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當媽的,誰還能不遇到個“熊孩子”?

1

週末帶潼潼去超市, 正準備結帳的時候, 聽到一個孩子聲嘶力竭的哭聲。

只見一個小男孩正抱著一個玩具躺在地上, 一邊打滾一邊聲嘶力竭地哭喊:

“我就是要, 我要……哇……嗚!”

孩子媽媽就蹲在旁邊, 卻沒有什麼反應, 只是一動不動地看著孩子。

站在我們前面的一對小情侶, 一邊看著這一場景色一邊壓低了聲音對話:

“現在的熊孩子真多, 鬧成這樣家長都不管。 ”

周圍人討伐的目光, 立刻像箭找到了靶子一樣齊齊飛向母子倆。

說起來, 網路上對“熊孩子”的口誅筆伐似乎從未停止過, 每過一陣子, 總會有幾個熊孩子跳到風口浪尖,

推孕婦、踢路人, 種種惡劣行為讓人隔著螢幕都忍不住想替天行道。

而從人們最普遍的思維來看, “熊孩子”背後的元兇一定是“熊父母”。 畢竟“有其父必有其子”, 孩子的問題, 歸根到底都是大人的教育出了問題。

正因如此, 眼前這一幕, 在大家眼中, 無疑就是一個被捉了個現行的“熊孩子撒潑打滾, 熊家長坐視不管”的活生生案例, 圍觀者個個都可以投以看不慣的目光。

可不知道為什麼, 當時我看著那個媽媽蹲在一旁的背影, 再看看她旁邊放著滿滿一大車準備付款的東西, 卻突然很想抱抱她。

因為, 我曾經也當過一次這樣的“熊家長”。

2

雖說現在的潼潼是個大家見了都說乖巧可愛懂事的孩子, 可兩歲多時正值terrible 2高峰時的她,

真是一秒天使、一秒惡魔。

那個時候, 我也曾懷疑過人生……

一次, 我們在一家西餐廳吃飯, 當時感冒還沒好的她看見鄰座有孩子在吃霜淇淋, 眼饞也想要一份。 我耐心跟她商量:“寶寶今天感冒了, 我們就吃水果沙拉吧。 等你不咳嗽了, 下次我們再吃霜淇淋。 ”

當時她本來就有些餓, 可能還有點困, 聽說不能吃霜淇淋, 情緒突然就爆發了, 安靜的西餐廳, 猶如平地驚雷般的響起她的哭聲。

整個餐廳的目光, 瞬間刷地聚焦在了我們身上, 我猶如芒刺在背, 臉開始滾燙。

平心而論, 潼潼在大多時候都不是不懂得規矩、會因自己的行為影響到別人的“熊孩子”, 她也很少會因為堅持要什麼而拼命哭鬧。 我也不是寵溺孩子的“熊家長”,

早在一歲多時就開始有意識地給她樹立一些規則。

一直口口聲聲“科學育兒”的我, 頭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 自己當下也有些懵。

眾目睽睽之下, 情緒有些失控的潼潼, 給我出了一份“為人父母必做的隨堂測驗”:

公共場合下, 孩子情緒失控, 怎麼在不失原則的情況下, 穩定孩子的情緒, 又不給在場的其他人造成困擾?

我一邊試著安撫潼潼, 一邊快速在心裡盤算合適的反應。 我此刻有三個選擇:

選項一:繳械投降

那就是趕緊點一份霜淇淋息事寧人, 還無辜群眾一個清淨, 而我也可以繼續優雅的坐在西餐廳裡吃飯。

可是我分明清楚, 如果總是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屈服, 就相當於告訴猴精猴精的小朋友:“哭鬧這個大殺器超管用。

孩子會在父母一次次的妥協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只要我大哭, 爸媽就會為我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而且在越是人多的公共場合使用, 越是效果奇佳、立竿見影。

想到這裡, 我心裡顫抖了一下, 這個選項, 自是萬萬不可。

選項二:寸步不讓

拿出家長權威, 簡單粗暴地告訴她:“不許吃就是不許吃”。 同時, 在這個選項裡, 還有些家長會加入“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鎮壓”的條款。

這樣看似堅持了“政治正確”, 沒有向孩子妥協, 但卻未必效果最佳, 而且可能把親子關係一步一步推向深淵。

畢竟, 孩子三歲以前負責“講道理”的左腦剛剛開始發育, 力量像個弱女子一般微弱;而負責“鬧情緒”的右腦在出生起就十分發達, 力量相對已經像個漢子一般強大。

選擇在她情緒上來的當口硬給她講道理, 壞的結果是被娃的“情緒壯漢”撂倒在地兩敗俱傷, 最好的結果可能也就是暫時制服了“壯漢”, 但“壯漢”遲早會重出江湖打擊報復。

罷了, 這個肯定也不行。

選項三:曲線救國

先把被右腦完全控制的孩子帶離現場, 找個安靜人少的地方安撫情緒, 再拿出可選項給孩子一個臺階下。

先安撫情緒再談規則雖是教科書級別的方法, 卻也是最麻煩、最考驗媽媽耐心的。

我們需要先和右腦的壯漢說好話、拉關係, 等壯漢成了“自己人”, 再去把講道理的弱女子扶起來。

這番做法立竿見影的效果是, 不用和娃的激烈情緒硬碰硬;而長期好處是, 左腦弱女子和右腦壯漢溝通的越來越多, 最後手把手在一起了,出了什麼問題,倆人好說好商量。

我們幫助孩子將左右腦進行的聯結越多,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就越強,父母也就越來越能在不喪失原則的前提下安撫孩子的情緒。

對比之下,我迅速選擇了第三種方案。

3

可這條路,從來都不簡單。

當我決定帶潼潼先離開餐廳去穩定她的情緒時,幾乎上演了一場“熊家長智鬥熊孩子”的情景劇。

我試著把潼潼從餐椅裡抱出來,她自然是百般掙扎,過程中,放在桌子邊上的水杯被她碰倒,水潑了一地。

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我狼狽地抱著還在大哭的潼潼走出了餐廳,感覺似乎全世界都在向我行注目禮。

我給自己加戲想,背後也許有人說:“這熊孩子,簡直是無法無天。”也許有人說:“肯定是平常在家爹媽百依百順,慣壞了。”

可是當我抱著潼潼,緊緊貼著她的身體的時候,感覺到她的心跳“咚咚咚”的劇烈跳動,我知道這突如其來的情緒其實也把她嚇壞了,她其實控制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

畢竟,兩歲多的孩子,大腦還未發育成熟,剛剛形成的自我意識在體內四處碰撞,她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去駕馭自己的情緒。

如果此時,她最信任的媽媽不去安撫她、傾聽她、幫助她,她該有多麼難受和無助。

雖然那一刻,她的表現在別人眼中一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魔王,可我卻非常清楚的知道:我的女兒,不是熊孩子,這只是她成長的必經之路。而我,雖沒有像傳統意義裡大家更期待的那樣當場斥責孩子,但我也不是熊家長,我只是想用更適合兩歲孩子的方法去管教,先接納情緒,再講道理談規矩。

此刻的堅持,正是為了她不會變成一個真正的熊孩子

她會在我一次一次的堅持中明白,媽媽愛她,但並不會放任她。而當她知道哭鬧無法成為控制媽媽的武器,這個武器就不再會被她緊緊攥在手中,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

她會開始學會用語言溝通。

4

而這條“捨近求遠”的路,其實不僅考驗著媽媽的耐心,有時還要面臨質疑的眼光。

眾目睽睽之下,想要做到既不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輕易妥協,也不粗暴制止,通常意味著掀起一陣驚濤駭浪。被拒絕的孩子往往不會乖乖接受我們給她的替代選項(比如水果沙拉),她會因為挫敗感而哭鬧,或者用哭鬧來確認一下我們說“不”是不是真的。

這個哭鬧的孩子,常常會被貼上“熊孩子”的標籤;不能立刻降服“熊孩子”的父母,常常也被打上“熊父母”的標記。

這條更遠的路,選擇起來,真的比直接用一碗霜淇淋讓孩子冷靜下來,換取繼續安靜地坐在西餐廳裡吃飯要艱難和有勇氣得多。

就像那次西餐廳的風波,前後折騰了快一個小時才慢慢平息。

我抱著她走出了餐館大門,來到四下無人的後院裡一個花壇前,再蹲下來把她放下再摟著她。到了外面,她的情緒值其實已經開始降了下來,我把她的小腦袋靠在我肩上,輕輕地拍著她的後背。

有時候,可能不需要說什麼,這樣接納的姿態就已經可以讓孩子平靜了。

當她的情緒從暴雨轉為小雨時,我開口說話了:“寶寶,你想吃霜淇淋,媽媽知道。”她含著眼淚點了點頭,我再說:“寶寶餓了吧?我們現在進去吃點東西好嗎?”

為了讓她更有掌控感,我讓她在兩個可以接受的選擇裡面挑一個:“霜淇淋太冷,媽媽擔心你咳嗽加重,但你可以在你愛吃的水果沙拉或銀耳蓮子羹裡選一個。”

左腦開始恢復運轉的潼潼,這次愉快接受了建議:“媽媽,蓮子羹!”

5

當我拉著潼潼的手走回餐廳時,我知道,她的情緒,已經有了一個出口。

正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我才有些懂得前面說的那個超市里的媽媽。

也許,她也選擇了這條更遠的路,她和我一樣想告訴自己的孩子:

講規則,是媽媽給你更負責任的愛。

即使,這條路,也許要走很久才能看到出口。畢竟一粒種子,無論多麼悉心的澆水,也需要時間,才能長成筆直繁茂的小樹。

說這些,並不代表所有的“熊孩子”和“熊父母”都情有可原,比如推孕婦的小孩和滿口說“孩子還小別跟他計較”的奶奶。那些分明影響或傷害到別人還不以為然不打算改變的家長和孩子,並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

我只是想說,其實也有一些看上去“熊”的孩子和父母,只是一起在經歷成長。

這條路上收穫的,將是孩子受用一生的準則:“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也同時會是她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熊孩子的分寸和原則。

當然,我並不贊成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要一根筋堅持規則,比如長途旅行中,我會允許孩子比平時多看一會兒動畫片,來避免她無聊或者困倦時情緒失控打擾到其他人。

我也不贊成為了維護家長的權威,或者只是為了圖省事,而處處都嚴厲的控制孩子。

孩子正常的請求,我都會儘量尊重和滿足,但當孩子觸碰紅線時,我也會用溫和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哪裡是行為的邊界。

6

潼潼這樣的情緒風暴在我們全家共同的鬥智鬥勇中漸漸式微,三歲後,她也開始不再擔任Horrible 3的女主角。

多數時候,她都是個有規矩講道理的孩子,常常暖心懂事得讓我這個當媽的自歎不如。

像微博評論裡,總有網友說:“我覺得潼潼的名字才應該叫小暖。”

回頭看看來路,我卻想擁抱一下那個在西餐廳裡狼狽的自己,並說聲:“謝謝你。”

我時常覺得,我從那些兒童心理學或者科學育兒的書籍中獲知的,並不是一個個冷冰冰的,駕馭孩子行為的公式。

我獲得的最寶貴的東西,是讓我能俯下身去,看見孩子的心靈。那是一顆還未成熟的、暫時未被社會規則、道德感加持的心靈,它有著無限無垠的可能。

如果我們願意用愛去傾聽、用恰當的方式去引導、用時間去等待,它就可能變得足夠美好、足夠堅韌、足夠強大。

有些遺憾的是,在現在的網路生態中,人們對一些其實原本是正常的幼兒行為,都會貼上“熊孩子”的標籤,而面對這樣的眼光,父母想要做到溫和堅定溝通,而不是直接為了面子去粗暴壓制孩子,真的很艱難。

每個大人都曾是小孩,可是有時我們卻忘了自己曾是小孩。或許只有當我們重新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的行為時,我們才能因為懂得而找到那條真正通向孩子內心的路。

-END-

最後手把手在一起了,出了什麼問題,倆人好說好商量。

我們幫助孩子將左右腦進行的聯結越多,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就越強,父母也就越來越能在不喪失原則的前提下安撫孩子的情緒。

對比之下,我迅速選擇了第三種方案。

3

可這條路,從來都不簡單。

當我決定帶潼潼先離開餐廳去穩定她的情緒時,幾乎上演了一場“熊家長智鬥熊孩子”的情景劇。

我試著把潼潼從餐椅裡抱出來,她自然是百般掙扎,過程中,放在桌子邊上的水杯被她碰倒,水潑了一地。

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我狼狽地抱著還在大哭的潼潼走出了餐廳,感覺似乎全世界都在向我行注目禮。

我給自己加戲想,背後也許有人說:“這熊孩子,簡直是無法無天。”也許有人說:“肯定是平常在家爹媽百依百順,慣壞了。”

可是當我抱著潼潼,緊緊貼著她的身體的時候,感覺到她的心跳“咚咚咚”的劇烈跳動,我知道這突如其來的情緒其實也把她嚇壞了,她其實控制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

畢竟,兩歲多的孩子,大腦還未發育成熟,剛剛形成的自我意識在體內四處碰撞,她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去駕馭自己的情緒。

如果此時,她最信任的媽媽不去安撫她、傾聽她、幫助她,她該有多麼難受和無助。

雖然那一刻,她的表現在別人眼中一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魔王,可我卻非常清楚的知道:我的女兒,不是熊孩子,這只是她成長的必經之路。而我,雖沒有像傳統意義裡大家更期待的那樣當場斥責孩子,但我也不是熊家長,我只是想用更適合兩歲孩子的方法去管教,先接納情緒,再講道理談規矩。

此刻的堅持,正是為了她不會變成一個真正的熊孩子

她會在我一次一次的堅持中明白,媽媽愛她,但並不會放任她。而當她知道哭鬧無法成為控制媽媽的武器,這個武器就不再會被她緊緊攥在手中,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

她會開始學會用語言溝通。

4

而這條“捨近求遠”的路,其實不僅考驗著媽媽的耐心,有時還要面臨質疑的眼光。

眾目睽睽之下,想要做到既不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輕易妥協,也不粗暴制止,通常意味著掀起一陣驚濤駭浪。被拒絕的孩子往往不會乖乖接受我們給她的替代選項(比如水果沙拉),她會因為挫敗感而哭鬧,或者用哭鬧來確認一下我們說“不”是不是真的。

這個哭鬧的孩子,常常會被貼上“熊孩子”的標籤;不能立刻降服“熊孩子”的父母,常常也被打上“熊父母”的標記。

這條更遠的路,選擇起來,真的比直接用一碗霜淇淋讓孩子冷靜下來,換取繼續安靜地坐在西餐廳裡吃飯要艱難和有勇氣得多。

就像那次西餐廳的風波,前後折騰了快一個小時才慢慢平息。

我抱著她走出了餐館大門,來到四下無人的後院裡一個花壇前,再蹲下來把她放下再摟著她。到了外面,她的情緒值其實已經開始降了下來,我把她的小腦袋靠在我肩上,輕輕地拍著她的後背。

有時候,可能不需要說什麼,這樣接納的姿態就已經可以讓孩子平靜了。

當她的情緒從暴雨轉為小雨時,我開口說話了:“寶寶,你想吃霜淇淋,媽媽知道。”她含著眼淚點了點頭,我再說:“寶寶餓了吧?我們現在進去吃點東西好嗎?”

為了讓她更有掌控感,我讓她在兩個可以接受的選擇裡面挑一個:“霜淇淋太冷,媽媽擔心你咳嗽加重,但你可以在你愛吃的水果沙拉或銀耳蓮子羹裡選一個。”

左腦開始恢復運轉的潼潼,這次愉快接受了建議:“媽媽,蓮子羹!”

5

當我拉著潼潼的手走回餐廳時,我知道,她的情緒,已經有了一個出口。

正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我才有些懂得前面說的那個超市里的媽媽。

也許,她也選擇了這條更遠的路,她和我一樣想告訴自己的孩子:

講規則,是媽媽給你更負責任的愛。

即使,這條路,也許要走很久才能看到出口。畢竟一粒種子,無論多麼悉心的澆水,也需要時間,才能長成筆直繁茂的小樹。

說這些,並不代表所有的“熊孩子”和“熊父母”都情有可原,比如推孕婦的小孩和滿口說“孩子還小別跟他計較”的奶奶。那些分明影響或傷害到別人還不以為然不打算改變的家長和孩子,並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

我只是想說,其實也有一些看上去“熊”的孩子和父母,只是一起在經歷成長。

這條路上收穫的,將是孩子受用一生的準則:“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也同時會是她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熊孩子的分寸和原則。

當然,我並不贊成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要一根筋堅持規則,比如長途旅行中,我會允許孩子比平時多看一會兒動畫片,來避免她無聊或者困倦時情緒失控打擾到其他人。

我也不贊成為了維護家長的權威,或者只是為了圖省事,而處處都嚴厲的控制孩子。

孩子正常的請求,我都會儘量尊重和滿足,但當孩子觸碰紅線時,我也會用溫和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哪裡是行為的邊界。

6

潼潼這樣的情緒風暴在我們全家共同的鬥智鬥勇中漸漸式微,三歲後,她也開始不再擔任Horrible 3的女主角。

多數時候,她都是個有規矩講道理的孩子,常常暖心懂事得讓我這個當媽的自歎不如。

像微博評論裡,總有網友說:“我覺得潼潼的名字才應該叫小暖。”

回頭看看來路,我卻想擁抱一下那個在西餐廳裡狼狽的自己,並說聲:“謝謝你。”

我時常覺得,我從那些兒童心理學或者科學育兒的書籍中獲知的,並不是一個個冷冰冰的,駕馭孩子行為的公式。

我獲得的最寶貴的東西,是讓我能俯下身去,看見孩子的心靈。那是一顆還未成熟的、暫時未被社會規則、道德感加持的心靈,它有著無限無垠的可能。

如果我們願意用愛去傾聽、用恰當的方式去引導、用時間去等待,它就可能變得足夠美好、足夠堅韌、足夠強大。

有些遺憾的是,在現在的網路生態中,人們對一些其實原本是正常的幼兒行為,都會貼上“熊孩子”的標籤,而面對這樣的眼光,父母想要做到溫和堅定溝通,而不是直接為了面子去粗暴壓制孩子,真的很艱難。

每個大人都曾是小孩,可是有時我們卻忘了自己曾是小孩。或許只有當我們重新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的行為時,我們才能因為懂得而找到那條真正通向孩子內心的路。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