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青年馬克思到底經歷了什麼,才變得如此激進?

“邑人電影院”復活之軀, 歡迎新老朋友們的關注!

堅持原創, 不忘初心。

本文作者:李嘯天

青年的魯迅是一位醫學生, 原想懸壺濟世拯救更多像自己父親那種輕易病死的人, 結果, 他目睹了日俄戰爭中被處死的中國間諜們的現狀。 原本是日俄兩國在打仗, 戰爭地卻在中國, 戰爭破壞的直接受害者也是中國, 但是身在其中的中國人卻不自知, 反倒是像沉默的鴨子一樣, 麻木不仁地去圍觀被處死的中國人。 這種現狀深深刺激了青年魯迅, 於是他決定棄醫從文, 終於成為了一代文學大師。

青年孫中山,

也是一名醫學生, 甚至已開始從醫, 還成為了一名醫術精湛的醫生, 救治了不少病患。 據說有一次他去一位提督的家中去治病, 路上看到一群衣衫襤褸者身披枷鎖, 即將被處決。 孫中山問同行的官員, 這些人都犯了什麼罪, 是否經過了審判, 結果該官員很不屑地說, 這些人哪裡用得著審判, 再多殺幾個也不多。 於是, 孫中山很受了一些刺激, 如同魯迅一樣, 他們都是因為看到被處決的人而受到反向的打動。 畢竟, 他是醫生, 卻眼睜睜看著這些人去死而無法救助。 就此, 他打定心理, 要想救人必先要救國。 於是, 孫中山棄藝從政, 終於成為了共和國之父。

青年希特勒, 是一位癡迷于文學與藝術的屌絲少年, 小時最大的夢想是長大後做個畫家或是建築設計師,

為此, 兩次應考, 兩次都沒被藝術學院錄取。 他在中學時期的課業成績, 只有繪畫一門是“優”, 後來他立志研究“博大精深的德國藝術”, 19歲時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 因為考試成績差而未被錄取。 他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認為藝術學院沒有錄取他“世界肯定蒙受了重大損失”。 後來他又去考建築學校, 因為他中學沒有畢業, 不符合該校招生條件, 也沒有能被建築師學校錄取。 儘管如此, 希特勒仍留在維也納直到1913年。 他沒有職業或就職目標, 在用完他繼承的遺產和起初領到的孤兒補助金之後, 就依靠當臨時工和畫風景明信片糊口。 後來, 實在混不下去時, 又逢一戰爆發, 為了活命, 他棄藝從軍。 結果, 在戰爭中他的思想完全得到改變,
從此走上了政治的不歸路。 從此, 世界上多了一位混世魔王。

青年格瓦拉, 也是一名醫學生, 1923年時他尚未拿到醫學文憑, 就駕駛著一輛摩托車上路了。 原本, 他想要的只是一次用時8個月的環南美旅行, 他以為這將會是一趟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旅行。 不過, 從摩托車壞在半路到被貨船運走而不覺, 從戀愛、喝酒、打架到救火做消防員。 這段旅程最開始也許還只是新奇的冒險, 但慢慢卻讓他體味到他所在的拉丁美洲的社會與政治問題, 旅行的基調也就完全改變了, 所見與所感使他開始質疑所謂的被經濟定義的“進步”究竟有何價值。 正是這一路, 改變了格瓦拉。 於是, 一位傳奇的革命者就此誕生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就不繼續列舉了。 有關魯迅與孫中山的故事, 我們的課本上已經講過, 也不說了。 而切·格瓦拉的青年故事, 則來源於影片《摩托日記》, 很不錯, 值得好好看看。 現在, 面對《青年馬克思》, 是否也同樣值得看一看呢?

很抱歉, 《青年馬克思》讓人失望了, 它講的並不是上述有關思想起源的故事, 而是一個見證奇跡的過程。 這個奇跡, 就是《共產主義宣言》是如何出爐的。 時間是1843年到1848年間, 從馬克思如何被德國驅趕出國, 到如何認識恩格斯, 再到兩人如何改造“正義者聯盟”為“共產主義者聯盟”, 直至如何寫出了《共產主義宣言》, 這一段時間內發生的種種。 至於, 馬克思如何從一個普通青年搖身一變成為一名革命導師的,

對不起, 這裡並沒有展現。

這也是《青年馬克思》最讓人失望之處, 太所做的工作僅僅是祛魅, 把偉大導師還原為了一位普通人。 但現在的觀眾, 其實想看的是更多, 想要看到馬克思是如何變身, 而不僅僅是看他如何煉鋼。

《青年馬克思》是一部2016年的影片, 當時曾經入圍了“柏林電影節”, 最終卻一無所獲, 沒能給人留下過深的印象。 即便是上映, 在歐洲也沒有留下什麼印象。 卻在兩年後, 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時候, 在中國上映了。 一部並不太好看的電影, 僕街是必然的, 畢竟大眾會用腳投票, 只會選擇那些起碼看起來好看的電影去看。 政治畢竟抵不過經濟, 市場才是最大的祛魅場所。 無論國家多麼隆重地慶祝馬克思的誕生, 無論推介這部電影的人物有多大的頭銜, 觀眾們都不會必然地買票。這一點,其實是值得慶倖的。

回到馬克思的身上,真正的青年馬克思,如何從一位哲學系的學生變身為一名革命導師,其實也是很簡單的事。而且,如同魯迅、孫中山、希特勒以及切·格瓦拉,他也受到過一些刺激。

《青年馬克思》的故事開始於1843年,其實真正的故事還要再往前推兩年,那是1841年的4月中旬開始。那時候,23歲的馬克思剛剛從柏林大學畢業。當他回到了位於德國特里爾的家中,他的母親看到本來學習法律的馬克思,最終拿到的學位卻是哲學學位時,倍感失望。她原本希望馬克思憑藉名牌大學的熱門專業,要麼成為一名資深律師賺取多多的錢,要麼進入仕途有一個良好的前程,就此成為家庭的頂樑柱。看來古今中外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馬克思的媽媽對哲學這樣一個對改善生計沒有直接幫助的學位,變得憂心忡忡。離奇的是,媽媽的直覺總是對的。馬克思果然很難在家鄉謀得一個好差事。畢業即失業的現實,生生給了馬克思一個大大的打擊。此時已經結婚的他,不僅他的媽媽對他很失望,即便是原本是開明紳士的岳父大人,對他的遲遲無法找到工作的現狀,也感到失望。

夾在母親與岳父之間的馬克思,感受到了壓力,也感到了不耐煩,與兩個家庭的關係都鬧的比較僵。於是,他選擇了出走。經歷了3個月的衝突之後,1841年的7月份,馬克思到了他第一次就學的波恩,找到了在波恩大學任職的好友布魯諾·鮑威爾,希望得到他的幫助,在波恩大學某得一份哲學講師的教職。結果,當地政府對他們這些黑格爾哲學派別的人很不感冒,最終馬克思只得在鮑威爾的資助下籌辦了一份名為《德意志年鑒》的刊物來勉強糊口。

1842年3月,馬克思開始與青年黑格爾派的公開機關密切聯繫,並連續在《萊茵報》上刊載了他的10篇論文,文章的影響力也開始顯出馬克思在《萊茵報》的位置。畢竟,對黑格爾哲學的造詣,馬克思的研究與開拓還是有兩把刷子的。馬克思也因為這些文章,職位變成了《萊茵報》的主編。

到了1843年,即《青年馬克思》一片開始的時間,馬克思身為《萊茵報》主編的職位也幹不下去了。因為他激進的思想,普魯士政府查封了這家報紙,並將失業了的馬克思驅除出國,趕到了巴黎。在那裡,馬克思又遇到了自己的朋友盧格,並在他的支持下,創辦了《德法年鑒》,結果又因言獲罪,再次被驅趕到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就這麼著,明明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明明品學兼優,擁有一肚子才華,卻無法光宗耀祖,還連自己的老婆都養活不起了,這對馬克思的刺激很大,也促使他的思想越來越傾向於極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青年馬克思》中,對馬克思生活上的窘態有很細緻的刻畫,詳細地展現出了青年馬克思的潦倒,那時的他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稿費養活全家。不過一方面寫稿收入有限,另一方面馬克思也面臨著同樣困擾著後世作家的問題——拖欠稿費。在布魯塞爾的時候,馬克思為了養活一家人,甚至向當地勞動部門表示,自己願意從事任何工作,只要能夠賺錢。電影這樣表現,是為了祛魅,是為了表現馬克思身為普通人的一面,但展現的實現畢竟是真實的。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馬克思思想的轉變,其實就是從這一系列事件中發生的。要是他一畢業,就成為了名聲顯赫的傢伙,估計也就沒有後來的馬克思了。就像希特勒如果順利考上了藝校,怕後來的歷史也要發生改變了。

《青年馬克思》後來展現的故事,就很一般了。它採取了雙重線索推進的形式,儘管片名叫《青年馬克思》,它講述的故事卻不只是馬克思一個人,而是不可避免地要觸及共產主義另一位導師恩格斯。影片乾脆以雙主角的形式來推動整個影片的演進,一會講講馬克思,一會講講恩格斯。

相比於馬克思睿智的哲學大腦,恩格斯則更擅長實踐,擅長調查研究。當1844年,恩格斯從英國抵達巴黎,馬恩兩人開始了第一次正式碰面。儘管第一次見面時,兩個人相互譏諷,畢竟他們一位元來自底層一位元來自資本家家庭,但他們還是迅速被對方的思想所吸引,並一拍即合,開始了數十年的親密合作。

那次見面之前,他們相互看過對方的作品。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評》非常欣賞,法哲學批判》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並據此認為馬克思是當代最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而馬克思則閱讀過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認為這是第一流的作品,兩人之間迅速惺惺相惜。

不過與馬克思的窮困不同,恩格斯出身企業主家庭,生活優渥,他的父親在英國曼徹斯特擁有紡織工廠。但恩格斯並沒有興趣打理家族企業,反而更願意深入到工人階級的生活,思考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甚至,他還娶了一位普通女工成為自己的妻子。然而恩格斯的父親非常不喜歡兒子整天跟英國工人待在一起,而且還反對恩格斯與馬克思交朋友,馬克思關於哲學和資本主義的觀點更是令恩格斯的父親十分反感。

恩格斯有錢,能夠不斷資助馬克思,還能在實踐方面幫助到馬克思,恩格斯則需要馬克思的才智來進一步打磨自己的實踐,這就為兩人之間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儘管沒那麼對等,但也做到了各取所需。

馬克思的思想並非一直堅定,一度他也曾經出現過動搖,經歷過痛苦的迷茫期,也想過要放棄領導革命,生活的困窘和每日無休止的演講、寫書和宣傳也曾經令馬克思感到疲憊和厭倦。但是正是恩格斯不斷的鼓勵,才堅定了馬克思的信心。

好在,馬克思意識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長處。他覺得,歷史上所有的哲學家,一生都在致力於解釋這個世界,但是他想要做的,卻是去改變這個世界。用自己的大腦與思想,去動員更多的人,去打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馬恩的合作,使他們去尋找更大的力量來改革這個世界。當時具有影響力的左翼人士包括蒲魯東、巴枯甯、魏特琳等人,具有影響力的左翼力量是“正義者聯盟”。這個“正義者聯盟”最早是1836年由一批德國流亡者組建的秘密組織,後來逐漸團結了越來越多的左翼人士及左翼力量的加入,聯合搞一些活動。但是,這個組織的軟肋在於,它只有影響力,卻沒有組織思想,於是馬恩主張提出來要加入這個組織,並為組織提煉一個綱領性檔。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1848年的2月份,由馬克思執筆的《共產主義宣言》正式出爐了。恩格斯也在當時的“正義者同盟大會”上發表聲明,將這個組織改編成為了“共產主義者同盟”。

影片就此結束。它講述的是馬克思從《萊茵報》主編職位上退出,被流亡國外,如何遇到恩格斯,然後兩人合作一起搞事情的過程。如同流水帳一般,並沒有形成構成電影衝突的劇烈的轉折與遞進,而是慢騰騰地推進,波瀾不驚,因此電影並不好看。

實際上,作為哲學家的馬克思,思想並不是一直不變的。從1850年以後,馬克思的思想就發生了變化,至晚年後他已經明確對革命表示了反對,否定了年輕時期的自己。但是,後世對此的瞭解並不多,大家記住的,基本上還是青年時期的他。還有,馬克思去世的較早,恩格斯在馬克思去世後,對馬克思留下的文章進行了篩選與修訂,只選擇了他需要的內容,這也使得馬克思的晚年思想沒能充分散發的主要原因。因為與電影關係不大,這裡就不多說了。

總的來說,不推薦這個片。這是一個西方左派文人拍攝的一部夾生的影片,導演是黑人拉烏爾·佩克,他此前比較出名的影片是由撒母耳·傑克遜擔綱主演的紀錄片《我不是你的黑鬼》,這也是一部帶有明顯平權政治思維的影片。主演馬克思的演員是奧古斯特·迪赫,一個很陌生的名字,儘管他在《無恥的混蛋》《伯納德行動》《特工紹特》《間諜同盟》等片都有露出,但留給人的印象都不太深刻,至於它這次主演的馬克思,其實同樣讓人印象不夠深刻,這也是本片不夠吸引人的地方,人物塑造的不給力,還演個雞巴啊。

影片還特別突出了馬克思與妻子燕妮之間的愛情,實際上馬克思可不是守身如玉的傢伙,而是拿著恩格斯資助給他的錢到處亂搞。這一點,實在太影響偉大導師的形象,電影一點都沒有涉及,只是一味歌頌馬克思與燕妮之間的關係。為尊者諱,這裡也不展開了。

總之就是,除非對馬克思這個人在年輕是到底經歷了什麼比較感興趣,就可以看一看,否則,就藝術價值上,就還是算了吧。

6

.4

青年馬克思(2017)

觀眾們都不會必然地買票。這一點,其實是值得慶倖的。

回到馬克思的身上,真正的青年馬克思,如何從一位哲學系的學生變身為一名革命導師,其實也是很簡單的事。而且,如同魯迅、孫中山、希特勒以及切·格瓦拉,他也受到過一些刺激。

《青年馬克思》的故事開始於1843年,其實真正的故事還要再往前推兩年,那是1841年的4月中旬開始。那時候,23歲的馬克思剛剛從柏林大學畢業。當他回到了位於德國特里爾的家中,他的母親看到本來學習法律的馬克思,最終拿到的學位卻是哲學學位時,倍感失望。她原本希望馬克思憑藉名牌大學的熱門專業,要麼成為一名資深律師賺取多多的錢,要麼進入仕途有一個良好的前程,就此成為家庭的頂樑柱。看來古今中外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馬克思的媽媽對哲學這樣一個對改善生計沒有直接幫助的學位,變得憂心忡忡。離奇的是,媽媽的直覺總是對的。馬克思果然很難在家鄉謀得一個好差事。畢業即失業的現實,生生給了馬克思一個大大的打擊。此時已經結婚的他,不僅他的媽媽對他很失望,即便是原本是開明紳士的岳父大人,對他的遲遲無法找到工作的現狀,也感到失望。

夾在母親與岳父之間的馬克思,感受到了壓力,也感到了不耐煩,與兩個家庭的關係都鬧的比較僵。於是,他選擇了出走。經歷了3個月的衝突之後,1841年的7月份,馬克思到了他第一次就學的波恩,找到了在波恩大學任職的好友布魯諾·鮑威爾,希望得到他的幫助,在波恩大學某得一份哲學講師的教職。結果,當地政府對他們這些黑格爾哲學派別的人很不感冒,最終馬克思只得在鮑威爾的資助下籌辦了一份名為《德意志年鑒》的刊物來勉強糊口。

1842年3月,馬克思開始與青年黑格爾派的公開機關密切聯繫,並連續在《萊茵報》上刊載了他的10篇論文,文章的影響力也開始顯出馬克思在《萊茵報》的位置。畢竟,對黑格爾哲學的造詣,馬克思的研究與開拓還是有兩把刷子的。馬克思也因為這些文章,職位變成了《萊茵報》的主編。

到了1843年,即《青年馬克思》一片開始的時間,馬克思身為《萊茵報》主編的職位也幹不下去了。因為他激進的思想,普魯士政府查封了這家報紙,並將失業了的馬克思驅除出國,趕到了巴黎。在那裡,馬克思又遇到了自己的朋友盧格,並在他的支持下,創辦了《德法年鑒》,結果又因言獲罪,再次被驅趕到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就這麼著,明明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明明品學兼優,擁有一肚子才華,卻無法光宗耀祖,還連自己的老婆都養活不起了,這對馬克思的刺激很大,也促使他的思想越來越傾向於極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青年馬克思》中,對馬克思生活上的窘態有很細緻的刻畫,詳細地展現出了青年馬克思的潦倒,那時的他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稿費養活全家。不過一方面寫稿收入有限,另一方面馬克思也面臨著同樣困擾著後世作家的問題——拖欠稿費。在布魯塞爾的時候,馬克思為了養活一家人,甚至向當地勞動部門表示,自己願意從事任何工作,只要能夠賺錢。電影這樣表現,是為了祛魅,是為了表現馬克思身為普通人的一面,但展現的實現畢竟是真實的。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馬克思思想的轉變,其實就是從這一系列事件中發生的。要是他一畢業,就成為了名聲顯赫的傢伙,估計也就沒有後來的馬克思了。就像希特勒如果順利考上了藝校,怕後來的歷史也要發生改變了。

《青年馬克思》後來展現的故事,就很一般了。它採取了雙重線索推進的形式,儘管片名叫《青年馬克思》,它講述的故事卻不只是馬克思一個人,而是不可避免地要觸及共產主義另一位導師恩格斯。影片乾脆以雙主角的形式來推動整個影片的演進,一會講講馬克思,一會講講恩格斯。

相比於馬克思睿智的哲學大腦,恩格斯則更擅長實踐,擅長調查研究。當1844年,恩格斯從英國抵達巴黎,馬恩兩人開始了第一次正式碰面。儘管第一次見面時,兩個人相互譏諷,畢竟他們一位元來自底層一位元來自資本家家庭,但他們還是迅速被對方的思想所吸引,並一拍即合,開始了數十年的親密合作。

那次見面之前,他們相互看過對方的作品。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評》非常欣賞,法哲學批判》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並據此認為馬克思是當代最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而馬克思則閱讀過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認為這是第一流的作品,兩人之間迅速惺惺相惜。

不過與馬克思的窮困不同,恩格斯出身企業主家庭,生活優渥,他的父親在英國曼徹斯特擁有紡織工廠。但恩格斯並沒有興趣打理家族企業,反而更願意深入到工人階級的生活,思考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甚至,他還娶了一位普通女工成為自己的妻子。然而恩格斯的父親非常不喜歡兒子整天跟英國工人待在一起,而且還反對恩格斯與馬克思交朋友,馬克思關於哲學和資本主義的觀點更是令恩格斯的父親十分反感。

恩格斯有錢,能夠不斷資助馬克思,還能在實踐方面幫助到馬克思,恩格斯則需要馬克思的才智來進一步打磨自己的實踐,這就為兩人之間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儘管沒那麼對等,但也做到了各取所需。

馬克思的思想並非一直堅定,一度他也曾經出現過動搖,經歷過痛苦的迷茫期,也想過要放棄領導革命,生活的困窘和每日無休止的演講、寫書和宣傳也曾經令馬克思感到疲憊和厭倦。但是正是恩格斯不斷的鼓勵,才堅定了馬克思的信心。

好在,馬克思意識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長處。他覺得,歷史上所有的哲學家,一生都在致力於解釋這個世界,但是他想要做的,卻是去改變這個世界。用自己的大腦與思想,去動員更多的人,去打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馬恩的合作,使他們去尋找更大的力量來改革這個世界。當時具有影響力的左翼人士包括蒲魯東、巴枯甯、魏特琳等人,具有影響力的左翼力量是“正義者聯盟”。這個“正義者聯盟”最早是1836年由一批德國流亡者組建的秘密組織,後來逐漸團結了越來越多的左翼人士及左翼力量的加入,聯合搞一些活動。但是,這個組織的軟肋在於,它只有影響力,卻沒有組織思想,於是馬恩主張提出來要加入這個組織,並為組織提煉一個綱領性檔。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1848年的2月份,由馬克思執筆的《共產主義宣言》正式出爐了。恩格斯也在當時的“正義者同盟大會”上發表聲明,將這個組織改編成為了“共產主義者同盟”。

影片就此結束。它講述的是馬克思從《萊茵報》主編職位上退出,被流亡國外,如何遇到恩格斯,然後兩人合作一起搞事情的過程。如同流水帳一般,並沒有形成構成電影衝突的劇烈的轉折與遞進,而是慢騰騰地推進,波瀾不驚,因此電影並不好看。

實際上,作為哲學家的馬克思,思想並不是一直不變的。從1850年以後,馬克思的思想就發生了變化,至晚年後他已經明確對革命表示了反對,否定了年輕時期的自己。但是,後世對此的瞭解並不多,大家記住的,基本上還是青年時期的他。還有,馬克思去世的較早,恩格斯在馬克思去世後,對馬克思留下的文章進行了篩選與修訂,只選擇了他需要的內容,這也使得馬克思的晚年思想沒能充分散發的主要原因。因為與電影關係不大,這裡就不多說了。

總的來說,不推薦這個片。這是一個西方左派文人拍攝的一部夾生的影片,導演是黑人拉烏爾·佩克,他此前比較出名的影片是由撒母耳·傑克遜擔綱主演的紀錄片《我不是你的黑鬼》,這也是一部帶有明顯平權政治思維的影片。主演馬克思的演員是奧古斯特·迪赫,一個很陌生的名字,儘管他在《無恥的混蛋》《伯納德行動》《特工紹特》《間諜同盟》等片都有露出,但留給人的印象都不太深刻,至於它這次主演的馬克思,其實同樣讓人印象不夠深刻,這也是本片不夠吸引人的地方,人物塑造的不給力,還演個雞巴啊。

影片還特別突出了馬克思與妻子燕妮之間的愛情,實際上馬克思可不是守身如玉的傢伙,而是拿著恩格斯資助給他的錢到處亂搞。這一點,實在太影響偉大導師的形象,電影一點都沒有涉及,只是一味歌頌馬克思與燕妮之間的關係。為尊者諱,這裡也不展開了。

總之就是,除非對馬克思這個人在年輕是到底經歷了什麼比較感興趣,就可以看一看,否則,就藝術價值上,就還是算了吧。

6

.4

青年馬克思(2017)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