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深圳殘酷物語

真的很慚愧, 今天看這個紀錄片, 居然把我看哭了。

所以馬上想要和大家來分享。

大概兩年前, X博士的一篇《殘酷底層物語》, 一時間出乎意料地捧紅了主流視線之外的快手, 同時也讓留守在廣大農村的各色人群進入我們的視野。

未成年的准媽媽, 直播吃蟲子, 鞭炮炸褲襠.......這些匪夷所思的荒誕現實, 就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上演。

而最近, 日本NHK電視臺製作的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 同樣以出乎意料的方式, 捧紅了一個生活在最底層的邊緣人群——“三和大神”。

在中國最發達的一線城市深圳, 為我們揭開一部更震撼的“殘酷底層物語”。

今天要說的就是這部——

《三和人才市場》

NHK出品, 日本團隊製作。

這個紀錄片還有幾個名字:三和青春殘酷物語, 深圳零工族實錄, 中國 日薪百元的青年們。 三個片名都非常寫實。

紀錄片的主角是幾個90後的年輕人, 鏡頭跟拍他們在深圳三和是如何度過一天。

你可能是第一次聽說三和, 但是在網上, 三和早已遠近聞名。

這個位於深圳龍華區景樂新村北區的人才市場, 常年聚居著一批以極低成本生活著的年輕人。

這裡被視為底層低收入人群的天堂, 而“三和大神”指的正是在三和無欲無求、廝混度日、近乎“成仙”的年輕人。

NHK的這部《三和人才市場》, 關注的就是他們。

這部紀錄片在三和市場拍攝取材, 採訪了幾位頗具代表性的主人公。

他們從內陸的農村前往深圳打工, 卻因為工廠的勞動過於艱苦而選擇了放棄。

面對他們的, 是深圳日趨走高的消費, 和幾乎漲不起來的工資。

原本就十分微薄的工資, 還要面臨被工廠克扣和被黑仲介騙走的風險。

所以他們當中的許多人, 寧可去打日結工資的零工, 也不願進入富士康這樣的血汗工廠。

正如豆瓣友鄰說, 那是黑工廠, 走, 我們上網去。

片中每一位受訪者, 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富士康”, 這座全球最大的代工工廠, 在他們眼中, 卻是工資和安全得不到保證的噩夢。

事實上, 遍佈整個珠三角的大小工廠, 都和富士康大同小異。

環境封閉、要求嚴苛, 工作強度巨大, 工人們必須加班加點才可能省下一點錢來,

生產安全卻往往沒有保障。

新一代的打工人員大多都是90後, 在舒適的物質條件下長大的他們不像上一代打工者那樣能吃苦耐勞。

他們的期望是:工資高、來錢快、工作強度不大。

但這對於很多只有初中文化的打工人員而言, 無異於癡人說夢。

然後, 他們選擇了自我放逐和沉淪。 不再找工作, 不再有所謂夢想, 而是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得過且過。

到了三和, 名義上是去人才市場找工作, 但實際上就是借找工作的名義去逛一圈, 打發打發時間, 然後再混跡一天。

起碼在這裡, 有很多狀態相似的同伴。 生活就像一個黑洞, 把他們吸進去, 然後一點點吞噬。 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甚至都不自知, 只要每天能混過去就行。

不再去想太多, 也就不再有壓力, 日子反倒過得逍遙自在起來。 “大神”的名聲自此傳唱開來。

他們吃五塊錢的“掛逼面”, 住十五塊錢的小旅館, 在一塊錢一小時的網吧裡整日整夜地玩遊戲。

他們拿著一百塊上下的日結工資, 幹一天的活, 可以玩三天。

他們當中, 有的人拿到幾百塊的工資就跑去浪賭, 一夜之間輸個精光。 如果淪落到身無分文的境地, 就去睡大街和公園, 被員警請進派出所也是家常便飯。

最後一步, 居然是賣身份證。

三和人才市場裡醒目的橫幅標語

有身份證的人不配自稱“三和大神”。

身份證, 每個人必備的證件, 行走社會最基本的一樣東西。 沒有它, 就沒法出門, 買不了車票, 住不了旅館, 沒法證明自己的身份,

簡單說, 就是一個“黑戶”。

就是這麼重要的一樣東西, “三和大神”們往往為了一天的飯錢就能在黑市給賣了。

很多人到三和後不到兩個月就賣掉了身份證。

有人說, 身份證買賣, 才是三和最大的產業。

你以為一張身份證能賣多少錢?一千?八百?最初我也是這麼想的。

可結果令人目瞪口呆——不到一百塊錢。

在黑市上, 身份證明碼標價, 從50到100不等。 一張身份證, 最多只夠吃三天。

那麼, 賣掉身份證意味著什麼?

就像前面所說, 顯而易見的一點是, 這個人找不了正經的工作, 正規的工廠不會要他。 他也不再能自由地移動, 實名制下火車票汽車票都買不了。 幾乎沒法離開三和, 就這麼被困在了這個坑裡。

三和, 在“三和大神”的眼裡, 就是逃不出去的一個大坑。

而比不能自由移動更可怕的後果是,買這些身份證的人,都是拿去註冊從事違法交易的公司,開設各種銀行帳戶,方便洗錢和掩蓋非法資金動向。

就像《三和人才市場》裡接受採訪的“大神”宋春江所言,他的名下很可能有1500萬的財產,一個身份證可以註冊三家公司,每家公司資產500萬,不過當然,這些錢沒有一分能真正落到他的手裡。

最後,如果這些黑公司出了事,法律名義上,卻都是他的責任。

名下有1500萬的“三和大神”宋春江

不過,“大神”宋春江對此也一笑置之——因為沒有身份證,在員警那邊,他也是個無名無分的“黑人”。

日子依然可以繼續,有活兒的時候去做一天,做完接了工錢便又在網吧泡上三天。

要理解“三和大神”,得先理解一個詞——“掛逼”

“掛逼”,有點像“傻逼”的意思,指的是完蛋了,沒錢了,或者是三天沒吃飯了的狀態。

在三和,“大神”們打招呼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又掛逼了”。

“三和大神”最常吃的食物叫“掛逼面”,一碗只要五塊錢。

與“掛逼面”齊名的是“掛逼煙”和“掛逼水”,合稱“掛逼三寶”。

後面兩樣,指的是五毛錢一根的散煙和兩塊錢一大瓶(2L)的純淨水。

三和大名鼎鼎的“掛逼三寶”

除了“掛逼面”,還有“掛逼西瓜”、“掛逼香蕉”。

“掛逼面”裡的肉往往都是餿的,沒人敢吃。而“掛逼西瓜”和“掛逼香蕉”則是不遠處的菜市場賣剩下的快要腐爛的水果,被一些黑心商販撿來,直接賣給“大神”們。

這些市場其實離三和不過五六百米的距離,但是沒錯,“大神”們已經懶到不願自己去撿。

又或者其中有些人,仿佛已經不知道三和外面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

就這樣,“三和大神”們日復一日地在這裡沉淪。

日結一天玩三天,是三和最響亮的口號

他們向家人隱瞞自己的處境,也從不談論自己。

在《三和人才市場》的導演遠藤憲一眼裡,他們是中國最悲觀失意的人。

他們最初懷揣著打工掙錢的夢想來到大都會深圳,卻無意間掉進了這個底層的“失樂園”。

整部紀錄片看下來,給人的感覺是無奈的荒誕與蒼涼。

“三和大神”大多是曾經的留守兒童。

他們的父母把他們留在農場,自己去大城市打工。沒有家庭陪伴也疏於教育的留守兒童們,長大了就只能依循父輩的足跡,繼續打工。但不同的是,他們遠不如父母能吃苦。

他們沒有文化,也沒有自信,闖入城市後才發現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外界並不接納他們,更多是想著法子“壓榨”他們。

最後,他們只能幹著有上頓沒下頓的零工,更多時間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逃避和沉溺。

這樣的結果,就像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其實只選取了有限的素材和採訪物件,現實中的三和,問題顯然要多得多。

僅黑市的身份證買賣帶來的非法產業鏈,就足以令人震驚。而在極低的收入和極其惡劣的生活條件下,想必任何人都會嗅到犯罪的氣息。

不過好在,依然有很多“三和大神”,雖然自己已經掙扎在生存線上,但始終堅守底線,不偷不搶。

他們的心中依然葆有淳樸與善良,他們當中的有些人,能在跌至穀底後再奮起努力,走出三和,成功出坑。

只可惜,這樣的例子,在三和,還是太少了一點。

在紀錄片的最後,是那個考上大學但是沒有錢交學費的叫陳勇的男生,他非常想要從三和的這種悲慘環境掙脫出來。

他是非常清醒的,他把當下的際遇當成生活的饋贈,他在心裡還有夢想和追求。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他說我不想這樣,我只是來到這裡之後變成這樣,我非常低落,但是他面對鏡頭時是笑著說的。

這個笑和前面幾個受訪者不一樣。他有更多的不甘,這種不甘一定是他擺脫這個環境的動力。

在經歷了這些事情之後,他無非有兩種選擇,一種一蹶不振,一種是以後更加享受生命。

當採訪者問他覺得自己是哪種人,他說,我更希望自己是第二種。

這個紀錄片落腳如此,讓我有一絲絲溫暖,他讓我看到了這些年輕人至少還有一部分沒有混吃等死,而是勇往直前想要改變這種困境。

我不知道他們會用多少時間來改變,但至少,我看到了希望,哪怕,只有一點呢。

本文系【電影通緝令】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就是逃不出去的一個大坑。

而比不能自由移動更可怕的後果是,買這些身份證的人,都是拿去註冊從事違法交易的公司,開設各種銀行帳戶,方便洗錢和掩蓋非法資金動向。

就像《三和人才市場》裡接受採訪的“大神”宋春江所言,他的名下很可能有1500萬的財產,一個身份證可以註冊三家公司,每家公司資產500萬,不過當然,這些錢沒有一分能真正落到他的手裡。

最後,如果這些黑公司出了事,法律名義上,卻都是他的責任。

名下有1500萬的“三和大神”宋春江

不過,“大神”宋春江對此也一笑置之——因為沒有身份證,在員警那邊,他也是個無名無分的“黑人”。

日子依然可以繼續,有活兒的時候去做一天,做完接了工錢便又在網吧泡上三天。

要理解“三和大神”,得先理解一個詞——“掛逼”

“掛逼”,有點像“傻逼”的意思,指的是完蛋了,沒錢了,或者是三天沒吃飯了的狀態。

在三和,“大神”們打招呼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又掛逼了”。

“三和大神”最常吃的食物叫“掛逼面”,一碗只要五塊錢。

與“掛逼面”齊名的是“掛逼煙”和“掛逼水”,合稱“掛逼三寶”。

後面兩樣,指的是五毛錢一根的散煙和兩塊錢一大瓶(2L)的純淨水。

三和大名鼎鼎的“掛逼三寶”

除了“掛逼面”,還有“掛逼西瓜”、“掛逼香蕉”。

“掛逼面”裡的肉往往都是餿的,沒人敢吃。而“掛逼西瓜”和“掛逼香蕉”則是不遠處的菜市場賣剩下的快要腐爛的水果,被一些黑心商販撿來,直接賣給“大神”們。

這些市場其實離三和不過五六百米的距離,但是沒錯,“大神”們已經懶到不願自己去撿。

又或者其中有些人,仿佛已經不知道三和外面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

就這樣,“三和大神”們日復一日地在這裡沉淪。

日結一天玩三天,是三和最響亮的口號

他們向家人隱瞞自己的處境,也從不談論自己。

在《三和人才市場》的導演遠藤憲一眼裡,他們是中國最悲觀失意的人。

他們最初懷揣著打工掙錢的夢想來到大都會深圳,卻無意間掉進了這個底層的“失樂園”。

整部紀錄片看下來,給人的感覺是無奈的荒誕與蒼涼。

“三和大神”大多是曾經的留守兒童。

他們的父母把他們留在農場,自己去大城市打工。沒有家庭陪伴也疏於教育的留守兒童們,長大了就只能依循父輩的足跡,繼續打工。但不同的是,他們遠不如父母能吃苦。

他們沒有文化,也沒有自信,闖入城市後才發現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外界並不接納他們,更多是想著法子“壓榨”他們。

最後,他們只能幹著有上頓沒下頓的零工,更多時間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逃避和沉溺。

這樣的結果,就像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其實只選取了有限的素材和採訪物件,現實中的三和,問題顯然要多得多。

僅黑市的身份證買賣帶來的非法產業鏈,就足以令人震驚。而在極低的收入和極其惡劣的生活條件下,想必任何人都會嗅到犯罪的氣息。

不過好在,依然有很多“三和大神”,雖然自己已經掙扎在生存線上,但始終堅守底線,不偷不搶。

他們的心中依然葆有淳樸與善良,他們當中的有些人,能在跌至穀底後再奮起努力,走出三和,成功出坑。

只可惜,這樣的例子,在三和,還是太少了一點。

在紀錄片的最後,是那個考上大學但是沒有錢交學費的叫陳勇的男生,他非常想要從三和的這種悲慘環境掙脫出來。

他是非常清醒的,他把當下的際遇當成生活的饋贈,他在心裡還有夢想和追求。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他說我不想這樣,我只是來到這裡之後變成這樣,我非常低落,但是他面對鏡頭時是笑著說的。

這個笑和前面幾個受訪者不一樣。他有更多的不甘,這種不甘一定是他擺脫這個環境的動力。

在經歷了這些事情之後,他無非有兩種選擇,一種一蹶不振,一種是以後更加享受生命。

當採訪者問他覺得自己是哪種人,他說,我更希望自己是第二種。

這個紀錄片落腳如此,讓我有一絲絲溫暖,他讓我看到了這些年輕人至少還有一部分沒有混吃等死,而是勇往直前想要改變這種困境。

我不知道他們會用多少時間來改變,但至少,我看到了希望,哪怕,只有一點呢。

本文系【電影通緝令】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