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有舍才有得,要學會捨得

從古至今, 許多著名的人物之所以取得流芳千古的豐功偉績, 無不得益於對“捨得”二字的把握和領悟。 該捨棄的時候就要捨棄, 貪多無益, 一味地將目光置於錢、權上, 遇事貪欲過重, 就會被人利用, 甚至毀了自己。

西元前473年, 勾踐完成了雪恥複國的大業, 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但是, 當勾踐迎來他人生的輝煌之時, 文種卻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當年, 文種與範蠡同為勾踐的股肱之臣。 范蠡既能夠治國用兵, 又能齊家保身, 他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 史書概述其平生時寫道“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然而,

當勾踐完成大業之後, 範蠡卻棄政從商了。 他駕著一葉扁舟, 帶著西施飄然離去, 從此開始了自己的經商生涯。

範蠡選擇棄政從商時給文種寫了一封信:“狡兔死, 走狗烹;飛鳥盡, 良弓藏。 勾踐的頸項特別長, 而嘴像鷹嘴, 這種人只可共患難, 不可共享樂, 你最好儘快離開他。 ”范蠡試圖讓文種和他一起功成身退, 然而文種卻沒有在意。

此後, 文種繼續留在越國為官, 並擔任相國。 可惜, 這樣的好景並沒有持續多久。 很快, 勾踐就對文種失去了信任, 一些讒臣也開始大肆地汙藏文種。 其實, 這就是“太高人愈妒, 過潔世同嫌”的道理。

西元前472年, 勾踐召見了文種, 對他說:“九術之策, 今用三已破強吳。 其六尚在子所, 願幸以餘術, 為孤前王于地下謀吳之前人。

”說罷, 便賜予文種一把劍, 讓其自。 這時, 文種仰天長歎:“大恩不報, 大功不還。 其謂斯乎?吾悔不隨範蠡之謀, 乃為越王所戮。 ”就這樣, 一代謀臣文種拔劍而死。

範蠡捨棄了功名利祿, 選擇了功成身退, 最終保全了性命, 並且成為出色的商人;而文種不聽從範蠢的勸告, 留在勾踐身邊, 最後沒得善終。 或許有人認為“功成身退”的思想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大適用, 因為它會讓人喪失進取心、滿足於現狀。 但事實上, “功成身退”是一種退守策路、是一種明智的生存智慧, 它能夠保住你的既得利益, 也能夠幫助你獲得更多人的尊重與支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