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小孩子也是會鬧情緒的,這樣相處更利於成長

從三歲起, 孩子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期望和信仰, 並能把“我的”同“你的”相區別, 他不僅能順利地與周圍人交往, 還能從中瞭解自己, 這就是所說的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 如果媽媽現在正為孩子有“壞脾氣”而煩惱, 或為有一個不聽話或好鬥的孩子感到束手無策, 那你是否想過你為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出了幾分努力。

3~6歲的孩子還處在心理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期, 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由於他們在心理上極不成熟, 自我意識還處在萌芽狀態, 易因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點。

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國內外的許多研究資料表明:孩子是有很多的情感需要的。 媽媽需要滿足孩子的各種情感需要, 這樣才能使孩子的人格得到健康發展。 因為情感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 豐富健康的情感是人類精神生活高度發展的必要條件。 沒有人類的情感, 就沒有人對真理的探求, 家庭教育不僅是一個認識的過程, 更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

情感形成無聲的教育動力

情感的建立可以促使孩子自覺地接受媽媽的教誨, 可以使孩子的學習興趣得以提高, 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以養成。 因為它形成一種無聲的教育動力, 情感過程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 媽媽心裡有了孩子,

孩子就願意和媽媽在一起, 就產生了親切感, 媽媽尊重、理解、關心孩子, 孩子就更加尊敬媽媽。

30元錢的代價

一對夫婦在外地打工兩三年後, 便把自己的兒子從老家接了過來, 希望兒子生活在媽媽身邊會更快樂。 這個剛上一年級的小男孩平時特別喜歡玩遊戲機, 以前曾偷偷拿過家裡的錢, 並全部花在遊戲機上, 為此母親教育過他很多次, 每次孩子的認錯態度都非常好。 可有一天, 一位鄰居告訴小男孩的母親, 她兒子在鄰居家玩耍時, 偷了他們30元錢。 孩子的母親很氣憤, 哭著教訓了兒子一番。 可沒想到就因為這樣的一番教訓, 孩子竟然自殺身亡。 此事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 人們對此深感震驚, 他們議論紛紛:“才6歲的小孩,

怎麼會上吊自殺呢?都是遊戲機害死人啊。 ”“唉, 現在的孩子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 真不知該怎麼辦?”

這個小生命的淒然離去, 究竟是誰的過錯?真的是遊戲機嗎?還是鄰居的錯?或是媽媽的錯?難道媽媽只是訓斥兒子一番就要承擔如此嚴重的後果嗎?

有一位心理學專家對此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後, 得出這樣的結論:“媽媽的教訓並沒有錯, 但這位媽媽對孩子的心理狀況顯然不夠瞭解, 而且長期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多問題, 這是導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極低的主要原因。 ”

總結

媽媽應該注意通過一些有效方式, 與孩子建立溫和融洽的關係, 更多地從心理上關心和理解孩子, 媽媽與孩子發生衝突後, 孩子可能會對媽媽的想法或多或少有所理解,

從而對媽媽一時的過激言行表示理解, 並順從接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