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二次元»正文

為什麼朱棣聽了三個字後,就決定了明朝未來的繼承人?

對於明朝歷史有所瞭解的人可能都知道, 明成祖朱棣早期一直糾結到底是該立皇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還是該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 按照祖制, 明朝的皇帝繼承都是按長子繼承制。 也就是說, 朱高熾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所以理當立太子朱高熾為太子。

不過, 朱棣本人的經歷卻讓他產生了更多的想法。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 按理說皇帝之位和他沒什麼關係。 可是, 在朱元璋去世後, 朱元璋的皇長孫朱允炆繼承了皇位, 即建文帝。 這就讓朱棣對皇位產生了覬覦之心了。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

本來皇位該由朱標繼承, 可是朱標英年早逝, 愛子心切的朱元璋乾脆就選擇讓朱標的兒子來做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可是, 這也產生了個問題, 朱允炆雖然天資仁厚、親賢好學, 但畢竟太年輕, 政治底子薄弱。 而朱元璋的兒子們早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 如今在各地成為擁有兵權的藩王, 個個都是實力派人物。 所以他們並不甘心要臣服於自己這個年輕的侄子。

為了減輕藩王對中央政權的挑戰, 建文帝聽從了大臣的建議, 採取削藩的策略。 大部分藩王自知實力不足, 只好乖乖束手就擒。 可是當時的燕王朱棣卻並不這麼認為。 朱棣是明朝實力最強的藩王之一, 他文武雙全, 機智神勇, 早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

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戰鬥經驗。 所以一聽說自己那個乳臭未乾的侄子想要削他的藩, 朱棣自然就不幹了。

建文元年(1399年), 朱棣在北平(今北京)以“清君側, 靖國難”為名號, 起兵反抗, 史稱“靖難之役”。 朱棣之所以敢於挑戰實力強勁的明朝中央政權, 除了不甘心被削藩外, 早年他做過的一個夢也是重要原因。

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 朱棣夢見自己的父親明太祖朱元璋將一個大圭(古代皇帝所執的玉質手板, 是皇權的象徵)賜給了他, 並對他說:“傳世之孫, 永世其昌”。 朱棣睡醒後發現是個夢, 不過還是覺得寓意很好。 此時, 突然手下有人跑過來向他報告說世子朱高熾的妻子張氏生了一男孩, 朱棣馬上聯想到這不是正好和自己的夢境聯繫到了一起嗎?大家都知道,

古人很迷信, 經常會把夢中的事情當成是對未來的預測。 所以, 對於這個孫子的降生, 朱棣是格外看重的。 這也是他敢於發動靖難之役的重要原因之一。

靖難之役成功後, 朱棣成了皇帝。 於是冊立太子就成了一個難題。 朱棣認為長子朱高熾性格仁愛、儒雅, 頗像被自己趕下臺的建文帝朱允炆, 這樣的人可以做個好人, 但未必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而次子朱高煦勇猛果敢, 和當年的自己很像, 且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 或許是更好的儲君人選。

糾結的不僅僅是朱棣, 底下的大臣們也為此爭論不休。 文官們主要支持長子朱高熾, 武官們主要支持次子朱高煦。 一日, 朱棣召大臣解縉入宮商討立太子的事宜。

解縉是朱高熾的鐵杆擁護者, 自然替朱高熾說好話, 他說:“皇長子仁孝, 天下歸心。 ”朱棣聽完後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解縉一看這招沒奏效, 馬上使出了“殺手鐧”。 他緩緩地說出了三個字:“好聖孫。 ”聽到這三個字, 君臣兩人相視一笑, 明朝未來的繼承人就決定下來了。

上面已經提到過, 朱棣早年做了一個非常吉祥的夢, 醒來後他的孫子出生了, 這個男孩取名叫朱瞻基。 朱棣對這個孫子極為重視, 認為他就是天選之人, 因此, 從小就對他特別寵愛。 朱瞻基也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 他天資聰慧, 很小就表現出了王者的氣質。 所以, 當朱棣糾結于選哪個兒子做太子的時候, 解縉說的三個字給了他最好的答案。

既然朱瞻基是天選之人, 那麼東宮太子之位當然就要傳給他的老爸, 即皇長子朱高熾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