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武夷山下,岩韻茶香

書如香色倦猶愛, 茶似苦言終有情。

慎勿教渠紈絝識, 珠槽碎釜浪相輕。

自古到今, 茶被賦予了極高的品性。 相應的茶道, 茶具, 茶書, 茶畫, 茶社等等又形成了茶文化代代相傳, 享譽海內外。 我國是茶鄉和茶文化源頭, 而福建是烏龍茶的福地, 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 初夏時節, 相約好友奔赴武夷山踏上了尋茶之旅。

茶在我心中, 一直覺得都是雅中之雅之物, 如《紅樓夢》中所述, 露珠煎雪水烹, 不想這次茶旅讓我耳目一新, 竟然見識了幾個通俗稱號, 你可曾聽說過 牛肉, 鬼洞, 坑爹?這些看似頗接地氣的名號,

卻蘊含著極深的文化背景。

就拿“坑爹”來說, 屬武夷著名岩茶, 出身三坑兩澗中的牛欄坑, 坑中之坑, 這才有坑爹之稱。 坑爹是肉桂岩茶中的珍品, 素有一兩黃金一兩茶之說, 所以你喝茶的時候, 那真的是品茶, 閉眼聞一聞, 抿口品一品, 便是坐享無價享受啊。

常言物以稀為貴, 坑爹除得之不易, 更有岩韻無窮之味, 有甘有苦, 含辛溢香, 讓你柔腸百轉, 欲罷不能, 一如在世上歷經打磨的翩翩公子已化身為堅毅之軀, 成為愛茶之士的心頭所愛。

采青後, 完全身背肩扛, 必須儘快送到茶場, 當時好友讓我猜這擔茶有多重, 我使勁猜了猜:30斤?被朋友鄙視:你是來搞笑的吧?有150多斤呢。 後來才知道, 這新茶要虛虛放入且不能擠壓, 確保新鮮、完整、高質,

當時我空身走路已又累又熱, 他們攀高踩低, 上下臺階, 身負百斤重擔, 這茶背後果然還有無盡的汗水艱辛啊。

喝茶向來就是一門學問, 制茶更是門道頗多。 有肉桂王子之稱的坑爹制茶人吳永鵬說起制茶品茶來頭頭是道, 不成想為了制茶, 這一個月他和工人們每日都是只有不到4個小時的睡眠, 需要跟蹤每道工序的進展, “采青、萎凋、做青(搖青)、殺青、揉撚、烘焙、揀剔、毛茶”。 每一道工序都極講究, 只有用心, 才出好茶。 順便說一句, 肉桂王子以前瘦的時候, 酷似陸毅, 一定注意保持顏值啊, 千萬不能再發福了。

說起搖青, 那真是看著容易做起來難。 我曾經去試了試, 自己都感覺我那最多算是晃, 而且還晃的不均勻, 茶沒搖好,

自己先快搖暈了。 要訣是搖青與做手結合動靜交替, 厚攤靜入, 前輕後重, 前短後長。 一邊促進內質變化, 一邊限制水分繼續蒸發, 使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緊密結合。 可以設想, 每道工序是多高的要求。

工人們進晾茶間工作是需要穿鞋套的。 而且房間的溫度範圍也有極高的要求。

晴日好晾茶, 如果遇上雨天, 就只好暫停採茶, 因為新茶必須當日就要製成毛茶出來, 不然這茶就算毀了。

品茶, 先觀其形, 再嗅其香、複品其味。 嘗味時須將茶湯與口腔的各部位充分接觸, 細細感覺水中的醇厚度、變化情況和各種特徵。 在內行人看來, 欣賞岩茶的香型和香氣, 領悟岩茶醇厚滋味和內涵以及各種神乎其神的“岩韻”及”樅味“等等, 那無疑是一種醇美的享受。

岩茶屬烏龍茶, 半發酵茶, 和紅茶比起來, 色澤如金, 茶味濃烈。 不同品種的茶, 對茶具、泡茶的水也極有要求。 白色茶具, 愈發顯得茶色誘人。

石刻上的岩韻二字, 風骨屹然。 文人墨客, 無不愛茶。

蜿蜒的茶田。 每家的茶地並不大, 岩茶一年就產一季, 從採茶到製作毛茶全部完畢, 大概要一個月, 然後烘焙出成品茶, 還要幾個月時間, 所以今年喝到成品茶要8月後了。

這張圖就是武夷山著名的大紅袍, 幾年前曾經來過, 舊地重遊, 大紅袍依然在岩石中頑強地展示它的綠色。

這可不是三葉草, 這是對采青要求的展示:一芽三葉, 採茶品質的好壞, 直接影響到茶的品質高低。

武夷山下, 九曲溪中, 有樹如茶。 大自然的造化確實神奇。

蒼蒼翠竹, 更襯托出武夷山的幽靜。

在我尋茶之旅的最後一天, 來到了武夷山景區的九曲溪。 暴雨後的九曲溪。 平日水清見底, 今日恰如黃河。 不過依然 可以看出山清水秀。 也許正因為山川靈秀, 這才得以蘊育出了武夷岩茶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