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原來明軍的推崇首級制度,導致了明清戰爭的失敗,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自從商鞅開始軍功爵制度以後, 斬首數量就成了軍職升遷的重要指標, 是為“首功”。 同時也有“先登”、“陷陣、摧鋒”名目, 是為奇功。 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 歷朝都是如此延續, 明朝也不例外。

1、明代的戰功體系

查《明成祖實錄》, 永樂十二年北征定賞罰令。 排在最前面的是臨敵對戰, 衝鋒陷陣。 如“突入賊陣, 透出其背”、“勇敢向前沖入賊陣者、斬獲賊將及獲其旗號者。 ”這些都是奇功, 獲得的賞賜也是非凡的

這延續了開國以來的傳統以擊敗敵人為先的傳統, 再後面的頭功主要也是後隊向敵攻擊前進, 擊潰他們。

這時候首級評價體系還不明顯。

這樣的制度在明初皇帝、重臣親征中, 自然比較明白無誤, 士兵將領以衝殺為榮, 還可獲得不次之賞。

承平日久, 皇帝、重臣多高居廟堂, 量化的公平更顯得重要。


朱棣北征只重衝鋒、廝殺

所以就有了《明會典》所寫的“承平以來, 意存激勸, 率以首功定賞格。 ”以斬獲多少首級為衡量標準。 按今天的材料, 最早衡量首功是成化時代開始的。

2、首功評價體系的演化

英宗以降, 文官逐步掌握國家政權, 考核完全納入都察院系統管理。 每次作戰後前線上報首級數量, 巡按指揮分巡守道查驗, 自己再親自查驗, 這種繁瑣、規範的評價體系在程式上很公平

小規模的低烈度作戰, 首功評價體系確實很適合,

具體到某個人立功, 簡單明白。 而且隨著各地危機加重或者減輕, 調整首級可換取的職位或賞賜, 看似挺好的制度。


小隊作戰的戚家軍面臨著制度問題

但危機演化和制度演化從來不那麼一致。 在戚繼光對倭寇作戰中就發現, 明軍爭割首級, 會造成秩序混亂, 為敵所乘。

他在《紀效新書》中用通俗的語言描述:凡臨陣的好漢, 只有數人, 每斬獲首級, 常是數十百人, 叢來報功, 再不想你一起人退來報功, 使眾兵相望誤認是敗走, 大家都走了。 況一個賊首, 數十人報功, 若斬數十賊首, 就該數百人來報, 不知這一陣上能有幾個數百人, 反是自誤了性命

因為爭功, 亂了秩序, 因為爭功, 失了勝利。 唯以割首級為目標。

北部邊疆作戰更明顯,

騎兵下馬割級帶來的損害更嚴重。 比如戚繼光在薊鎮對諸講講“自來北軍臨陣, 專好爭功, 殺倒一賊, 三、五十人互相爭奪, 卻將敗賊亡了追殺 , 每每致賊以數人為餌, 誘你上前都去爭功, 他卻大眾一擁殺來, 一個首級又不得, 不知倒被他殺了多少。 乘眾少卻, 將營盤衝破, 全軍沒了, 迷而不悟。 其故何也”。 (參見《練兵實紀》)


績效新書

每每因為考核制度致敗, 朝堂上下對這個問題也深惡痛絕, 今天我們能看到很多這樣的奏議。 核心主要是:首級評價影響戰場紀律, 考核週期過長難以激勵士兵。 (參將《經略複國要編》)

但此時的制度不僅是評價士兵、基層軍官升遷的標準, 對沿邊、內地戰場總督、巡撫、總兵都是這個考核標準, 如《明史》嘉隆後的督撫列傳裡經常有“兩千三百級”、“一萬四千級”這樣的資料。

甚至深知此害的兵部尚書楊嗣昌在寫父親楊鶴的功勞時都強調“總督三邊, 有首功三千七百”。 可見此種評價體系深入人心。

在朝堂改變自然很難, 改變的任務就交給將軍們了。

3、具體的變通

朝堂上誰都知道這種評價體系有問題, 可事不關己, 在真正做的時候只能將軍們臨機變通了。

戚繼光在薊鎮練兵, 自然不能像京師的官老爺一樣談完得了名就沒事了, 天下安危盡在此間, 他需要身體力行, 為此模仿江南作戰經驗, 定下交戰賞功方法“今日比前不同, 若殺倒首級、馬匹, 都不必管他, 殺手只管殺向前去。 我自另定一班人, 割首級, 收馬匹, 但以殺退賊為主, 即將級銀先賞衝鋒,

首級以十顆為率, 衝鋒者六顆, 銃手二顆, 割首級與紮營者一顆, 俱系陣前回營均分。 倘若臨陣爭首級者, 首級入官, 所爭之人理虧者斬首。 ”明確衝鋒、割級、分配問題, 自然會好很多。

在萬曆壬辰戰爭中, 李如松將軍明確規定戰時不割級, 先登者賞五千兩, 此戰大獲全勝。

在己巳之變中, 袁崇煥強調諸軍, 只顧衝殺, 不取首級, 最終在野戰中擊退後金騎兵。


此戰, 明軍重賞先登

祖大壽攻擊永平也是先登者重賞, 最後再收首級, 對作戰影響確實比較大。

他們都是強人, 自然靠著自己的權威、魄力改變自己所帶軍隊的小氣候, 取得了作戰勝利。 而更多的明軍官員還沉迷在首功中不能自拔。 相對而言, 清軍的賞功體系和明初一樣, 重視衝鋒、先登,才湧現出如鼇拜一樣的優秀勇士。

總結:

制度的引導作用非常巨大,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戰爭中的賞功制度,對士兵、軍官的行為、認同影響非常巨大。其賞功體系的演化背後是國家整個評價體系的變化。其首功的負面演化,基本就是法久則弊,符合一般的評價體系演化規律

除了少數人的積極探索外,其他人渾渾噩噩,或者揣著明白用明白,對戰爭的不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同時從賞功制度本身也為我們思考明清戰爭、甚至古代戰爭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戰爭的多元面向。

參考文獻:

《明太宗實錄》、《明史》、《明神宗實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經略複國要編》、《崇禎長編》、《邊事小紀》、《楊嗣昌集》、《孫傳庭疏牘》

重視衝鋒、先登,才湧現出如鼇拜一樣的優秀勇士。

總結:

制度的引導作用非常巨大,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戰爭中的賞功制度,對士兵、軍官的行為、認同影響非常巨大。其賞功體系的演化背後是國家整個評價體系的變化。其首功的負面演化,基本就是法久則弊,符合一般的評價體系演化規律

除了少數人的積極探索外,其他人渾渾噩噩,或者揣著明白用明白,對戰爭的不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同時從賞功制度本身也為我們思考明清戰爭、甚至古代戰爭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戰爭的多元面向。

參考文獻:

《明太宗實錄》、《明史》、《明神宗實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經略複國要編》、《崇禎長編》、《邊事小紀》、《楊嗣昌集》、《孫傳庭疏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