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放任孩子虛榮的後果

放任孩子虛榮的後果

開券有益

我總是很忙, 不喜歡去商店買衣服。 直到有一天不能再拖了, 我去了趟“香蕉共和國”。 抓了幾條適合我尺碼的牛仔褲沖進試衣間後, 卻發現它們都太大了, 可我並沒有減肥。 付錢時, 我問收銀員這些奇怪的尺碼是怎麼回事, “噢, ”她回答說, “那是我們的‘虛榮心尺碼’。 ”我的頭腦中一亮, “對, 虛榮心尺碼!”

我們都在用“虛榮的尺碼”, 實際上, “虛榮心尺碼”已經從試衣間潛入教室和家庭, 被用在了孩子身上:成績單上的B奇跡般地變成了A, “良好”變成了“優秀”, 參與者都成了冠軍。

也許你孩子的房間裡也放滿了獎盃和綬帶。

我兒子就有一個超大號的獎盃, 甚至需要一間房子來專門擺放它。 他從足球隊的醫療室把它拾了回來, 純粹為了炫耀。 我認識的一個5歲女孩在一次體操比賽中, 被錯發了的獎品, 她甚至都不屑於換回來, 她的房間早已堆滿了各種獎品, 這一點都不重要。 當然在父母眼裡, 孩子們更是最棒的。 然而, 所有這些認可卻造就了這樣一代孩子, 他們不知如何去應付那些獎盃和獎章後面的現實生活。

學校裡的“虛榮心尺碼”對孩子尤其不利, 老師和家長們為了照顧孩子的情緒而忘記了學習的真正意義。 莫琳•司多特曾寫過一篇反對“自信運動”的很有力的文章。 她說:“過去, 自信心的培養從來就不是最主要的,

而且人們認為自信並不是獨立的, 它是成功、努力工作和責任感的產物。 只是近年來, 在美國教育的歷史上, 單純的自信心的培養才成了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 ”她的觀點是有爭議性的。 但無論如何, 自信心的培養已經在教室、操場, 最重要的是在家庭裡產生了影響。 這畢竟這是為了孩子好。 當孩子回答錯問題時, 老師並不正面批評, 而是問“這是另一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嗎”?

“虛榮心尺碼”本身並不可怕, 它僅僅是一個讓人感覺良好的花招。 這就像調整體重計讓我們的體重顯得比實際要輕一樣。 但是, 利用這種技巧教育孩子卻會鼓勵他們自命不凡的心態。 他們期望世界圍著他們轉, 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最好的東西,

“有權”過最好的生活。 這樣, 他們就很難做出符合道義的選擇, 也很難同情他人。 這種做法也使家長很難分清什麼是孩子想要的, 什麼是他們必須的。

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 司博克博士是這方面的權威。 嚴格的規則, 正式的進餐時間, 教條主義的育兒模式——男孩子不玩娃娃, 孩子們必須在晚上八點以前睡覺——統統被修正。 家長們不願強制孩子, 他們變得不再嚴厲教條, 而是更易於溝通。 這些改變大多有很好的結果, 很多家長和孩子都很喜歡那種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礎上的新型親密關係。 但是在這種變化過程中, 一些家長不假思索地就投入了這種流行的家教方式, 甚至忽視了一般的常識。

例如,

讓孩子自己作選擇, 家長認為這樣可以增強他們的能力。 一個學齡前兒童就可以是這種家教方式的運用物件:“你願意自己走到車上呢, 還是願意讓我抱你過去?”“你願意穿牛仔褲呢, 還是針織褲?”在很多情況下讓孩子自己選擇是個不錯的方法。 但其實孩子往往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 他還是要上車, 還是要穿褲子, 父母提供了兩種可接受的, 對他們合適的選擇, 但這些選擇並不具有決定性意義, 而只是在限制他們時稍微放寬一些。

還有很多父母自欺欺人地相信他們的孩子有能力做出選擇, 而且不僅僅是在兩種可能之中做出選擇。 這樣家長很容易就會犯一個錯誤, 即讓孩子決定與他們的成熟程度和經驗不相符的事情。

實際上, 即使有家長的提示, 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這種負擔來自於選擇所導致的失敗的壓力。 其實, 童年時期的一件樂事就是不必做出決定, 不必做某種選擇。

這種不恰當的選擇不僅會造成孩子們的焦慮, 更重要的是使他們不清楚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 慢慢的, 真實和虛假的界限也模糊了。 小山姆真的能夠在巡洋艦型汽車和切諾基吉普車間做出選擇嗎?他真的相信是他在選擇買哪一種車嗎?在這種情形下, 生活對孩子來說就成了一種挑戰, 沒有魔石可以告訴他什麼是真的, 什麼不過是開開玩笑。 孩子們需要的是在那些有責任由他們自己承擔後果的事上做出選擇。 如, 你要是一直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作業, 那你不得不告訴老師你沒有完成作業了。

結語

自命不凡的孩子們覺得自己是萬物的中心,應該得到關注,這種認識他們從小就有。他們不懂得容忍,所有的要求都會被滿足,他們被寵壞了。家長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感覺——如果不帶她去,她會多失望啊!如果他做得不好,會多傷心呀!——而不是將這些情況視為重要的學習機會。關心孩子的感受的這種衝動本意不錯,但如果對孩子的需要過於敏感,有時就會產生反作用,孩子會因此失去培養他們情感和韌性的人生體驗。

一位富有經驗的高中指導老師不久前對我說:“這是我所見到的最難管理、最麻煩、最嬌慣的一代。”這正是那種鼓勵自命不凡的家教方式的惡果。

那你不得不告訴老師你沒有完成作業了。

結語

自命不凡的孩子們覺得自己是萬物的中心,應該得到關注,這種認識他們從小就有。他們不懂得容忍,所有的要求都會被滿足,他們被寵壞了。家長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感覺——如果不帶她去,她會多失望啊!如果他做得不好,會多傷心呀!——而不是將這些情況視為重要的學習機會。關心孩子的感受的這種衝動本意不錯,但如果對孩子的需要過於敏感,有時就會產生反作用,孩子會因此失去培養他們情感和韌性的人生體驗。

一位富有經驗的高中指導老師不久前對我說:“這是我所見到的最難管理、最麻煩、最嬌慣的一代。”這正是那種鼓勵自命不凡的家教方式的惡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