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契丹社會的封建化過程

大家好,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契丹社會的封建化過程。

阿保機所建的遼朝, 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國家。 領有部族五十二, 屬國六十其中大體可分為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漢人和渤海人, 以漁獵經濟為主的契丹人和其他遊牧民族。 為了適應這些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在耶律德光時, 設置了南面官和北面官兩套統治機構, 以南面官統治漢人, 以北面官統治契丹和其他遊牧民族。 這兩套政治機構, 反映了遼國內部封建制和奴隸制的並存(有些少數民族還停留在氏族制階段中)。

隨著契丹人和漢人融合的加深,

封建制逐漸代替了奴隸制, 成為遼國社會的支配形態。 早在阿保機時代, 就把所俘的人, “依唐州縣, 置城以居之”, 使他們“各安生業, 逃亡者益少”。 也就是說, 不把漢人作為奴隸, 而按封建制的辦法統治他們。 其他契丹貴族對所俘掠的人戶, 也設置頭下軍州”, 向他們抽取租稅, 作封建式的剝削。 此後, 封建制的因素更向前發展。

統治階級重視封建剝削的利益, 常有釋放奴隸為平民的詔令。 如遼聖宗統和十三年(西元995年)四月詔:諸道民戶, 應曆(穆宗年號, 西元951-968年)以來脅從為部曲(即奴隸)者, 仍籍州縣(入州縣戶籍為平民)”。 開泰元年(西元1012年)十二月“詔:諸道水災饑民質男女者(典當作奴婢), 起來年正月, 月計傭錢十文,

價折傭盡, 遣還其家”。 這些詔令適用於契丹統治的各“道”, 說明封建制已成為契丹社會的支配形態。

出土的遼代墓葬遺物中, 也反映這一過程。 194年在遼寧赤峰縣大營子發的遼駙馬贈衛國王墓(葬于遼穆宗應曆九年, 西元959年), 是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遼墓。 墓中保存的十幾件雞冠壺(馬壺)是遼代的特有產品。 它還保留著模仿皮囊的平底單孔的原始形態, 表現了早期的契丹族固有的傳統和風格。 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的成套馬具, 反映出這個時期契丹貴族的遊牧生活方式還很濃厚。 另外, 墓中的隨葬品碗、盤等瓷器和大批鎏金銀器及銅鏡的造型和紋飾, 都具有唐代的風格, 又說明了漢族文化對契丹的影響。

隨著遼和北宋之間交往的頻繁,

大大促進了契丹和漢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繫。 在遼興宗重熙(西元1032—1055年)以後的遼墓中, 漢族的影響更明顯地表現出來。 雞冠壺從早期的單孔或雙孔式變為提梁式, 完全和遊牧生活斷絕了關係。 馬具和武器顯著減少, 有的墓中完全沒有馬具。 墓葬的建築完全模仿北宋墓的形式。

在遼道宗鹹雍(西元1065—1074年)以後的遼墓中, 雞冠壺仍承前期的形狀, 但已不是遼墓中必須隨葬的器物了。 馬具中僅有馬鐙, 成為象徵形的東西。 武器更少了。 在遼寧遼陽縣金廠發現的遼代末年的畫像石墓中, 除刻墓主人宴飲圖之外, 還刻了多幅孝子故事圖。 這種代表封建道德觀念的孝悌題材, 表明契丹人在思想意識上也與漢人無異。

這是契丹社會封建化的表現。

契丹族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它促進了漢族和契丹境內各族的融合和統一, 發展了我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 契丹建國後, 在漢族勞動人民的影響下, 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 在東北地區也推廣農業生產。 如西元938年(遼太宗會同二年)耶律德光由於烏古地方(在今內蒙呼盟)水草豐美, 派人到那裡居住並在海勒水(可能即海拉爾河)一帶開墾農田。 第二年又叫人在諧裡河、臚朐河(克魯倫河)一帶從事耕種。 對我國邊疆的開發事業起了很大的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