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22新版《西線無戰事》,戰爭片中最好的反戰電影!

《西線無戰事》作為人類小說史、電影史上的一部頂尖戰爭佳作, 自1928年在報紙上首次發表以來就多次被搬上大銀幕。 2022年它再一次被Netflix公司重新拍攝上映。

《西線無戰事》原著小說出自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并負傷的德國作家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 講述的是一名年輕的德國學生, 從渴望戰爭、參加戰爭、厭惡戰爭、死于戰爭的故事。 該小說1929年出版至今, 先后被譯成50種語言, 全世界銷量高達2000萬冊。

▲《西線無戰事》1930年版電影海報, 在德國上映時遭到納粹黨的干擾和禁播

作為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最基層「動員兵」戰爭經歷的電影, 它以獨特的戰爭視角, 從戰爭中最底層的人物出發, 深刻揭露了戰爭的丑惡與規律。

在2022年這個世界局部地區激戰正酣、整體局勢動蕩不安的年份里, 再次品味這部經典佳作, 又能給人以全新的體會,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細品這部反戰經典的最新版本。

▲2022版《西線無戰事》

當戰爭開始后, 人命將會變成數字, 不輪到自己很難認識到血腥與殘酷

2022年版《西線無戰事》的開篇, 是從德軍在一次攻擊失敗之后, 回收戰場資源開始的。 在「總體戰」的名義下, 整個國家的各種工業力量都被動員了起來為戰爭服務。 一切還有利用價值的東西, 都會被軍隊這部戰爭機器循環回收再度投入使用, 還能用的武器收集起來下次用、廢舊鋼鐵送回去回爐、就連大體完好還能縫補的衣物也要從戰死的士兵身上扒下來送回后方清洗縫補……

▲德軍回收戰死士兵身上的軍用制服

諷刺的是, 在這個循環過程當中, 和平時期構成各國社會最寶貴的東西「人」, 反而成了最沒有回收價值的存在, 武器和衣服還可以運回后方回收利用, 而士兵的尸體則因為已經徹底沒用了, 所以只需要在前線找塊地方挖坑埋了就行……

管你是目不識丁的木匠、鞋匠還是原本成績優異的高材生, 只要一番鼓動者自己都不信的坑蒙拐騙, 再發套軍服, 發點裝備就都是「一次性的炮灰」了。

▲在一戰末期, 任何一個頭腦清醒能接觸到軍情的德國人都很清楚, 戰爭不可能速勝了, 動員這些德國學生的人當然知道這一點,但他依舊選擇說謊,鼓動學生們去地獄一樣的前線

▲在領到軍服當上兵之后,學生們都感到無比興奮,他們對德皇陛下的軍服感到十分滿意

一旦到了前線之后,士兵們作為「人」的屬性便立刻大大降低,一切的享受和個性全部被抹去,剩下的價值,就僅僅是高級長官眼中的數字和「消耗品」而已。

2022年版的《西線無戰線》和它的前代版本一樣,延續了真實壓抑的戰場刻畫風格,搭配類似油畫一樣厚重的質感,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塹壕生活的苦悶、壓抑與血腥。

▲在進入戰場的第一天,新兵們就和干凈舒適的軍服說再見了

和協約國打來的「炮彈雨」相比,塹壕區簡陋的生活條件和骯臟的衛生環境,對于片中年輕的德軍士兵來說還算是「友好的」,畢竟前者立刻就能殺人,而后者只能慢慢地折磨人。

電影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表現工業化時代武器的威力,士兵們在前線的野戰隱蔽所,一旦被大口徑炮彈砸中,就很容易化為整班、乃至于整排人的集體墳墓。

▲士兵們一鍬一鎬忙活了很久的工事,一場炮擊就歸零了

而且和一般讓主角們跑進掩體就能躲避敵人炮擊的電影不同,2022版的《西線無戰事》在表現被炮擊一方的慘狀時,還特意表現了一個對于前線士兵很殘酷的兩難環境,即:當炮擊方的火力密度足夠大的時候,即使是躲在掩體里也是不安全的。出去大機率會被炸死,而在掩體里茍著也有可能被活埋!凡是炮彈能夠覆蓋得到的地方,對于血肉之軀的人來說,就沒有安全地帶這個概念。

▲在進入戰場之后,很多情況下,對于士兵來說就沒有活的可能,怎麼選都是個死

對于機槍、坦克、噴火器、毒氣等當時最新式武器的殺傷威力,電影也給予了比較震撼和真實的還原。電影中的主角團們曾被上級派遣了一個尋找「動員兵」的任務,一隊剛剛被補充到前線的動員兵在抵達前線車站之后不久,就全員失去了蹤跡,等主角團們發現他們的時候,這群剛剛被動員上前線的年輕士兵已經因為對毒氣武器的不熟悉而全員死于「過早地摘下防毒面具」了。

▲整群的士兵因為缺乏經驗,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電影中描述的這個場面和一戰中的戰地記錄特別吻合,1915年4月德國在伊普爾(Ypres)地區向協約國軍隊陣地發動了一次毒氣襲擊,首次大規模被毒氣襲擊的法軍陣地上的表現是這樣的:

(法國軍人)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完全沒有準備,(法軍)各師們盯著他們看到的奇怪現象慢慢地向他們涌來,著迷了一會。顏色濃稠的蒸汽(實際上是毒氣)像液體一樣,不停地涌入戰壕,填滿它們,然后繼續前進。幾秒鐘內什麼也沒發生;

香噴噴的東西只會讓他們(法軍)的鼻孔發癢;他們沒有意識到危險。然后,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毒氣起作用了,盲目的恐慌蔓延開來。數百人在一場可怕的與空氣的搏斗之后失去了知覺,死在了原地——死于可怕的折磨,泡沫在他們的喉嚨里咕嚕作響,惡臭的液體涌入他們的肺部。他們一個個地被淹死了,伴隨著變黑的臉和扭曲的四肢——淹死他們的東西并非來自外部,而是來自他們體內。——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網站收錄的戰地記錄

▲一戰中因毒氣攻擊而失去視力的士兵

即使沒有死于毒氣和大炮的攻擊,平日里士兵們的生活也非常的不好過,因為食物極其單調,所以去附近的農戶家里「偷雞摸狗」來增加食物,就成為了兩軍士兵們日常改善伙食的唯一選擇,電影里主角團中的一名士兵,最終也死于去農戶家里偷食物的行動。

▲影片中的第一次偷家禽行動,成功改善了伙食

電影里這段為了改善伙食,不惜冒著被別人拿槍打死的風險也要去偷的劇情,也是對一戰戰場的寫實還原。

在一戰開戰之后,因為參戰的各國都對戰爭的時間長度缺乏準確的預期,從而使得自己的物資儲備很快就出現了嚴重不足的情況。作為在戰爭當中沒有制海權,海外貿易被協約國遏制住的一方,德國士兵的伙食情況比英法兩國差出一截。

▲在自己的陣地里被飲食折磨慘了的德軍士兵,沖進法軍陣地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吃喝一頓

在一戰中的德軍前線,兩道「名菜」成為了士兵們餐桌上的常客,第一道菜叫「彈片湯」(Schrapnellsuppe),因為制造這些湯的原料豌豆,硬的和彈片一樣。第二道名菜則為「鋸末面包」,顧名思義,這種面包的里面,被人為摻入了很多木屑(這樣可以省點面粉,把面包做多一點)。這樣的東西吃多了,人的胃里自然是極度的難受。

▲當然,吃喝的水準和掌握權力的大小成正比,只要職位高到一定程度,不但不會挨餓,山珍海味也不會少

在被這種生活折磨了一段時間之后,士兵們初上戰場時的一切豪言壯語都消失了,他們期待的只有一件事情——停戰。哪怕這種停戰,是以投降為代價的,基層士兵也非常地樂于接受。畢竟,耳朵旁響徹千萬遍的豪言壯語,也終究是不如肚子咕咕叫的聲音具有說服力。

當士兵們認清現實之后,他們卻再一次被高級軍官逼著去沖鋒。盡管這名軍官的煽動話術和電影開頭鼓動學生上陣的宣傳人員沒什麼不同,但是卻再難以鼓動起士兵的熱情了。這不是德國官僚的宣傳功夫退化了,而是被宣傳的人見識過真的戰爭什麼樣了。

▲勝利什麼樣,士兵們不知道,但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勝利的犧牲品

▲這樣孤注一擲的徒勞沖鋒,除了增加傷亡以外,自然是不會有任何效果

當戰爭形態出現瓶頸的時候,普通士兵的絕大部分犧牲都是無意義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化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總體戰」,誕生了許多至今為止還沒有什麼本質變化的作戰樣式。一戰中出現的坦克和飛機,至今仍然是雙方組織戰爭時的關鍵性武器,只不過,昔日的雙翼螺旋槳飛機變成了今天的噴氣式戰斗機和各種各樣的無人機、直升機,「圣沙蒙」和「大游民」坦克變成了現在的第三代主戰坦克。

▲電影中出現的法國「圣沙蒙」坦克

作為一個全程緊密關注了俄烏戰場局勢的觀察者,我在觀看《西線無戰事》2022版的時候,就有這麼一種感覺,雖然戰場上的人,裝備早已換裝了不知道多少代,但是很多時候,人類的血肉之軀在戰場上面對的情況都是相似的。

工業革命催生出的機槍和鐵絲網,讓各大國的傳統戰法在一戰爆發之后都失靈了,雙方的軍事決策機構都沒有什麼有效的手段應對這種自己之前沒有見過的新式戰爭。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取得一點點戰線的進展,為了找出敵人的戰線薄弱處,雙方的軍官們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最簡單的辦法——大量驅趕士兵按老戰法沖向敵人的陣地,一次又一次的「試錯」。一批死完了,那就再動員新的上來重復之前的過程……

▲在工業化時代,正面硬沖敵軍陣地的行為,注定伴隨著極大的傷亡

在距離一戰結束后一百多年的現在,俄烏戰場某種程度上也重現了這樣的困局,在戰爭雙方都擁有大量的各型無人機進行戰場偵察和充足的炮彈及反坦克飛彈的情況下,雙方發動的很多傳統的機械化部隊沖擊,都變成了徒勞的「試探」。

在烏軍正面進攻俄軍陣地時,經常出現被打爆一串裝甲車輛,死掉一地士兵的情況。而反過來,俄軍機械化部隊在突擊烏軍陣地的時候,也有很多被打爆整隊裝甲車輛,士兵死傷狼藉的情況……

▲烏軍進攻被俄軍無人機發現,然后被俄軍引導炮擊擊敗

▲俄軍進攻被烏軍無人機發現,然后被烏軍引導火力擊敗

俄烏兩國在戰場上遭遇的實際困境,和電影中一戰西線戰場上雙方士兵們的處境實在是極度相似,電影中的士兵們要忍受泥濘陰冷的戰壕,而今日俄烏兩軍的基層士兵在大部分情況下,也是在同樣條件艱苦的戰壕當中忍受惡劣戰場環境的折磨的。

▲由于大量攜帶炸彈的無人機的出現,士兵們蹲戰壕的危險系數比以前還大了

電影和現實兩個維度的互相交織,真是讓人不禁感慨,戰爭真是一種人類總是不斷重復經歷的悲劇。這種悲劇一旦開啟,就會把參與者卷進地獄里不死不休,直到什麼時候一方被流干了鮮血徹底打不動了,悲劇才能結束。

血的教訓是寶貴的,可人類總是忘記

作為一部反戰佳作,2022年版的《西線無戰事》仍然精準地揭示了那些戰爭前、及戰爭中的教訓:

1、每一代人類都覺得自己可以只享受戰爭帶來的好處,而忽視掉戰爭的風險,或者刻意不去注意戰爭的代價。

在電影當中,不斷驅使德國士兵們去戰場送死的高級將領,出生在一個標準的軍官貴族家庭,他的父親參加過德國前首相俾斯麥領導的三次戰爭,獲得了大量的榮譽,在這種家庭文化的熏陶之下,這名德國將領自幼年時期便幻想著和父親一樣,也為德意志祖國打一場風風光光的勝利。

▲軍官自述的家庭背景

對于這種家庭出身的軍官來說,他的眼中自然只有每次打贏之后,德意志軍隊的赫赫軍威以及德國皇帝對他們家族的封賞。

至于為了取得這種勝利,而死掉了多少老百姓家的孩子、燒掉了多少平民的財富,他們毫不在意。甚至可以說,他們就從來不會去留意那些為了勝利而付出的「代價」……

諷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讓德國人整整損失了一代青壯年,并且還誕生了《西線無戰事》這種經典的反戰文學作品,但就在一戰結束僅僅20年的時間之后,沒有經歷過戰火摧殘的新一代德國年輕人,又像他們的父輩一樣,聽信了統治集團的仇恨煽動,充當了德國侵略擴張的急先鋒和代價……

▲二戰爆發時,德國年輕人用山呼海嘯般的狂熱回答德國納粹宣傳部長的問題

2、發動戰爭只需要虛假的承諾和一道命令,結束戰爭卻需要流無數人的血……

戰爭很殘酷,但是戰爭勝利的收益卻總是在不斷地誘惑人們去發動它,近現代以來的無數戰爭過程都表明了一個永恒的客觀規律:發動戰爭極其容易,結束戰爭極其困難。無論是美軍在越南還是蘇軍在阿富汗,亦或是兩伊戰爭,都經歷了極其漫長且痛苦的過程……

▲雙方談判代表在商談時消耗的不是時間,而是士兵的生命

2022年版本的《西線無戰事》,在基層士兵的視角之外,就特意加入了一條德國代表向法國求和的支線故事。這條支線故事也十分值得一看。為了盡快達成和平,德國的求和代表們需要頂著多方面的壓力與法國人周旋,受盡羞辱也要委曲求全去謀得一個極為苛刻的,充滿隱患的停戰協議。

▲開戰時有多囂張,求和時就有多卑微,給戰爭「踩剎車」從來不容易

2022年距離《西線無戰事》最初版的小說問世,已經過去整整94年了,雖然時間相隔快一個世紀了,但是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放在今天,仍舊不會過時,仍然會帶給我們很多思考。

我們之所以強軍備戰,是為了防止有一天別人將戰爭強加給我們,是為了防止被迫被卷入進別人為我們設下的戰爭陷阱中去,而不是為了對別人主動施加戰爭。無論在任何時候,對戰爭持慎之又慎的態度,都是一個國家思維成熟的體現,在局勢紛繁復雜,各國矛盾沖突加劇時更是尤其如此。

2022年版的《西線無戰事》,這部由經典反戰巨作翻拍的電影,值得一看。

動員這些德國學生的人當然知道這一點,但他依舊選擇說謊,鼓動學生們去地獄一樣的前線

▲在領到軍服當上兵之后,學生們都感到無比興奮,他們對德皇陛下的軍服感到十分滿意

一旦到了前線之后,士兵們作為「人」的屬性便立刻大大降低,一切的享受和個性全部被抹去,剩下的價值,就僅僅是高級長官眼中的數字和「消耗品」而已。

2022年版的《西線無戰線》和它的前代版本一樣,延續了真實壓抑的戰場刻畫風格,搭配類似油畫一樣厚重的質感,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塹壕生活的苦悶、壓抑與血腥。

▲在進入戰場的第一天,新兵們就和干凈舒適的軍服說再見了

和協約國打來的「炮彈雨」相比,塹壕區簡陋的生活條件和骯臟的衛生環境,對于片中年輕的德軍士兵來說還算是「友好的」,畢竟前者立刻就能殺人,而后者只能慢慢地折磨人。

電影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表現工業化時代武器的威力,士兵們在前線的野戰隱蔽所,一旦被大口徑炮彈砸中,就很容易化為整班、乃至于整排人的集體墳墓。

▲士兵們一鍬一鎬忙活了很久的工事,一場炮擊就歸零了

而且和一般讓主角們跑進掩體就能躲避敵人炮擊的電影不同,2022版的《西線無戰事》在表現被炮擊一方的慘狀時,還特意表現了一個對于前線士兵很殘酷的兩難環境,即:當炮擊方的火力密度足夠大的時候,即使是躲在掩體里也是不安全的。出去大機率會被炸死,而在掩體里茍著也有可能被活埋!凡是炮彈能夠覆蓋得到的地方,對于血肉之軀的人來說,就沒有安全地帶這個概念。

▲在進入戰場之后,很多情況下,對于士兵來說就沒有活的可能,怎麼選都是個死

對于機槍、坦克、噴火器、毒氣等當時最新式武器的殺傷威力,電影也給予了比較震撼和真實的還原。電影中的主角團們曾被上級派遣了一個尋找「動員兵」的任務,一隊剛剛被補充到前線的動員兵在抵達前線車站之后不久,就全員失去了蹤跡,等主角團們發現他們的時候,這群剛剛被動員上前線的年輕士兵已經因為對毒氣武器的不熟悉而全員死于「過早地摘下防毒面具」了。

▲整群的士兵因為缺乏經驗,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電影中描述的這個場面和一戰中的戰地記錄特別吻合,1915年4月德國在伊普爾(Ypres)地區向協約國軍隊陣地發動了一次毒氣襲擊,首次大規模被毒氣襲擊的法軍陣地上的表現是這樣的:

(法國軍人)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完全沒有準備,(法軍)各師們盯著他們看到的奇怪現象慢慢地向他們涌來,著迷了一會。顏色濃稠的蒸汽(實際上是毒氣)像液體一樣,不停地涌入戰壕,填滿它們,然后繼續前進。幾秒鐘內什麼也沒發生;

香噴噴的東西只會讓他們(法軍)的鼻孔發癢;他們沒有意識到危險。然后,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毒氣起作用了,盲目的恐慌蔓延開來。數百人在一場可怕的與空氣的搏斗之后失去了知覺,死在了原地——死于可怕的折磨,泡沫在他們的喉嚨里咕嚕作響,惡臭的液體涌入他們的肺部。他們一個個地被淹死了,伴隨著變黑的臉和扭曲的四肢——淹死他們的東西并非來自外部,而是來自他們體內。——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網站收錄的戰地記錄

▲一戰中因毒氣攻擊而失去視力的士兵

即使沒有死于毒氣和大炮的攻擊,平日里士兵們的生活也非常的不好過,因為食物極其單調,所以去附近的農戶家里「偷雞摸狗」來增加食物,就成為了兩軍士兵們日常改善伙食的唯一選擇,電影里主角團中的一名士兵,最終也死于去農戶家里偷食物的行動。

▲影片中的第一次偷家禽行動,成功改善了伙食

電影里這段為了改善伙食,不惜冒著被別人拿槍打死的風險也要去偷的劇情,也是對一戰戰場的寫實還原。

在一戰開戰之后,因為參戰的各國都對戰爭的時間長度缺乏準確的預期,從而使得自己的物資儲備很快就出現了嚴重不足的情況。作為在戰爭當中沒有制海權,海外貿易被協約國遏制住的一方,德國士兵的伙食情況比英法兩國差出一截。

▲在自己的陣地里被飲食折磨慘了的德軍士兵,沖進法軍陣地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吃喝一頓

在一戰中的德軍前線,兩道「名菜」成為了士兵們餐桌上的常客,第一道菜叫「彈片湯」(Schrapnellsuppe),因為制造這些湯的原料豌豆,硬的和彈片一樣。第二道名菜則為「鋸末面包」,顧名思義,這種面包的里面,被人為摻入了很多木屑(這樣可以省點面粉,把面包做多一點)。這樣的東西吃多了,人的胃里自然是極度的難受。

▲當然,吃喝的水準和掌握權力的大小成正比,只要職位高到一定程度,不但不會挨餓,山珍海味也不會少

在被這種生活折磨了一段時間之后,士兵們初上戰場時的一切豪言壯語都消失了,他們期待的只有一件事情——停戰。哪怕這種停戰,是以投降為代價的,基層士兵也非常地樂于接受。畢竟,耳朵旁響徹千萬遍的豪言壯語,也終究是不如肚子咕咕叫的聲音具有說服力。

當士兵們認清現實之后,他們卻再一次被高級軍官逼著去沖鋒。盡管這名軍官的煽動話術和電影開頭鼓動學生上陣的宣傳人員沒什麼不同,但是卻再難以鼓動起士兵的熱情了。這不是德國官僚的宣傳功夫退化了,而是被宣傳的人見識過真的戰爭什麼樣了。

▲勝利什麼樣,士兵們不知道,但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勝利的犧牲品

▲這樣孤注一擲的徒勞沖鋒,除了增加傷亡以外,自然是不會有任何效果

當戰爭形態出現瓶頸的時候,普通士兵的絕大部分犧牲都是無意義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化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總體戰」,誕生了許多至今為止還沒有什麼本質變化的作戰樣式。一戰中出現的坦克和飛機,至今仍然是雙方組織戰爭時的關鍵性武器,只不過,昔日的雙翼螺旋槳飛機變成了今天的噴氣式戰斗機和各種各樣的無人機、直升機,「圣沙蒙」和「大游民」坦克變成了現在的第三代主戰坦克。

▲電影中出現的法國「圣沙蒙」坦克

作為一個全程緊密關注了俄烏戰場局勢的觀察者,我在觀看《西線無戰事》2022版的時候,就有這麼一種感覺,雖然戰場上的人,裝備早已換裝了不知道多少代,但是很多時候,人類的血肉之軀在戰場上面對的情況都是相似的。

工業革命催生出的機槍和鐵絲網,讓各大國的傳統戰法在一戰爆發之后都失靈了,雙方的軍事決策機構都沒有什麼有效的手段應對這種自己之前沒有見過的新式戰爭。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取得一點點戰線的進展,為了找出敵人的戰線薄弱處,雙方的軍官們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最簡單的辦法——大量驅趕士兵按老戰法沖向敵人的陣地,一次又一次的「試錯」。一批死完了,那就再動員新的上來重復之前的過程……

▲在工業化時代,正面硬沖敵軍陣地的行為,注定伴隨著極大的傷亡

在距離一戰結束后一百多年的現在,俄烏戰場某種程度上也重現了這樣的困局,在戰爭雙方都擁有大量的各型無人機進行戰場偵察和充足的炮彈及反坦克飛彈的情況下,雙方發動的很多傳統的機械化部隊沖擊,都變成了徒勞的「試探」。

在烏軍正面進攻俄軍陣地時,經常出現被打爆一串裝甲車輛,死掉一地士兵的情況。而反過來,俄軍機械化部隊在突擊烏軍陣地的時候,也有很多被打爆整隊裝甲車輛,士兵死傷狼藉的情況……

▲烏軍進攻被俄軍無人機發現,然后被俄軍引導炮擊擊敗

▲俄軍進攻被烏軍無人機發現,然后被烏軍引導火力擊敗

俄烏兩國在戰場上遭遇的實際困境,和電影中一戰西線戰場上雙方士兵們的處境實在是極度相似,電影中的士兵們要忍受泥濘陰冷的戰壕,而今日俄烏兩軍的基層士兵在大部分情況下,也是在同樣條件艱苦的戰壕當中忍受惡劣戰場環境的折磨的。

▲由于大量攜帶炸彈的無人機的出現,士兵們蹲戰壕的危險系數比以前還大了

電影和現實兩個維度的互相交織,真是讓人不禁感慨,戰爭真是一種人類總是不斷重復經歷的悲劇。這種悲劇一旦開啟,就會把參與者卷進地獄里不死不休,直到什麼時候一方被流干了鮮血徹底打不動了,悲劇才能結束。

血的教訓是寶貴的,可人類總是忘記

作為一部反戰佳作,2022年版的《西線無戰事》仍然精準地揭示了那些戰爭前、及戰爭中的教訓:

1、每一代人類都覺得自己可以只享受戰爭帶來的好處,而忽視掉戰爭的風險,或者刻意不去注意戰爭的代價。

在電影當中,不斷驅使德國士兵們去戰場送死的高級將領,出生在一個標準的軍官貴族家庭,他的父親參加過德國前首相俾斯麥領導的三次戰爭,獲得了大量的榮譽,在這種家庭文化的熏陶之下,這名德國將領自幼年時期便幻想著和父親一樣,也為德意志祖國打一場風風光光的勝利。

▲軍官自述的家庭背景

對于這種家庭出身的軍官來說,他的眼中自然只有每次打贏之后,德意志軍隊的赫赫軍威以及德國皇帝對他們家族的封賞。

至于為了取得這種勝利,而死掉了多少老百姓家的孩子、燒掉了多少平民的財富,他們毫不在意。甚至可以說,他們就從來不會去留意那些為了勝利而付出的「代價」……

諷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讓德國人整整損失了一代青壯年,并且還誕生了《西線無戰事》這種經典的反戰文學作品,但就在一戰結束僅僅20年的時間之后,沒有經歷過戰火摧殘的新一代德國年輕人,又像他們的父輩一樣,聽信了統治集團的仇恨煽動,充當了德國侵略擴張的急先鋒和代價……

▲二戰爆發時,德國年輕人用山呼海嘯般的狂熱回答德國納粹宣傳部長的問題

2、發動戰爭只需要虛假的承諾和一道命令,結束戰爭卻需要流無數人的血……

戰爭很殘酷,但是戰爭勝利的收益卻總是在不斷地誘惑人們去發動它,近現代以來的無數戰爭過程都表明了一個永恒的客觀規律:發動戰爭極其容易,結束戰爭極其困難。無論是美軍在越南還是蘇軍在阿富汗,亦或是兩伊戰爭,都經歷了極其漫長且痛苦的過程……

▲雙方談判代表在商談時消耗的不是時間,而是士兵的生命

2022年版本的《西線無戰事》,在基層士兵的視角之外,就特意加入了一條德國代表向法國求和的支線故事。這條支線故事也十分值得一看。為了盡快達成和平,德國的求和代表們需要頂著多方面的壓力與法國人周旋,受盡羞辱也要委曲求全去謀得一個極為苛刻的,充滿隱患的停戰協議。

▲開戰時有多囂張,求和時就有多卑微,給戰爭「踩剎車」從來不容易

2022年距離《西線無戰事》最初版的小說問世,已經過去整整94年了,雖然時間相隔快一個世紀了,但是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放在今天,仍舊不會過時,仍然會帶給我們很多思考。

我們之所以強軍備戰,是為了防止有一天別人將戰爭強加給我們,是為了防止被迫被卷入進別人為我們設下的戰爭陷阱中去,而不是為了對別人主動施加戰爭。無論在任何時候,對戰爭持慎之又慎的態度,都是一個國家思維成熟的體現,在局勢紛繁復雜,各國矛盾沖突加劇時更是尤其如此。

2022年版的《西線無戰事》,這部由經典反戰巨作翻拍的電影,值得一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