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觀察儀器射出的波會不會干擾了量子的狀態?

所謂觀察, 是發送一種能量粒子與被測物件粒子進行相互作用, 後根據該能量粒子是否返回, 或返回後的物理量變化情況來判斷被測物件的物理量的過程。 從這一過程可從清楚地看出, 觀察有兩關鍵點, 一是要發送能量粒子, 二是能量粒子與被觀察粒子發生相互作用。 因此, 觀察儀器發出的信號波會干擾被測量子的狀態。 另外, 那種認為意識會改變觀察物件, 即意識會引起所謂波函數塌縮的觀點是錯誤的, 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 因為意識是不會發送能量粒子的!

觀測儀器, 可以是電視機的螢幕,

也可以是人的眼睛, 也可以是一個角解析度光電子顯微鏡, 也可以是一個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 它們本質上都是物質, 都具有波函數。

觀測的過程, 可以理解為是兩個波函數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就是量子力學的哈密頓量發生突變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 波函數坍塌了。 當然了, 一般量子力學書上把這個稱為觀測引起的波函數坍塌。 但是, 我覺得這可以理解為相互作用介入的瞬間因為哈密頓量的突變引起了波函數的突變。

因此, 觀察儀器射出的波干擾了量子的狀態, 這個理解是正確的。

很多人把波函數的坍塌認為是意識引起的, 這個是完全錯誤的。 人有意識, 人的觀測可以讓波函數坍塌。 但是, 如果人不存在,

但有一個電視機, 電視機內的電子槍打出的電子, 到了顯示幕上, 也會發生波函數坍塌。 ——換句話說, 沒人看電視的時候, 電視機只要開著, 顯示器上面還是有圖像的。

比較, 就是相互作用的一種簡單的方式。 如, 長度的測量, 就是尺子與被測量物的長度比較;時間的測量, 就是鐘錶(測量工具)的運行週期與客觀事件程序週期的比較。

觀察, 作為相互作用的一種形式, 無非有兩個目的, 一是發現, 即判斷有或無, 而是測度, 即測量大小、長短或強弱等等。 對於情形一, 由於不存在精確度問題, 觀察的結果是確定性的, 或有, 或無, 二者必居其一。 對於情形二, 則存在精確度問題, 而且是關鍵所在。

——標準永遠是相對的, 是“非理想”的, 則, 比較或測量結果的精確度也永遠是相對的。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