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40萬個“白包袱”遍佈大山深處 2萬斤木耳讓30個家庭頓頓吃肉

大山深處的50畝地能幹嘛?擺上40萬個這樣的“白包袱”, 一年下來, 妥妥的2萬斤幹木耳, 妥妥的30個家庭當年脫貧!在遼寧寬甸的大川頭鎮大川頭村, 地裡的這些“白包袱”, 讓30個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的貧困家庭, 實現了當年收入翻番, 創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白包袱”和黑木耳的奇跡, 讓曾經吃肉都很困難的窮村大川頭變成了遠近聞名地栽木耳創富基地。

“白包袱”其實就是地栽木耳菌棒。 曾經, 從大川頭村動輒就會傳出紮心的消息:誰誰家的孩子交不上學費了, 誰誰家種地買不上種子化肥了......對於這些貧困戶,

時常有愛心團隊來獻愛心, 卻無法從根本上讓他們脫貧, 直到2013年, 地栽木耳落戶村裡, 貧窮二字才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

5月23日, 正在耕地的男子說, 一開始大傢伙還是半信半疑, 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這裡打工。 結果第一天就拿到了現錢, 有的100, 有的將近200, 給大夥兒樂得, 真的就像小品裡說的那樣:我王老五從來(一天)沒見到這麼多的錢啊!

地栽木耳生產在農村屬於輕體力勞動, 甚至適合殘疾人。 地栽木耳項目上馬後, 負責人就給自己約法三章:優先安排低保家庭、建檔立卡戶和貧困家庭成員就業, 其他情況的往後排。 首期用工, 30個貧困家庭有基本勞動能力的人都來了。

今年61歲的於鳳琴有心臟病, 幹不了重活, 丈夫患有糖尿病併發症,

吃藥打針經常賒帳借錢, 春耕時買種子化肥都很困難。 2013年, 於鳳琴來到這裡, 一年收入1萬2, 他和丈夫人均收入6000元, 遠遠超出人均收入3600元以下的貧困線。 12000元在發達地區可能就是一個白領一個月的工錢, 但是在消費水準較低的大川頭, 尤其是對於鳳琴這樣的貧困戶, 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於鳳琴說, 這些年, 我基本上坐著掙錢, 不怎麼出力。

脫貧只是小目標, 致富才是大目標。 正在往蒸箱裡送木耳菌棒的老張說, 我是接班來到這裡的。 原來幹這個活兒的人叫黃貴利, 2014年開始打工, 去年人家就單幹了, 3萬個菌棒, 一年收入就是47000元。 你算算老黃在這裡掙了多少錢?我的目標也是這個, 等錢攢得差不多了, 也自己單幹。

掙夠了錢就單飛,

這個基地豈不是培養了一個個競爭對手?技術員胡金娜解釋說,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這裡像是孵化場, 孵化出更多的地栽木耳種植戶才是根本, 脫貧的目標早就實現了。

大川頭村地栽木耳火了!今年, 遼寧省有關部門在這裡搞了一個示範專案, 政府投資的第一期5萬個地栽木耳菌棒已經落地, 2019年將向大川頭鎮全鎮覆蓋, 採取政府補貼扶持的辦法, 全面發展地栽木耳產業。

再過20天, 大川頭村將迎來第一個木耳採摘旺季。 在這裡打工的農民說, 那時候再來看吧, 最多五六十人在地裡忙活, 稍稍有點體力的人都能幹, 早晨從家走著過來, 中午還管一頓飯。 技術員胡金娜打了個比方:過年過節吃頓肉那是窮, 頓頓吃肉那是脫貧,

吃得不想吃了那才叫富——最後這個, 就是終極目標。 (棋簿紫/圖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