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足球»正文

一線城市“空巢青年”返鄉記:有些東西永遠不會變


2月21日, 農曆大年初六, 山西太原火車站, 大批旅客乘車返程。 韋亮 攝

一線城市“空巢青年”返鄉記

“空巢青年”, 獨在異鄉、獨自租房、過著獨身的生活。 據媒體報導, 當下中國“空巢青年”已超過5000萬人。 常年遠離家鄉, 在舉目無親的城市裡努力打拼。 然而, 這看似遠離的故鄉, 對他們又意味著什麼?春節期間, 本報記者採訪若干“空巢青年”, 記錄他們返鄉後的見聞與感受, 在他們與家鄉既疏離又親近的矛盾關係中, 再現他們真實的生存狀態。 ——編者

北京-山東

“我們是獨自遷徙的候鳥”

本報記者 張千

狗年春晚, 讓很多空巢青年深有感觸的是一首名為《我的春晚我的年》的歌:“有人上大學,

有人外地上班……不管親人隔再遠, 都圍繞這圓桌轉。 ”孤身一人在外求學、工作, 只有春節假期才回家團聚, 是中國5000多萬空巢青年的真實寫照。

在北京工作的90後教師阿傑, 和兩個同事合住在學校提供的房子裡。 不大的面積, 讓生活略顯擁擠。 上班靠步行, 出門靠地鐵, 剛拿到北京戶口, 搖號買車對她來說更是遙遙無期。

“有房有車是家鄉縣城大部分家庭的標配”, 放假回到山東日照老家的阿傑對《工人日報》記者說。 阿傑家鄉的親朋好友, 住房面積多在八九十平方米以上, 更富裕的有超過100平方米的大房子。

很多奮鬥在大城市的空巢青年幾乎“一無所有”, 家鄉親友的生活卻相當富裕又舒適,

物價和房價的天壤之別, 在青年的心裡產生了巨大落差。

家鄉人對婚姻家庭問題的看法, 也讓阿傑感受到了不同價值觀間的矛盾對抗。 她說:“家鄉人面對沒物件、沒結婚、沒孩子的‘三無青年’, 總有一種淡淡的擔憂。 ”和阿傑同齡的年輕人, 幾乎都已結婚生子, 有的早已生完二胎。 阿傑回說:“每當和我這個未婚的人談論二胎, 嫂子都有一種‘自豪感’。 ”

隨著空巢青年人數的增加, 30歲未婚或沒有戀人的情況在大城市已較為普遍。 但阿傑家鄉的人們始終認為:年輕人事業做得再好, 只要還沒結婚, 就是一個巨大的缺陷。

2017年, 原本在北京工作的空巢青年小馮, 跟隨單位專案更換駐地, 在湖南、吉林兩省分別獨自生活了半年。

2018年春節, 小馮回到老家, 這個位於華北地區的二線城市, 讓小馮感到了不小變化:城市公共設施更加完善, 出現了堪比大都市的現代化商區;大年初一商場、飯店人來人往, 這與以往走親訪友或在家中團聚的習俗大不相同;禁鞭炮、禁賭等一系列地方新規的出臺, 也讓過年期間的小城變得更加平和有序。

不過, 目睹家鄉欣喜變化的小馮仍然認為:“家鄉人總體素質和大城市還存在差距, 回家工作不會有太大的上升空間。 ”

一方面是空巢青年不願回家鄉工作, 另一方面, 家鄉人對空巢青年留在大城市打拼的想法也不能完全理解。 不過和之前相比, 阿傑說:“家鄉人已越來越不羡慕大城市的生活了。 ”

遠離家鄉、在廣東求學多年的小華對此有一個生動的比喻:“我們是獨自遷徙的候鳥。

”“回家”, 已成為他們心中一種極具儀式感的行為。


候車室裡的手機控。 王東明 攝

上海-江西

“想回去, 沒那麼簡單”

本報記者 吳麗蓉

“坐在院子裡一邊曬著太陽, 一邊聽著戲曲品著茶抖著腳, 順便看看家鄉的報紙辦得怎麼樣, 騰出空兒來還得逗逗家裡的大黑狗……”春節假期間, 網上流傳著一個這樣的視頻, 引得眾多返鄉過年的90後“空巢青年”表示“就是我本人了”。

1991年出生的申思辰, 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 假期回到家裡也過著與上述段子類似的生活。 除了偶爾參加親戚朋友家的宴會, 或者陪父母散步, 其餘時間她很少出門。 在她的家鄉江西省餘幹縣, 冬日一如既往的陰冷,

“家裡蹲”的她身著加厚睡衣套裝, 常常瑟瑟發抖地坐在床上玩手機。 偶有陽光出現, 便趕緊出去曬曬太陽。

按照家鄉的虛歲演算法, 過了年, 申思辰就28歲了, 在當地已是令家中長輩擔憂的“大齡”單身女青年。 在上海, 她和兩個研究生同學合租, 週末、假期會一起做飯、出去玩, 這讓她覺得自己甚至算不上“空巢青年”。 “只是在年前的那幾天, 室友都提前回家了, 我才覺得有點孤單。 ”她說。

在申思辰目前的規劃裡, 已經拿到上海戶口的她, 未來在上海紮根是第一選擇。 然而, 較大的工作壓力和高昂的房價讓她沒有十足的把握。 事實上, 她的兩個室友不久以後都將離開上海, 一個回老家一個去武漢。 申思辰也考慮過回江西, 但想回的不是家鄉縣城,而是離家近的省會南昌。

其實每年春節回家,申思辰都能切實感覺到家鄉縣城的變化。“城區的規劃在往大都市的方向走,引進了新的大型商場。今年在建的高樓特別多,去農村能看到的也全是一幢幢的樓房。 ”但她認為,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趕不上城區外觀變化的速度,要是回來,她估計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要麼當老師,要麼考公務員,還有些去銀行工作。”在申思辰的中學同學裡,留在家鄉的以從事這幾種工作居多。他們大多數都已經結婚生子,房車齊全。“我以前的同學裡,讀研的沒幾個,現在還單身的也沒幾個。”

然而她大學以前的同學們,選擇去外地工作的人更多,北上廣深或周邊省市都有。她認為,這還是因為外面的工作機會更多,而且很多人都願意趁年輕多在外打拼而不是圖安穩。就她個人而言,在上海工作的確會比在老家更辛苦,“但是大城市能獲得的眼界、資訊、資源都更豐富,良好的教育、醫療條件對於下一代也更好。”

申思辰買了大年初八的火車票回上海,將繼續自己的單身租房生活,為自己想要的未來持續奮鬥。(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使用化名)

廣州-河北

“有些東西永遠不會變”

本報記者 蘭德華

2月14日,農曆狗年除夕前一天,西方的“情人節”。之于孫婷婷,這一天是個尷尬的日子,身為“單身狗”,在這樣特殊的時間,她還在加班。孫婷婷,就職于廣州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今年30歲,老家是位於首都北京西北向的張家口市蔚縣。

下午4時許,手機震動一下,她習慣性地將視線從電腦的大螢幕移到旁邊的手機小螢幕:閨女,幾點下班?行李收拾好了沒?來得及趕飛機嗎……

這是母親發來的。母親其實很少給女兒發微信,因為她知道孩子工作忙,怕打擾女兒。

下午5時許,她完成了節前任務,拖著工位旁早已收拾好的拉杆箱,直奔已到公司樓下的順風車。

“回家,對於一個大齡單身女青年,是一個歡喜又憂愁的話題。”家,就是那既想逃離,又想回去的地方。孫婷婷說。

深夜,12點,孫婷婷終於回到了家中,父母聽到樓道腳步聲,早早地在門口等著女兒。癱在母親鋪的溫暖柔軟的床上,這個工作中常常晚上10點才下班,手機24小時開機的白領,終於可以卸下一年來所有的負擔,沉沉睡去。她說,“只有回到家裡,才能徹徹底底地放鬆。”

2月16日,大年初一。按照當地習俗,一大早要給親戚拜年。而這是春節最讓她頭痛的一項“任務”。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她越來越怕拜年。

“過了年就30歲了吧。”“處對象了嗎?”“我們單位有個小夥子,家庭條件不錯,人也老實……”

年年有今朝,面對親戚的“直接而殘忍”的關心,前幾年,孫婷婷會尷尬的不知所措,如今,她只微笑著,不停地點頭說“是,是”,像個“佛系青年”。

熱心的大姑媽甚至當天就要給她安排相親,硬是被她攔了下來。“婚姻從來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孫婷婷被親人們過度的關心,搞得哭笑不得。“但我理解他們都是好心。”

想想自己30歲還未婚,最對不起的是父母,爸爸常對她說:“等你結婚了,爸爸就沒負擔了,我就帶著你媽,全國各地走走。”看著父親鬢角的白髮越來越多,她感到壓力越來越大。

大年初三,高中同學聚會,獲悉在老家生活和工作的同學們,2017年不少人都要了二胎,多數人有房有車。

而自己這個在一線城市搞金融的“白領”,沒車沒房沒結婚,成了“三無青年”。

“老家儘管收入不高,但消費水準低,幸福指數很高。”但孫婷婷也常聽同學們歎息,“不像你在外邊見世面,我們一輩子也就這樣。”

走親訪友,閒談中她感受到了故鄉的變化。由於津京冀一體化,當地的旅遊業發展起來,縣城的剪紙一條街的店鋪裡,很多北京人在詢問價格。暖泉古鎮的民俗“打鐵花”據說今年春節吸引來了法國200多人的旅遊團。

從當村官的表弟那她得知,由於國家精准扶貧政策,很多山裡的親戚節前搬到了城裡,住上了樓房。

人多了,車多了,方圓不到十裡的縣城現在堵得水泄不通,小城市也患上了“大城市病”……

7天假期,短暫而勞累,同時信息量也很大。

2月21日,蔚縣長途汽車站,孫婷婷在母親和父親的陪同下,登上了發往北京的客車,她要去北京坐飛機返回廣州。今天大年初六,是返京高峰。車窗外,人潮湧動,透過車窗,她看到父母被人群包圍,佇立在原地盯著車上的女兒,久久不忍離去。

“回去吧。”她隔著玻璃喊了一句,聲音似乎哽在喉嚨,沒有傳出去。父母仍在原地。孫婷婷回過頭來,淚水打濕了雙眼。

到廣州工作5年,每年春節,這一幕似乎都在重複。她知道,有些東西在變,有些東西,可能永遠不會變。

但想回的不是家鄉縣城,而是離家近的省會南昌。

其實每年春節回家,申思辰都能切實感覺到家鄉縣城的變化。“城區的規劃在往大都市的方向走,引進了新的大型商場。今年在建的高樓特別多,去農村能看到的也全是一幢幢的樓房。 ”但她認為,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趕不上城區外觀變化的速度,要是回來,她估計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要麼當老師,要麼考公務員,還有些去銀行工作。”在申思辰的中學同學裡,留在家鄉的以從事這幾種工作居多。他們大多數都已經結婚生子,房車齊全。“我以前的同學裡,讀研的沒幾個,現在還單身的也沒幾個。”

然而她大學以前的同學們,選擇去外地工作的人更多,北上廣深或周邊省市都有。她認為,這還是因為外面的工作機會更多,而且很多人都願意趁年輕多在外打拼而不是圖安穩。就她個人而言,在上海工作的確會比在老家更辛苦,“但是大城市能獲得的眼界、資訊、資源都更豐富,良好的教育、醫療條件對於下一代也更好。”

申思辰買了大年初八的火車票回上海,將繼續自己的單身租房生活,為自己想要的未來持續奮鬥。(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使用化名)

廣州-河北

“有些東西永遠不會變”

本報記者 蘭德華

2月14日,農曆狗年除夕前一天,西方的“情人節”。之于孫婷婷,這一天是個尷尬的日子,身為“單身狗”,在這樣特殊的時間,她還在加班。孫婷婷,就職于廣州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今年30歲,老家是位於首都北京西北向的張家口市蔚縣。

下午4時許,手機震動一下,她習慣性地將視線從電腦的大螢幕移到旁邊的手機小螢幕:閨女,幾點下班?行李收拾好了沒?來得及趕飛機嗎……

這是母親發來的。母親其實很少給女兒發微信,因為她知道孩子工作忙,怕打擾女兒。

下午5時許,她完成了節前任務,拖著工位旁早已收拾好的拉杆箱,直奔已到公司樓下的順風車。

“回家,對於一個大齡單身女青年,是一個歡喜又憂愁的話題。”家,就是那既想逃離,又想回去的地方。孫婷婷說。

深夜,12點,孫婷婷終於回到了家中,父母聽到樓道腳步聲,早早地在門口等著女兒。癱在母親鋪的溫暖柔軟的床上,這個工作中常常晚上10點才下班,手機24小時開機的白領,終於可以卸下一年來所有的負擔,沉沉睡去。她說,“只有回到家裡,才能徹徹底底地放鬆。”

2月16日,大年初一。按照當地習俗,一大早要給親戚拜年。而這是春節最讓她頭痛的一項“任務”。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她越來越怕拜年。

“過了年就30歲了吧。”“處對象了嗎?”“我們單位有個小夥子,家庭條件不錯,人也老實……”

年年有今朝,面對親戚的“直接而殘忍”的關心,前幾年,孫婷婷會尷尬的不知所措,如今,她只微笑著,不停地點頭說“是,是”,像個“佛系青年”。

熱心的大姑媽甚至當天就要給她安排相親,硬是被她攔了下來。“婚姻從來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孫婷婷被親人們過度的關心,搞得哭笑不得。“但我理解他們都是好心。”

想想自己30歲還未婚,最對不起的是父母,爸爸常對她說:“等你結婚了,爸爸就沒負擔了,我就帶著你媽,全國各地走走。”看著父親鬢角的白髮越來越多,她感到壓力越來越大。

大年初三,高中同學聚會,獲悉在老家生活和工作的同學們,2017年不少人都要了二胎,多數人有房有車。

而自己這個在一線城市搞金融的“白領”,沒車沒房沒結婚,成了“三無青年”。

“老家儘管收入不高,但消費水準低,幸福指數很高。”但孫婷婷也常聽同學們歎息,“不像你在外邊見世面,我們一輩子也就這樣。”

走親訪友,閒談中她感受到了故鄉的變化。由於津京冀一體化,當地的旅遊業發展起來,縣城的剪紙一條街的店鋪裡,很多北京人在詢問價格。暖泉古鎮的民俗“打鐵花”據說今年春節吸引來了法國200多人的旅遊團。

從當村官的表弟那她得知,由於國家精准扶貧政策,很多山裡的親戚節前搬到了城裡,住上了樓房。

人多了,車多了,方圓不到十裡的縣城現在堵得水泄不通,小城市也患上了“大城市病”……

7天假期,短暫而勞累,同時信息量也很大。

2月21日,蔚縣長途汽車站,孫婷婷在母親和父親的陪同下,登上了發往北京的客車,她要去北京坐飛機返回廣州。今天大年初六,是返京高峰。車窗外,人潮湧動,透過車窗,她看到父母被人群包圍,佇立在原地盯著車上的女兒,久久不忍離去。

“回去吧。”她隔著玻璃喊了一句,聲音似乎哽在喉嚨,沒有傳出去。父母仍在原地。孫婷婷回過頭來,淚水打濕了雙眼。

到廣州工作5年,每年春節,這一幕似乎都在重複。她知道,有些東西在變,有些東西,可能永遠不會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