們縣太小了養不住你。

趙子江如虎添翼,展翅飛翔

回到白城中專學校我發現,我竟然是恢復高考後畢業來到這裡很快校方就讓我負責體育教研室,接下來校團委也找我擔任副職,再接下來我在學校收秋菜、在農場運糧食、給各家各戶送煤氣罐幹了許多“分外工作”。其實,這些活兒也不是我自己願意幹的,每次有勞動任務領導就找我。冬季在學校後院開闢了滑冰場,我推著裝的滿滿的打水罐車半夜去澆冰場(白天澆冰場很難凍上)。帶著學生練習越野賽。沒多長時間,副校長就找我談話了。問我為什麼不寫入黨申請書?我想,我也不夠條件啊,還真沒想過要入黨。我想我打小就這樣幹活的。跟覺悟沒有關係啊。校長耐心地為我上了黨課,並要求我儘快寫入黨申請,親自培養我。在白城的學校我最大的貢獻就是率領只有七八十個教職員工組成了一支籃球隊,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打敗了白城市所有的隊伍成為總冠軍。這件事鼓舞了學校教職員工的士氣,黨委書記、校長乘機發力要把學校變成重點學校。

在白城這所學校工作三年,我還住在201大院裡,但是已經改為軍分區大院了。眼看著發小們一個個都撤離201了,尤其是父母也都去了錦州幹休所。我對白城雖有很多留戀,但是覺得自己的根沒有了。

一不坐二不休。我乾脆又發奮努力、重回校園,1986年我考回母校攻讀了教育學碩士。我走時學校教務處長跟我說剛搞完民主測驗,子江,你是排在提拔副校長人選的第一名。

從1986年至1989年我在東北師大讀了三年碩士,畢業後感覺改革開放在全國哪裡都有巨大的效果,唯獨東北比較沉悶。乾脆去全國的政治 文化中心北京去闖闖吧。就這樣我來到了隸屬中華全國總工會下屬的高等院校——中國工運學院、現改為全日制普通本科學校,名稱是中國勞動關係學院。

2015年5月趙子江(左一)和201大院發小在無錫

一切從頭再來,我由助教幹起、講師、副教授,2005年升至正教授。令人意想不到是,隨著職稱的提升,職位也會跟著有些變化。對我來說職務是副產品,並沒有刻意去追求。2000年做教研室主任,其實這個工作我在1984年就做過。後來提升為學院基礎部副主任、黨支部書記,再後來提升為主任書記。在北京市大學生體育協會裡也擔任一些社會職務。

如今,到北京也快三十年了,在父輩精神的激勵下,我算是盡職盡責的一個教師,無論在哪裡工作都沒有辱沒軍人子弟的名聲。另外,關於東北師大和北京的生活以後會有專門的文章來寫。今天就這樣你看如何?

秋莉:在子江哥的人生軌跡中可以看出,您的身上流淌著軍人父親的血脈,在人生的每一個節點上都體現出軍人的豪邁 剛強 堅定和不達目的不甘休,雷厲風行的作風,是我們發小學習的榜樣,最後祝您和您的家人幸福 健康 快樂!

2015年5月趙子江(中)和201大院發小在無錫

至全國解放,父親除了參加渡江戰役,在膠東一直堅持遊擊戰共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四等功兩次,通令嘉獎一次,物質獎勵兩次。

1954年4月,父親被派往武漢高級軍械學校學習。他珍惜學習的機會,學習努力,決心為我軍建設貢獻力量。在學習期間,每門課程都獲得優秀成績。

兩年的學習結束後於1956年9月,調入總參軍械部駐齊齊哈爾區軍代表室任幹部助理。

這裡還要穿插一段我母親的經歷,母親孔慶春的家鄉在膠東牟平縣的劉家莊,與父親家相比母親算是大戶人家出身了。姥爺不僅在膠東老家有幾十畝地,在大連也有診所和中藥鋪,他的一生主要在大連行醫。姥姥帶著家裡的孩子在老家種地照料老宅。抗日戰爭爆發後,膠東也是八路軍經常活動的地方,父親和母親家裡都有人出來參加革命。比如我的三姨和大伯就曾經參加八路軍在琨瑜山一帶活動。後來因兵荒馬亂姥姥家裡大些的孩子要麼出嫁、要麼去大連照顧生意。家裡種地的勞力很少,母親一邊上學一邊幫助姥姥務農。

母親從小就肩負繁重的家務勞動,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優良品德,這一點居住在201大院的鄰居都知道。父親和母親是經媒人介紹結緣的,父親隨解放大軍南下不久,全國解放了,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母親也從土地勞作和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作為一個知識青年渡海來到大連參加新中國的建設,1953年母親在大連地方國營制材廠做出納。經過多年的兩地鴻雁傳書,1955年父母終於喜結連理,他們在漢口結婚,這得益于父親在部隊的進步。1953年提升為正連職,後達到家屬隨軍條件。母親隨父親工作調轉1956年12月來到齊齊哈爾在127廠做出納。

結婚以後演繹了別樣的“父母愛情”。這一段我得從父親到了齊齊哈爾講起。父親雖然只是我軍一個普通幹部,但將其一生投入戎馬和軍隊建設中去,1957年10月我出生在齊齊哈爾這個東北城市,從睜

眼就沒怎麼見過父親。在我的記憶中就是——搬家!

第一次搬家:

父母一結婚就開始了曠日持久的追逐跑,1958年1月我剛三個月大,父親又從齊齊哈爾軍代室調往總參軍械部駐哈爾濱代表室,母親當時是在哈爾濱秋林百貨公司做出納工作,她帶著我和姥姥來到哈爾濱居住,在這裡工作了三年(妹妹1960年出生在這裡)。

第二次搬家:1961年1月總後白辦成立,父親由總參軍械部調往白辦任幹部處幹事。父母帶著我和妹妹又從哈爾濱來到白城。那時我們一家四口曾經在平臺大院居住過,大約兩年時間,母親在解放軍建築工程隊管理科做會計工作。

第三次搬家:1962年底隨著父親調到總後駐瀋陽區軍代表室任幹部助理,全家五口人(弟弟在瀋陽出生),全家人僅僅在一起生活了一年多時間,母親在瀋陽市電業局路燈隊依然做會計,1964年1月父親又被調回白辦任司令部辦公室主任。

第四次搬家:再次由瀋陽搬回到白城201大院與父親團聚時已經是1967年的6月份了。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母親隨著父親四次遷移,僅僅是安置工作、孩子入託、入學就要花費很大功夫。這次母親決定不走了,她的工作在白城市工商行政管理所,母親認為白城是一座宜居的城市,決定在白城把孩子們養大。

父親從總後勤部完成工作後,回到白辦仍任幹部處長一職,好景不長,不久就接到了201部隊撤銷的命令。從事幹部人事多年的他被留在白辦留守處工作,負責派遣和分配安置幹部直到白辦所有的幹部都有了新的崗位。1978年父親才去瀋陽軍區後勤四分部999倉庫任職政委一職,于1985年全軍大裁軍時離休。長期在高強度、高壓力下工作,父親患有嚴重的精神衰弱症,每天只有在安眠藥和酒精的雙重作用下才得以入眠。1991年因罹患食道癌在瀋陽軍區總醫院去世。


白城啊,我的故鄉!

秋莉:剛才子江哥詳細介紹了您父母親和家人的情況,現在介紹一下您個人的經歷,您在白城上了幾年級?介紹一下您的經歷可以嗎?

趙子江:我是1965年在瀋陽市三經街小學上學,1967年全家來到白城之後我轉入師範第一附小讀書。記得跟我在一個班的大院孩子,有姜小妹、柳麗達,還有劉永利後期轉到我們班,321醫院的郭豔霞也是班裡的同學。整個小學階段我們讀了六年半,是整個國民教育史上學制最長的一代小學生。當然,責任不在我們,共產主義接班人就是要長期堅實的成長。

72年春季升入中學,我在白城一中初一三班,班主任是劉常葆。與我一班的大院孩子有柳麗達、劉麗、全英素(朝鮮族)、李志。後期201教導隊的張蘇龍、德柏斯倉庫的韓延民也來到班裡。中學的學制是五年半,直到1977年6月畢業。白城一中在這一年的夏天畢業了一批20歲上下高中生,由於十年一貫制學制延長了兩年,一個個看上去十分老成。

文革那個年代我們男孩子基本上不怎麼學習,每天把多餘的精力用在運動場上。部隊的孩子有著先天的優越條件,一個是相對營養好,第二個是每天伴隨著起床號出早操,從不拉空。再就是體育設施齊全使我們一幫男孩子足不出院就能享受各種體育場地和器材。我本人也是由於酷愛體育運動,先後代表一中出戰獲得過全市中學生籃球冠軍、排球冠軍、跳高冠軍、三級跳遠亞軍等。在白城體校受過專業的籃球、排球訓練,算是小有名氣。

201大院的發小

中學剛一畢業,保平公社管知青幹部就來到家裡找我做工作,讓我不用去201集體戶插隊,可以直接到寶平公社報到。答應會給我最好的知青待遇。當時,我可以去沈後四分部籃球隊入伍,可條件是我父親必須去淩源的999部隊報到。恰巧趕上烏蘭浩特鋼鐵廠組建白城地區籃球青年隊,我覺得這是我實現理想的好機會。通過李安民伯伯的介紹,我參加了由地區體委組織考試。經過努力我實現了夢想,於1977年9月1日到烏蘭浩特鋼鐵廠籃球隊報到,開始了專業籃球運動員的生活。到了隊裡,我刻苦訓練,每天都比別人起得早,最晚一個從訓練場回來。不到半年我的技術水準已經達到和接近主力隊員。在幾次比賽中也給了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

正待我欲大展宏圖實現理想時,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了。根據上級指示鋼鐵廠主要抓生產,其餘功能全部疏解掉。籃球隊就地解散,我被安排到機修分廠做了一名二級電鉗工。按說一個20歲的人有了穩定工作和收入在當年很受人羡慕。我則認為沒有實現夢想,恰逢全國恢復了高考,我當即決定跟幾個隊友一起參加高考。經過一番比拼,我順利地被東北師大體育系錄取,成為當時的“天之驕子”大學生。如果說烏鋼給了我起飛的翅膀,東北師大則把我變成了老虎,四年學習讓我如虎添翼(有點吹牛的嫌疑)。

讓我萬萬想不到的是,大學四年畢業後,一紙派遣令將我分配到白城地區鎮賚縣報到。美好而豐滿的前程在現實面前變得如此骨感,在我情緒低落的時候,父親不斷地鼓勵我“好男兒志在四方”。

我在鎮賚一所中學做了一年體育老師,這一年除了教學生就是每週都會有慕名而來的球友,指名道姓的找我以球會友,說白了就是擺擂臺。我當然對他們是不會客氣的,一律痛揙。籃球名聲一時在縣城大振。臨調走時,我是以中學老師和縣籃球隊主力隊員的身份回到吉林省白城一所中專學校,中學的同事們依依惜別時說:你的到來給俺們臉上增了光,可惜我們縣太小了養不住你。

趙子江如虎添翼,展翅飛翔

回到白城中專學校我發現,我竟然是恢復高考後畢業來到這裡很快校方就讓我負責體育教研室,接下來校團委也找我擔任副職,再接下來我在學校收秋菜、在農場運糧食、給各家各戶送煤氣罐幹了許多“分外工作”。其實,這些活兒也不是我自己願意幹的,每次有勞動任務領導就找我。冬季在學校後院開闢了滑冰場,我推著裝的滿滿的打水罐車半夜去澆冰場(白天澆冰場很難凍上)。帶著學生練習越野賽。沒多長時間,副校長就找我談話了。問我為什麼不寫入黨申請書?我想,我也不夠條件啊,還真沒想過要入黨。我想我打小就這樣幹活的。跟覺悟沒有關係啊。校長耐心地為我上了黨課,並要求我儘快寫入黨申請,親自培養我。在白城的學校我最大的貢獻就是率領只有七八十個教職員工組成了一支籃球隊,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打敗了白城市所有的隊伍成為總冠軍。這件事鼓舞了學校教職員工的士氣,黨委書記、校長乘機發力要把學校變成重點學校。

在白城這所學校工作三年,我還住在201大院裡,但是已經改為軍分區大院了。眼看著發小們一個個都撤離201了,尤其是父母也都去了錦州幹休所。我對白城雖有很多留戀,但是覺得自己的根沒有了。

一不坐二不休。我乾脆又發奮努力、重回校園,1986年我考回母校攻讀了教育學碩士。我走時學校教務處長跟我說剛搞完民主測驗,子江,你是排在提拔副校長人選的第一名。

從1986年至1989年我在東北師大讀了三年碩士,畢業後感覺改革開放在全國哪裡都有巨大的效果,唯獨東北比較沉悶。乾脆去全國的政治 文化中心北京去闖闖吧。就這樣我來到了隸屬中華全國總工會下屬的高等院校——中國工運學院、現改為全日制普通本科學校,名稱是中國勞動關係學院。

2015年5月趙子江(左一)和201大院發小在無錫

一切從頭再來,我由助教幹起、講師、副教授,2005年升至正教授。令人意想不到是,隨著職稱的提升,職位也會跟著有些變化。對我來說職務是副產品,並沒有刻意去追求。2000年做教研室主任,其實這個工作我在1984年就做過。後來提升為學院基礎部副主任、黨支部書記,再後來提升為主任書記。在北京市大學生體育協會裡也擔任一些社會職務。

如今,到北京也快三十年了,在父輩精神的激勵下,我算是盡職盡責的一個教師,無論在哪裡工作都沒有辱沒軍人子弟的名聲。另外,關於東北師大和北京的生活以後會有專門的文章來寫。今天就這樣你看如何?

秋莉:在子江哥的人生軌跡中可以看出,您的身上流淌著軍人父親的血脈,在人生的每一個節點上都體現出軍人的豪邁 剛強 堅定和不達目的不甘休,雷厲風行的作風,是我們發小學習的榜樣,最後祝您和您的家人幸福 健康 快樂!

2015年5月趙子江(中)和201大院發小在無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