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為何韓信可以背水一戰置死地而後生,而馬謖置之死地,就真死了?

傷心楚漢之韓信篇:胯下犬(19)

主筆:江湖閑樂生

井陘之戰, 漢軍統帥韓信背水列陣, 以不到兩萬的新兵, 一個早上大破趙軍二十萬主力, 誅趙相陳餘, 擒趙王趙歇, 名聞海內, 威振天下。 然而漢軍諸將雖然贏了, 卻不明白自己為何會贏, 他們的智慧無法承受這種莫名其妙的勝利,

於是便有人在慶功宴上問韓通道:“兵法有雲‘右倍山陵, 前左水澤’;又雲‘欲戰者, 無附于水而迎客’, 今者將軍令我等反背水陣, 曰破趙會食, 臣等不服。 然竟以勝, 此何術也?”

韓信笑道:“此亦在兵法, 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

置之亡地而後存’乎?今我軍新建, 良莠難分, 信尚無暇親撫眾士卒也, 此所謂驅市人而戰, 置之生地, 遇敵皆走, 寧得而用之乎?其勢非置之死地, 使人人自為戰, 是故勇氣百倍, 可以一敵十也。 ”

諸將聽了, 頓時對韓信之高論五體投地, 皆下拜道:“將軍妙算, 非臣所及也, 末將等受教矣。 ”

他們真的搞懂了韓信的妙計嗎?不見得。

就算真搞懂了, 他們也很難再複製此計了。 “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是什麼人都能用的, 也不是什麼地方都能用的, 它必須滿足很多條件才能用, 亂用的話, 只能是“置之死地而必死”。

第一:必須在我方兵力不足時才能用。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將士須有死心。 兩軍交戰, 從來是膽小的怕膽大的, 膽大的怕不要命的,

不要命的怕沒有命的, 只有將士知其必死, 方能拼死一搏;否則將士若知不必死, 何須拼死?

所以說, 如果我方兵力充足, 則決不可將軍隊置於死地, 自找麻煩。 你想, 明明占盡優勢, 還自掘墳墓, 這不是自虐, 不是犯賤, 還是什麼?

第二:必須在充分瞭解敵情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任何軍事計畫的制定都不能閉門造車想當然, 越是危險的作戰計畫, 越不能。

所以項羽在破釜沉舟之前, 先派英布對秦軍做了火力偵察;所以韓信在背水一戰之前, 先用內間探知了趙軍的軍事部署。

所以說, 如果沒有做到知己知彼, 而隨便將軍隊置於死地, 這就是純粹的瞎指揮。 所謂野史傳奇中描寫的某某“掐指一算”就能“料事如神”, 那是意淫, 不是戰爭。

第三:必須要有前戲或後招才能使用。

記住, 任何險招都不能單獨使用, 沒有其他招數保駕護航, 險招只會讓你陷入險境。

如果項羽不是先派英布破壞了秦軍的甬道, 從而隔斷了章邯部與王離部的聯繫, 他還會破釜沉舟嗎?

同樣, 如果韓信不是預先安排了高邑的奇兵, 他還會背水一戰嗎?。

當然不會。 世間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 都是統帥精密計算的結果, 而不是靠賭博、運氣或僥倖。

擁有這種想法的人, 永遠做不了名將, 上天把所有運氣都給他也做不了。

所以說, 韓信背水陣的成功, 絕不僅僅是一個士氣就能解釋的了的問題。 他是靠著巧妙用間、變易主客、陣勢互換、奇正配合、疑兵示形、通盤計畫, 從而化被動為主動, 變不利為有利,

一點一點地創造勝利的可能性, 最終締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神跡。 無可否認, 戰爭是有偶然性, 但這種勝利的偶然性只會垂青那些深諳軍事之道、“先勝而後求戰”的高明指揮者。

可惜, 後人對此戰大多只記住了“置之死地而後生”一句話, 於是奉作至理名言, 往往生搬硬套韓信的背水一戰, 結果輸都不知道怎麼輸的, 愚不可及!(比如三國時的馬謖。 )

以上所有這些道理, 韓信沒說, 諸將就也沒問, 這說明諸將一個也不是做名將的料。

還是那句話: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 弦斷有誰聽?我有點可憐韓信了, 他經常只能對牛彈琴。

有人說了, 這些道理你都懂, 難道你就是個做名將的料了?

我不行, 我在這裡分析的頭頭是道,

只是坐而論道紙上談兵, 事後諸葛亮, 真要我帶一萬多老弱殘兵去打人二十萬大軍, 我非尿褲子不可。

所以說, 人和人就是有差距啊, 天才就是天才, 庸才就是庸才, 沒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