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唐詩前半句兩個「有」,后半句兩個「無」,卻藏了李商隱多少落寞

在這個季節, 讀李商隱關于春天的唐詩, 別有一番味道。

雖然不見得有「巴山夜雨漲秋池」的韻味, 也沒有「留得枯荷聽雨聲」的意蘊, 但是這句「縱使有花兼有月, 可堪無酒又無人」, 卻更有助于我們了解詩人當時的心境。

詩人少年得志, 隨著年華的逝去, 卻越來越得不到重用。 尤其是在丁憂之后, 在老家呆了四年。 四年的時光足夠他悼念親人, 卻也給他太多的時間去暢想之后的日子怎麼過。

在這個春天, 詩人身邊不缺乏美景, 過眼之處, 皆是「有花兼有月」, 然而想到仕途之路, 卻「無酒又無人」。 自己找不到路, 又無人肯幫, 只好在詩詞中打發這種落寞。

這兩句詩, 前半句前半句兩個「有」, 后半句兩個「無」, 對稱結構很是清晰, 將「有」和「無」進行對比, 寫盡了唐詩的無奈與傷感, 字里行間的落寞感更是一覽無余。

這兩句出自李商隱的唐詩《春日寄懷》:

世間榮落重逡巡, 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 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 白發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里, 未知何路到龍津。

在詩人看來, 世間人們的「榮落」變幻, 速度很快, 然而自己卻無法經歷, 之前是九品小官, 如今更是因為丁母憂, 「丘園坐四春」在這里守了四年。 縱然今日春光如畫, 「有花兼有月」, 可嘆身邊「無酒又無人」。

「無酒」, 一方面愁苦無法排遣;「又無人」沒人知道自己的才華, 也無人舉薦, 對于一個有著強烈仕途之心的人來講, 何其殘酷!

九品小官的「青袍」穿了一年又一年, 但是頭上的「白發如絲」, 卻在一日又一日地變得更新。 雖然內心「欲逐風波」于「千萬里」之外, 卻「未知何路到龍津」, 不知何時才能一睹龍顏!

李商隱這輩子很悲催, 年少的得志與成年以后的坎坷對比明顯。 作為一個詩人, 他無可替代;但作為一個官員, 他時常智商不在線。

說來也難怪, 古代文人之中大多都是如此。 古代文人如過江之鯽, 但是能夠達到曹操、王安石、辛棄疾、范仲淹、歐陽修等文學造詣深厚、做官又能做出業績的, 畢竟還是少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