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走進學霸家庭我發現了一個秘密:孩子的書桌擺在哪兒,真的太重要了

居住環境對孩子的性格、習慣影響很大, 把家里做一些簡單的空間規劃, 就能激發孩子潛能, 改善親子關系。

前幾天, 一位朋友來找我吐槽。

她女兒去年升初一, 全家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騰出了家里空間最大、采光最好的臥室, 給孩子打造了一間書房。

女兒一回家, 家里人連話都不敢大聲說, 生怕打擾了孩子。

她想著, 孩子在這樣窗明幾凈、獨立安靜的環境里學習, 能夠更加專心、自覺。

可事實卻「【啪☆啪】」打臉。

女兒寫作業越來越拖拉, 每次都能磨蹭到半夜。

有一次, 朋友偷偷推開門縫想要一探究竟, 卻發現孩子壓根沒在看書。

一會摸摸這, 一會摳摳那, 后來索性躺到床上玩手機去了......

「我當時就火了, 給她一頓臭罵, 真是要被氣死了!」

她說自己小時候, 在農村都是搬個凳子寫作業, 搬哪是哪, 從來也沒讓大人操心過。

而現在的孩子, 都有自己專屬的書桌書房,

為什麼反而這麼不自覺呢?

書桌擺在哪兒影響著孩子的自律

這讓我想起了, 日本慶應大學研究員四十萬靖的經歷。

他家老大, 從小就不愛在書房寫作業, 反而特別喜歡在客廳的餐桌上寫作業。

弟弟妹妹在客廳里追逐嬉鬧, 大人總擔心太吵會影響老大學習,

可孩子說什麼也不肯回自己房間。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 他發現, 孩子喜歡的其實不是客廳, 而是那種呆在家人身邊的感覺。

后來, 他花了6年時間, 走訪了200個學霸家庭, 結果同樣印證了這一點:

那些自律專注、成績突出的孩子, 大都不喜歡單獨在自己的房間學習, 而是更愿意在家里的公共區域學習。

比如學霸A, 家里放了一張大桌子在客廳, 可以當乒乓球臺, 孩子回來可以和爸媽一起打幾下球, 一起說話聊天。

這里也是一家人的主要活動區域, 孩子學習, 爸爸看報, 媽媽在旁邊不遠處做家務。

相比自己房間里的書桌, A更愿意在這里看書。

A說, 跟父母呆在一起, 自己會更安心, 學習也會更加認真。

多數父母都以為, 一個獨立安靜、功能齊全的書房, 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空間。

可恰恰相反, 自己一個人單獨學習寫作業的孩子, 反而更容易分心、走神。

電視劇《小舍得》里, 歡歡總是被父母要求一個人在書房里寫作業。

偶爾弟弟過來了, 爸媽便會如臨大敵般將弟弟抱走,

生怕打擾了歡歡學習。

可是, 歡歡寫作業的時候特別愛開小差, 爸爸不進來盯著, 她就偷偷看漫畫。

遇到題目做不出來, 她就開始摳橡皮, 心情也越來越郁悶。

腦科學家認為, 人的大腦在工作時, 不是靜止的、孤立的, 而是不斷變化的。

孩子身體和情緒上的感受, 也會刺激大腦。

倘若把孩子放到沒有任何人氣和雜音、甚至是緊閉房門的空間里,他一個人孤獨地坐在寫字臺前,要與睡魔作斗爭,要拒絕手機和游戲的誘惑,還要面對很多大人都束手無策的難題.....

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有種強烈的被「孤立」感,大腦自然很難集中精力思考。

當學習變成了孤軍奮戰,孩子很快就會失去主動的欲望。

孩子的書桌擺在哪兒,會影響他學習的心情和效率。

家人的互動里藏著孩子自覺主動的秘密

四十萬靖還提到了一個學霸D。

他的房間朝南,采光也好,可他卻從來不在自己的書桌上學習,而是拿著一張可折疊的小矮桌,跟在媽媽身后。

媽媽在沙發上休息,他就把小矮桌搬到客廳;

媽媽在院子里晾衣服,他就把小矮桌搬到樹蔭下.....

媽媽干活的同時,能看到孩子的學習情況,這種松散的督促狀態,不會給孩子造成壓力。

D遇到難題時,可以及時向媽媽求助;媽媽看到D認真學習的樣子,也會及時給予夸贊,幫孩子樹立信心。

這時,書桌就成了孩子與父母情感聯結的「工具」。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李鈞雷教授曾說過,我們和孩子之間,最缺的是人與人的互動。

他還強調,和大人的眼神互動、整體觀感全方位的接觸,會激發孩子的發展欲望,這是任何高科技都沒辦法取代的。

要想讓孩子愛上學習、自主自覺,家人的陪伴、溫暖的氛圍、快樂的溝通....這些真實的感受,比什麼都重要。

還記得那個在案板下學習的小女孩恩雅嗎?

父母用紙箱和木板,在狹小的空間里,搭起了一個簡易的小書桌。父母在案板上賣鹵菜,孩子在案板下聚精會神地上網課。

周邊人來人往、環境嘈雜,可是小女孩卻依然十分專注和投入,臉上也沒有絲毫不悅和煩躁。

當有人問她:「這個小書房你覺得怎麼樣?」

恩雅說,自己喜歡在案板下學習,因為這樣可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她能看到爸媽忙碌的身影,想說話的時候也不會孤身一人。當她有不會的題目時,也能馬上得到父母的關注和回應。

正如教育專家孫云曉所說,有了好的關系,才有好的教育。

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多好的房子,多貴的書桌,而是能和父母待在一起。

只有孩子跟父母、家人同處在一個大環境中,一起聊天、交流、學習,孩子才能在這種正向互動中感受到溫暖和樂趣,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動力。

孩子內驅力的背后,離不開良好的親子互動,還有父母的用心與陪伴。

好的家庭布局,養出學霸孩子

家里的學習環境怎麼布置,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培養出一個自律自覺的孩子呢?

客廳里放一個開放式書架,電視機可有可無。

客廳是現代家庭的活動中心,倘若最顯眼的位置放的是電視,那孩子放學回來自然無心學習。

很多父母下班回家,習慣了往沙發上一躺,打開電視一看就是幾個小時,也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湖南有位爸爸,為了讓兒子愛上讀書,在家里建了個「圖書館」。

兒子2歲的時候,藏書已經達到了2萬冊。如今,十年過去了,兒子早就喜歡上了閱讀。

買張大桌子,創造一個全家人的共享空間。

繪本《幸福的大桌子》里,兔奶奶一家八口所有的幸福時光,都離不開這張大桌子。

它們在這里吃飯、喝茶、聊天、休息,兔奶奶年輕時候,還會在桌子上燙衣服、做蛋糕、剝豆子、補襯衫。

而孩子們,就在桌子上讀書、寫作業、畫畫、下棋。有時候學累了,還會躲在桌子底下玩捉迷藏,過家家。

在餐廳或者客廳擺上一張大桌子,能夠讓家人之間感受到彼此的存在,父母與孩子的心理距離也會更近。

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全家人都能夠自由加入交談的共享空間里,學習氛圍更好,孩子的主動性也會提高。

打造「游擊式」閱讀角。

我家在裝修的時候,除了客廳放棄了傳統「沙發-茶幾-電視」布局,用書柜取而代之。

在其他各個角落里,還布置了各種小的「閱讀角」,保證孩子隨手就能拿到可以看的書。

比如餐桌的邊柜上,放了一些孩子愛看的繪本;

陽臺采光比較好,放了一個小的積木桌兼學習桌,旁邊有個小型書架,放著識字卡、練字本、繪畫工具等;

兒童房的床頭,放有一些晚安故事,睡前我或者爸爸會陪孩子一起讀.....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書本的種類也可以隨之變化。

這一點點的小心思,就能讓閱讀和學習完全融入了孩子的生活。

偶爾變換家庭布局,制造新鮮感。

在四十萬走訪的那些學霸家庭里,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很多學霸喜歡變換學習地點,因為新的環境,會給孩子的大腦帶來新的刺激,有助于孩子更高效自主地進行學習。

所以沒必要非要求孩子每天固定在一個地方學習。

最好的辦法,是讓家里任何一個空間都可以變成孩子學習的場所,比如給孩子準備一個可以移動的小書桌。

每隔一段時間,還可以調整客餐廳、兒童房的裝飾和布局,給孩子制造新鮮感。

對于孩子來說,在哪里學習并不重要。和誰在一起學習,才是問題的核心。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道:

「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

孩子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與其費盡精力幫孩子打造一個看似完美的書房,不如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有回應的、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

這樣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也一定不會差。

也會刺激大腦。

倘若把孩子放到沒有任何人氣和雜音、甚至是緊閉房門的空間里,他一個人孤獨地坐在寫字臺前,要與睡魔作斗爭,要拒絕手機和游戲的誘惑,還要面對很多大人都束手無策的難題.....

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有種強烈的被「孤立」感,大腦自然很難集中精力思考。

當學習變成了孤軍奮戰,孩子很快就會失去主動的欲望。

孩子的書桌擺在哪兒,會影響他學習的心情和效率。

家人的互動里藏著孩子自覺主動的秘密

四十萬靖還提到了一個學霸D。

他的房間朝南,采光也好,可他卻從來不在自己的書桌上學習,而是拿著一張可折疊的小矮桌,跟在媽媽身后。

媽媽在沙發上休息,他就把小矮桌搬到客廳;

媽媽在院子里晾衣服,他就把小矮桌搬到樹蔭下.....

媽媽干活的同時,能看到孩子的學習情況,這種松散的督促狀態,不會給孩子造成壓力。

D遇到難題時,可以及時向媽媽求助;媽媽看到D認真學習的樣子,也會及時給予夸贊,幫孩子樹立信心。

這時,書桌就成了孩子與父母情感聯結的「工具」。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李鈞雷教授曾說過,我們和孩子之間,最缺的是人與人的互動。

他還強調,和大人的眼神互動、整體觀感全方位的接觸,會激發孩子的發展欲望,這是任何高科技都沒辦法取代的。

要想讓孩子愛上學習、自主自覺,家人的陪伴、溫暖的氛圍、快樂的溝通....這些真實的感受,比什麼都重要。

還記得那個在案板下學習的小女孩恩雅嗎?

父母用紙箱和木板,在狹小的空間里,搭起了一個簡易的小書桌。父母在案板上賣鹵菜,孩子在案板下聚精會神地上網課。

周邊人來人往、環境嘈雜,可是小女孩卻依然十分專注和投入,臉上也沒有絲毫不悅和煩躁。

當有人問她:「這個小書房你覺得怎麼樣?」

恩雅說,自己喜歡在案板下學習,因為這樣可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她能看到爸媽忙碌的身影,想說話的時候也不會孤身一人。當她有不會的題目時,也能馬上得到父母的關注和回應。

正如教育專家孫云曉所說,有了好的關系,才有好的教育。

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多好的房子,多貴的書桌,而是能和父母待在一起。

只有孩子跟父母、家人同處在一個大環境中,一起聊天、交流、學習,孩子才能在這種正向互動中感受到溫暖和樂趣,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動力。

孩子內驅力的背后,離不開良好的親子互動,還有父母的用心與陪伴。

好的家庭布局,養出學霸孩子

家里的學習環境怎麼布置,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培養出一個自律自覺的孩子呢?

客廳里放一個開放式書架,電視機可有可無。

客廳是現代家庭的活動中心,倘若最顯眼的位置放的是電視,那孩子放學回來自然無心學習。

很多父母下班回家,習慣了往沙發上一躺,打開電視一看就是幾個小時,也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湖南有位爸爸,為了讓兒子愛上讀書,在家里建了個「圖書館」。

兒子2歲的時候,藏書已經達到了2萬冊。如今,十年過去了,兒子早就喜歡上了閱讀。

買張大桌子,創造一個全家人的共享空間。

繪本《幸福的大桌子》里,兔奶奶一家八口所有的幸福時光,都離不開這張大桌子。

它們在這里吃飯、喝茶、聊天、休息,兔奶奶年輕時候,還會在桌子上燙衣服、做蛋糕、剝豆子、補襯衫。

而孩子們,就在桌子上讀書、寫作業、畫畫、下棋。有時候學累了,還會躲在桌子底下玩捉迷藏,過家家。

在餐廳或者客廳擺上一張大桌子,能夠讓家人之間感受到彼此的存在,父母與孩子的心理距離也會更近。

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全家人都能夠自由加入交談的共享空間里,學習氛圍更好,孩子的主動性也會提高。

打造「游擊式」閱讀角。

我家在裝修的時候,除了客廳放棄了傳統「沙發-茶幾-電視」布局,用書柜取而代之。

在其他各個角落里,還布置了各種小的「閱讀角」,保證孩子隨手就能拿到可以看的書。

比如餐桌的邊柜上,放了一些孩子愛看的繪本;

陽臺采光比較好,放了一個小的積木桌兼學習桌,旁邊有個小型書架,放著識字卡、練字本、繪畫工具等;

兒童房的床頭,放有一些晚安故事,睡前我或者爸爸會陪孩子一起讀.....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書本的種類也可以隨之變化。

這一點點的小心思,就能讓閱讀和學習完全融入了孩子的生活。

偶爾變換家庭布局,制造新鮮感。

在四十萬走訪的那些學霸家庭里,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很多學霸喜歡變換學習地點,因為新的環境,會給孩子的大腦帶來新的刺激,有助于孩子更高效自主地進行學習。

所以沒必要非要求孩子每天固定在一個地方學習。

最好的辦法,是讓家里任何一個空間都可以變成孩子學習的場所,比如給孩子準備一個可以移動的小書桌。

每隔一段時間,還可以調整客餐廳、兒童房的裝飾和布局,給孩子制造新鮮感。

對于孩子來說,在哪里學習并不重要。和誰在一起學習,才是問題的核心。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道:

「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

孩子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與其費盡精力幫孩子打造一個看似完美的書房,不如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有回應的、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

這樣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也一定不會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