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好LOGO會說話!我們總結了80家品牌的顏色、外形……

“編者按:

好的LOGO自己會講話。

作者|高雲鳳

編輯|喬禕

很多人都認為星巴克的美人魚 Logo 不錯, 但真讓人們拿筆去畫的時候, 45% 的人會忘記她戴了皇冠, 55% 的人忽略了她的雙尾巴......

150人記憶中的星巴克

關於 Logo, 有人做過這樣有趣的實驗, 第一組實驗是由澳大利亞一位平面設計師發起的, 他把品牌 Logo 的細節全去掉, 只剩下了簡單的形狀和色彩;第二組實驗, 則是由一名巴西的平面設計師發起, 他保留了品牌 Logo 細節, 給它們換上不同的配色。

結果是, 第一組的受訪者可以對 80% 以上的品牌進行還原。 第二組呢, 缺少細節的 Logo 除了多少會讓人有些不舒服,

看不慣之外, 對品牌本身並沒什麼傷害, 人們還是能夠對品牌進行第一眼的辨認, 有些品牌 Logo 的配色甚至強大到放到哪裡都是它。

於是, 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真正的好 Logo 是非常“扛造”的, 即便把它們拆的零七八碎, 人們還是能一眼認得出它。

但這似乎還不夠具象, 好的 Logo 到底長啥樣?我們決定分析一下那些熟悉的餐飲品牌, 再做定奪, 我們分析了這 80 家。

是不是眼花了, 我們來慢慢看

最愛在顏色上下功夫, 且迷戀紅色

我們發現, “顏色”總是品牌在設計 Logo 時最先關注的。 在這 80 個品牌裡面。 用紅色作為主色調的有 42 個, 占了 53%。 絕對是當仁不讓的國王色。 即便國外這種把綠色作為至高無上幸運色的國家也沒差多少。

當你摘下600度的眼鏡看視力表時, 你完全看不清它的輪廓和大小, 但白底黑字卻是你最有印象又最抹不掉的

它們在紅色的運用上很是嫺熟。 麥當勞是快速型, 它希望顧客快吃快走, 講究高翻桌率。 所以它大 "M" 的紅背景是鮮豔而炙熱的, 既能說明自己的定位, 也能給顧客急促的感覺;

Costa 的客單雖然也沒多高, 但它定位于商務人群, 鮮豔的紅色會讓消費者感覺廉價, 因此它的紅摒棄暖色系, 深紅色顯得更沉穩;

呷哺雖然是火鍋, 但為了匹配中低的客單價和小火鍋的定位, 它選擇了更輕快的橘紅色。 ——每個品牌都會根據自己的品類特性和品牌內涵來“自覺站隊”。

各種紅

至於為什麼是紅色, 很多人說因為它在所有顏色裡光波最長,

最容易讓人先看見。 但在全世界 top 50 的 Logo 中, 最受歡迎的可是藍色。

所以這應該跟餐飲業本身的特殊性最有關, 它講究食欲, 也最接近天性。 而紅色本來就是一個最能喚起“胃口”“能量”這類情緒的顏色。 它不像科技行業, 汽車行業, 喜歡藍色是為了讓人舒適、平靜、信任。 相反, 它不僅不希望你賴著不走, 還需要適當控制你的時間。

另外紅色也是一個最直接讓人感受到愛、沒有距離感的顏色。 就連小商家們也會默認, 紅色就是“門頭標準色”, 因為它被商家一代代驗證過最有用。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在所有的 Logo 顏色中, 紅色的應用如此成熟了。

麥當勞會用“黃色+紅色”的組合來使品牌更顯眼, 棒約翰會用“綠色+紅色”的組合來使品牌更有對比,

讓人過目不忘;西少爺會用大面積的紅色塊填滿 Logo 背景, 更能快速抓人眼球並且富有應用性

現成的東西拿來用

中英文的結合

你可能會說, 很多中餐的 Logo 也是一眼看去就知道是誰呀!的確這樣沒錯, 但中餐更多還是以全文字 Logo 為主, 當 “M”、“Hi”, “D” 被應用到衣服上、手提袋上等更多地方時, 全文字 Logo 就會變得受限。 而這時, 更簡單的它們, 就能夠在沒有文字輔助, 沒有英文能力, 不認識的條件下, 被消費者一下記住。

這就是它們借的第一個力:消費者腦海中“關聯力”。 它還表現在圖形方面, 把這個力用好了, 不用看名字縮寫只看圖形, 別人也能知道它是幹嘛的。

比如我們看海底撈的 “Hi”, “i” 設計成辣椒的樣子, 代表川式火鍋。 麥當勞的大“M”很細,

又是黃色, 人們可以由此聯想到薯條。 德克士在這方面就弱了些, 它的 “D” 是小鳥, 跟脆皮炸雞沒啥直接關係, 也很難讀出什麼。 如果非要說是意象化表達的話, 健康餐品牌 Tribe 的 Logo 就不錯, 字母底下畫了天平, 看一眼就知道是跟健康, 減脂有關, 也就自然想到了輕食。

圖形的涵義表達更充分

還有一些品牌也是借圖形的關聯度, 像太二酸菜魚會輔助以做魚的硬漢人物形象, 老乾媽會輔助創始人的形象。 或者喜家德會輔助一個卡通餃子形象, 阿香米線會放一個米子的圖形......這些都能讓我們更清楚它是幹什麼的, 甚至感受到信任和專業的態度。 不過它還是更像一種補充說明的感覺, 不夠直接。

不說名字, 你能一口說出它是哪個品牌嗎?

這第二個力呢,就是“借原型”。

很多人都知道麥當勞的 Logo 簡單,卻不知道他的拱形門在 1900 年前就有了,它來自于羅馬皇帝圖拉真在義大利南部建立的“圓拱凱旋門”。西貝的 “i️ 蓧” 朗朗上口,是因為它嫁接了 “i love you ” 和 “ INY ” 兩個古老的原型。喜茶的簡筆劃 Logo 表面看就是簡單好看,但它其實是借鑒了貨幣上的“側臉”姿態,包括真功夫把李小龍作為自己的 Logo 也是一樣。

這就是華與華超級符號書中提到的:原力。運用人的潛意識,是最強大的文化原力。因為人們只能接受和記住他本來就記得的東西。

拒絕自說自話,讓Logo開口講話

看這張圖大家可以感受下,過去的餐廳 Logo 更多還是在“做標記”,在門頭名字旁邊“哢”一下印個印章,告訴你“我是誰”“我創立於哪年”甚至“我姓啥名啥”。幾十年前,消費者認得是招牌,你有名氣你是老字型大小我就去吃你家,別人家就沒生意做,這也就把老闆們逼上了瘋狂打假路。

莊重的既視感

但現在呢?大家去吃飯,講究的就變成了“順眼”。感覺好就進,感覺不好就沒戲了,管你是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品牌也在改變 Logo。比如海底撈,它之前的朝陽海浪設計總被很多人看成白色羽毛翅膀,影響了對品牌的認知。

改過logo後的海底撈感覺年輕二十歲

新改過的 Logo 把海浪變成 “Hi” 之後,看上去就親切多了,感覺像是在跟你打招呼,海底撈的特色又是服務,所以這聲 “Hi” 還能讓消費者聯想或者回憶起海底撈的熱情服務。設計者華杉說,“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嗨”的意思,因為吃火鍋本身就很嗨。”因此,這個 Logo 既連接了品牌與消費者,又連接了消費者和消費者,極具互動性。

2017 年,喜茶把之前的名字 “HEECAA” 改成了 "HEYTEA”。單看之前的名字難免有些單調, 只是中文的音譯,僅僅能起到標記作用。而現在來看,改過之後的名字就活潑多了:嘿!茶。既不失喜茶本身的符號性,又打開了跟全世界消費者打招呼的一扇大門。

因此本質上,它們這也是在用 Logo 增強與消費者的互動。它可以是上述這也親切的,也可以是其它,比如呷哺呷哺新換的 Logo 就是一種“更優雅的”互動方式。仔細推敲,你會發現 Logo都在追求的“無襯線”“扁平化”,也都有更直白的意思。

扁平化表達的涵義更直觀一些

簡單又直接

好 Logo 還有一項重要功能——被記憶。所以 Logo 的意義還包括了降低消費者的記憶成本。

這裡要說回到開頭“畫 Logo”這件事,這項實驗找了 150 名消費者,讓他們憑著自己的印象畫出 10 個知名 LOGO (全行業)。後來,在 80 多小時、1500 多張圖稿中,他們觀察到,宜家是所有 Logo 中記憶最準確的,30% 的人能夠幾乎完美地重現其文字、形狀和顏色的組合(蘋果只有 20%)。星巴克是所有 Logo 中記憶最不準確的,能完美畫出的只有 6% 。即便他們都能畫出美人魚,卻在細節上出現了錯誤。

漢堡王的 Logo 有點讓人意外,很多人都記得住它的配色和樣子,卻在它的 Logo 中畫上了皇冠,即便帶著皇冠的 Logo 已經在 1969 年就已經停用了,在回憶 Logo 時,他們還是會依據它的名字去倒推 Logo 的樣子。

這也說明了兩件事,好 Logo 都是簡單,好 Logo 都很直接。

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海底撈、西貝......回想一下我們身邊的優秀品牌,是不是 Logo 都有這些特點?

如果你問我,觀察了這麼多餐飲品牌後,我都總結出了什麼?我認為是這四個:易發現、看得懂、能互動、夠直接。換個角度看,它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兩個互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之後有沒有以後,無非就取決於你第一眼看他的感覺和他的說話方式。這就是從識別-記憶-回想的過程。

所以什麼才是好 Logo 呢?我想,用這句話歸納應該是再合適不過了:好 Logo,會說話。

更多餐飲課程盡在勺子課堂APP

這第二個力呢,就是“借原型”。

很多人都知道麥當勞的 Logo 簡單,卻不知道他的拱形門在 1900 年前就有了,它來自于羅馬皇帝圖拉真在義大利南部建立的“圓拱凱旋門”。西貝的 “i️ 蓧” 朗朗上口,是因為它嫁接了 “i love you ” 和 “ INY ” 兩個古老的原型。喜茶的簡筆劃 Logo 表面看就是簡單好看,但它其實是借鑒了貨幣上的“側臉”姿態,包括真功夫把李小龍作為自己的 Logo 也是一樣。

這就是華與華超級符號書中提到的:原力。運用人的潛意識,是最強大的文化原力。因為人們只能接受和記住他本來就記得的東西。

拒絕自說自話,讓Logo開口講話

看這張圖大家可以感受下,過去的餐廳 Logo 更多還是在“做標記”,在門頭名字旁邊“哢”一下印個印章,告訴你“我是誰”“我創立於哪年”甚至“我姓啥名啥”。幾十年前,消費者認得是招牌,你有名氣你是老字型大小我就去吃你家,別人家就沒生意做,這也就把老闆們逼上了瘋狂打假路。

莊重的既視感

但現在呢?大家去吃飯,講究的就變成了“順眼”。感覺好就進,感覺不好就沒戲了,管你是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品牌也在改變 Logo。比如海底撈,它之前的朝陽海浪設計總被很多人看成白色羽毛翅膀,影響了對品牌的認知。

改過logo後的海底撈感覺年輕二十歲

新改過的 Logo 把海浪變成 “Hi” 之後,看上去就親切多了,感覺像是在跟你打招呼,海底撈的特色又是服務,所以這聲 “Hi” 還能讓消費者聯想或者回憶起海底撈的熱情服務。設計者華杉說,“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嗨”的意思,因為吃火鍋本身就很嗨。”因此,這個 Logo 既連接了品牌與消費者,又連接了消費者和消費者,極具互動性。

2017 年,喜茶把之前的名字 “HEECAA” 改成了 "HEYTEA”。單看之前的名字難免有些單調, 只是中文的音譯,僅僅能起到標記作用。而現在來看,改過之後的名字就活潑多了:嘿!茶。既不失喜茶本身的符號性,又打開了跟全世界消費者打招呼的一扇大門。

因此本質上,它們這也是在用 Logo 增強與消費者的互動。它可以是上述這也親切的,也可以是其它,比如呷哺呷哺新換的 Logo 就是一種“更優雅的”互動方式。仔細推敲,你會發現 Logo都在追求的“無襯線”“扁平化”,也都有更直白的意思。

扁平化表達的涵義更直觀一些

簡單又直接

好 Logo 還有一項重要功能——被記憶。所以 Logo 的意義還包括了降低消費者的記憶成本。

這裡要說回到開頭“畫 Logo”這件事,這項實驗找了 150 名消費者,讓他們憑著自己的印象畫出 10 個知名 LOGO (全行業)。後來,在 80 多小時、1500 多張圖稿中,他們觀察到,宜家是所有 Logo 中記憶最準確的,30% 的人能夠幾乎完美地重現其文字、形狀和顏色的組合(蘋果只有 20%)。星巴克是所有 Logo 中記憶最不準確的,能完美畫出的只有 6% 。即便他們都能畫出美人魚,卻在細節上出現了錯誤。

漢堡王的 Logo 有點讓人意外,很多人都記得住它的配色和樣子,卻在它的 Logo 中畫上了皇冠,即便帶著皇冠的 Logo 已經在 1969 年就已經停用了,在回憶 Logo 時,他們還是會依據它的名字去倒推 Logo 的樣子。

這也說明了兩件事,好 Logo 都是簡單,好 Logo 都很直接。

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海底撈、西貝......回想一下我們身邊的優秀品牌,是不是 Logo 都有這些特點?

如果你問我,觀察了這麼多餐飲品牌後,我都總結出了什麼?我認為是這四個:易發現、看得懂、能互動、夠直接。換個角度看,它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兩個互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之後有沒有以後,無非就取決於你第一眼看他的感覺和他的說話方式。這就是從識別-記憶-回想的過程。

所以什麼才是好 Logo 呢?我想,用這句話歸納應該是再合適不過了:好 Logo,會說話。

更多餐飲課程盡在勺子課堂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