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在晚清同文館學外語是啥體驗?獎學金豐厚,伙食優越

晚清京師同文館是洋務運動時期開辦的一所旨在培養翻譯人才的教育機構, 後世對其評價較高, 被譽為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

事實上, 京師同文館的建立,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是比較尷尬的。 那麼, 在同文館學習是一種什麼體驗呢?

1862年6月, 京師同文館正式開學。 起初只有英文館, 後來陸續開設法文館和俄文館。


同文館的創始人恭親王奕訢。

什麼樣的人能進入同文館學習呢?最初, 京師同文館只招收八旗子弟, 以後擴大到有功名的漢族讀書人。 但是, 同文館開學之初, 招生困難, 應者寥寥。 原因很簡單,

華夷之辨的觀念依舊根深蒂固, 人們認為天朝以外盡是茹毛飲血的化外之民, 因而只要沾上“洋”的東西就十分排斥。

時人就有記載:“人家很好的媳婦, 因她家中弟弟入了同文館, 便一家瞧不起這個媳婦, 而且因之便受了公婆之氣。 ”

招不到學生怎麼辦?那就開出豐厚待遇, 以銀兩引誘。 開館之初, 朝廷規定, 只要進入同文館學習的學生, 每月給三兩銀子的“膏火費”。 即使如此, 還是沒有多少人來報名。


同文館內景。

不得已, 朝廷繼續加碼, 開出更優越的條件。 曾在同文館學習過的齊如山回憶:“(朝廷)於是把每月膏火逐漸增加, 初進館每月三兩, 學一二年之後, 洋文有成績者, 則增至六兩, 再過一期增為八兩, 後增為十二兩。 ”

最優秀的學生,

每年可拿140多兩銀子。 要知道, 清朝三品大員明面上的工資也只有130兩。

“膏火費”只是基本待遇, 此外還有更優渥的獎勵。 “考試最優者, 可以保舉為部司務, 再三年如果考的再優, 則可保舉為主事。 ”一畢業就能當官, 可以說很有誘惑力了。


同文館學生在學外語。

同文館對學生讀書期間生活的照顧, 也十分周到。 從齊如山的回憶中可以看到, 同文館除了不管衣服之外, 食宿等均由館中提供, 而且條件相當好。

如在飲食方面, “夏天一個大海(大大碗公), 還有荷葉粥果藕等等。 冬天則無大海, 而添一個火鍋。 ”菜色種類多樣, 有羊肉、魚片、凍豆腐之類普通民眾平時吃不起的食物。 學生可以隨便吃, 如果有熟人來探望, 也可以請他在館內吃飯而不用錢。

按理說, 這麼好的條件, 學生應該認真學習才對。 實際上, 學生大多都是混日子。 有的學生來到同文館, 吃一頓飯就走了, 至於學習外文, 糊弄而已。 這麼一來, 學生的水準可想而知。


同文館教習丁韙良與他的學生合影。

光緒年間, 軍機處有俄文檔需要翻譯, 找到了同文館的學生, 哪知道這些學生一臉茫然, 根本翻譯不出來。 “七個人中只有一個人學過十三年之久的俄文, 其餘六人只學過七年, 及一考試, 其中只有一人能把俄文字母都念得上來, 其餘最多者, 不過認識一半。 ”

在晚清, 同文館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 不過, 其歷史作用有限, 一是頑固派極力阻擾, 二是朝廷對同文館的辦學持一種不聞不問的態度。

參考文獻: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

葉小青《京師同文館與晚清外交近代化》, 餘迎《論近代京師同文館的管理弊端》

(“小歷史”作者滄海一聲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