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對越作戰初期傷亡居高不下,採用這一戰術後局面立刻扭轉

1979年我軍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的戰場是越南北部淺近縱深地區, 地處亞熱帶, 屬於典型的山嶽叢林地形。

這種地形的主要特點是:山高坡陡、溝深谷狹、林草茂密、道小路少。 受此限制, 部隊在進攻作戰中不便於展開較大兵力。 我軍在作戰初期, 由於對越軍的作戰特點缺乏瞭解, 對山嶽叢林地形給部隊行動的影響不夠熟悉, 在對越軍各個支撐點的進攻戰鬥中, 展開兵力較多, 戰鬥隊形比較密集, 且多是正面攻擊, 因此傷亡較大。

以13軍37師為例, 該師頭兩天的戰鬥傷亡就占了作戰總傷亡的46.5%。 各部隊在戰鬥中邊打邊總結經驗教訓,

一致認識到, 在山嶽叢林地同越軍作戰, 切忌隊形密集, 必須採取小群多路的戰術, 才能有效地減少傷亡, 克敵制勝。

所謂小群多路, 是指分隊在進攻中, 以班(組)為基本戰鬥單位, 向敵人實施多路、多方向攻擊的戰術手段。 小群指的是班(組), 多路指的是兩路以上, 多方向指的是從不同的方向對敵人實施攻擊。 這一戰術的實質, 是要求班(組)在進攻戰鬥中, 隊形要疏開, 不要擠作一團, 對目標要實施多路圍攻, 不要一線平推。

自從採用這一戰術之後, 部隊的傷亡比開戰頭兩天大大下降, 而且進攻的速度加快了, 殲敵數量也增多了。 如37師110團在332高地進攻戰鬥中, 6連3排攻打1號高地時, 在全排前兩次衝擊均未獲成功的情況下,

排長楊德富抓住戰鬥間隙組織戰鬥骨幹總結了失利的經驗教訓。

當發起第三次衝擊時, 只使用兩個班的兵力, 分成三路向敵人實施攻擊, 一路擔任正面牽制, 另外兩路從左右迂回, 結果以小的代價攻佔了目標。 計炸毀敵人暗火力點5個, 子母堡1個, 斃敵約1個排, 繳獲重機槍1挺、火箭筒2具, 自身僅傷亡6人。 5連在332高地戰鬥中, 由於正面攻擊時展開兵力較多, 全連傷亡較大。

他們及時總結了戰術上的缺點, 在向朗仁迂回的途中, 突然遭到敵人的伏擊。 全連展開2個排的兵力, 採用小群多路迂回包圍的打法, 僅用了10分鐘就取得了反伏擊戰鬥的勝利, 擊斃敵軍官3名, 士兵10名, 俘虜敵軍官1名, 士兵2名, 繳獲武器裝備一批。

經過實戰的檢驗, 證明小群多路是在山嶽叢林地區對越軍作戰行之有效的戰術手段。 採用這種打法, 有利於分散敵人火力, 有利於減少我之傷亡, 有利於迅速迫近敵人並圍殲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