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深山小村“豬”老闆忙插秧:種田賺不了錢,只圖有好米吃

“農村人總不能讓一點田地荒了, 孩子們都出去打工了, 我們這些老漢都成主勞力了, 只有“豬”老闆幾個年輕人在村裡還種點田”在湖北省陽新縣楓林鎮長圳村75歲的朱大爺挑著一擔剛扯起來的秧苗準備送到山腳下另一處的田裡去, 75歲的老人身體硬朗, 笑呵呵地跟作者邊走邊聊。

這位埋頭扯秧的年輕人朱烽火就是朱大爺口中的“豬”老闆, 其實他已經四十五歲了, 可在村裡留守下來的男人中他已經算是比較年輕的了, 因為在村裡的山中開辦了一個2000多頭的養豬場, 本又姓朱, 村裡的人索性就稱他為“豬”老闆,

“豬”老闆興許是長期養豬農活做得不多的原故, 雖然很投入但扯秧的速度卻很慢。

“在農村種這種小打小鬧種田是賺不了錢的, 我主要是靠養殖掙錢, 但每年自家的幾分田還是要插秧種穀的, 現在的食品污染太重, 我們自己種的絕對綠色環保, 自己種田雖然累些辛苦些但就圖吃上點放心糧食”“豬”老闆在窄窄的田埂上用擔子挑著走不穩, 只能用雙手提著幾把秧苗送到秧田裡, 好在秧苗與秧田不遠還不怎麼耽誤工夫。

這位大哥明顯是個老把式, 連扯秧凳都不用, 彎腰弓背扯秧的速度不僅快, 而且扯起來的秧苗紮得齊整, 田埂上放著挑秧苗的箢箕, 滿了一擔後就挑起來送到旁邊耘好的水田裡。

陽新縣地處幕阜山北麓,

屬於丘陵地帶, 素有七山兩水一分田的說法, 境內適宜種植水稻的連片水田極少, 都是山腳下分散著的一小塊兒一小塊兒水田, 農民們祖祖輩輩就靠著這“一分田”種點稻穀, 除了上交剩下就不多了, 家家戶戶沒少鬧饑荒, 現在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不願在家搗鼓田地, 在家的老人們卻捨不得拋荒, 山腳下的田塊小機械沒法耕作, 基本上還是牛耕人犁、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原始耕種方式。

當年“割資本主義尾巴”, 農家沒有任何其他物品來源, 物質及其匱乏, 這一分田就是農家人的活命田, 他們巴不得這些水田一年能種上幾季就像希望家裡的母雞能天天下蛋一樣, 由於氣候原因, 一年最多也只能種上兩季,

還記得小時候村裡開大會時隊長的動員令, 堅決不插“五一秧”(早稻), 堅決不插“八一秧”(晚稻), 學校也會放農忙假, 讓孩子們回去幫著大人插田割麥收油菜。

“山區氣候只適宜種一季中稻, 中稻的米也要好吃些, 過去種兩季也不夠吃還要餓肚子, 現在日子好過了, 國家政策又好, 農民種的谷也不用上交, 我們種穀就為自己能吃上好米”朱老闆一邊向田裡撒秧把一邊讚歎現在的好生活。

“你就是一張嘴會說, 腦子活, 做農活你還真不是一塊料, 要在過去呀你肯定做不了幾個工分, 窮得連老婆也找不到”朱老闆的妻子接過丈夫拋過來的秧苗一邊插秧一邊調侃, 看得出來這倒是一個勤快會幹活的女人。

“哎, 沒辦法, 我必須聽老婆大人的回去拖化肥,

我們家她是絕對的一把手, 我還是擅長做生意搞養殖, 插秧種田水準是要差些”聽從老婆的安排“豬”老闆從家裡用摩托車拉了一袋化肥來準備撒到田裡做底肥提苗, 他很快樂地跟小編“吐苦水”。

“空山新雨後”, 這位大姐卻顧不上解掉身上的塑膠布, 天氣不早, 這擔秧今天要趕著插下去, 扯起來的秧苗不及時插進水田就沒用了。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稻(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南北朝的布袋和尚居然從再平常不過的插秧卻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很多時候退一步方能海闊天空, 真是生活處處皆學問, 你覺得有道理嗎?

秧苗被扯起來後田裡一片渾濁, 偶爾還能看見三五個黑黑的小蝌蚪遊動,

小傢伙們讓人倒想起了辛棄疾的的詞“稻花香裡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這塊田最後也要插上秧苗, 在秧田邊的田埂上放著一個設計獨特的小凳子, 你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