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國王為了自己的權力,設立了一個機構,結果是自己挖了個坑啊

南宋詞人辛棄疾有首詞, 寫到“料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以說是歷代帝王將相的寫照。

那些帝王將相因緣際會, 在合適的時間施展出自己的才華, 建立了傳誦後世的功業, 成為青史留名的大人物。

然而, 大人物雖然很厲害, 也沒有事物的發展規律厲害, 也不能保證所有事情如他所願, 正如那首歌裡唱的“別以為叫始祖, 萬歲千歲都會依你意願來營造”。

比如晉武帝司馬炎, 一統三國之後, 鑒於曹魏滅亡時的教訓, 開始恢復封建制度, 把他的親戚都分封為有實權的王侯, 以便於將來有別人造反,

司馬家族的勢力足夠壓倒他們。

然而事與願違, 正是這些司馬家族的王侯你爭我奪, 內鬥不止, 導致晉朝實力虛弱, 統一局面持續了不到幾十年, 就天下大亂。

不只是在中國, 在歐洲也有這樣的例子。

中世紀的法國, 國王雖然名義上是國家的主宰, 但是各大貴族佔領大片土地, 形成了事實上的割據狀態, 這種情況之下國王千方百計限制貴族。

比如城市中出現的公社, 原本是商人和手工業者組成的自治組織, 但是城市公社因為和城市領主, 也就是貴族因為有利益衝突, 所以就得到了國王的支援, 成為一股政, 治勢力。

還有國王和教會也有矛盾, 於是就扶植了三級會議, 其中包括教會, 貴族和平民(包括公社), 這樣一來,

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就被國王利用, 三級會議成為國王控制權力的一步好棋。

然而, 到十八世紀,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興起, 三級會議的自主性大大增強, 尤其是代表平民的第三階層, 強烈反對君主專制, 三級會議變成了一個反對國王的會議, 最終演化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領導機構, 在它的帶領下, 推翻了國王的統治。

當初設立三級會議的, 是法國有名的國王腓力四世, 他是當時歐洲有名的霸主。 當他通過三級會議來平衡貴族和教會, 肯定很得意, 認為“天命在手”, 肯定不會想到後來三級會議會成為君主制的最大威脅, 真是“春秋只聽天地號令” , 任你威名赫赫, 也只能感歎“誰能扭轉運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