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我拼盡一切,把女兒養成了985名校碩士,她卻辭職在家……」

最近, 在網上看到一則讓人很不是滋味的故事。

一位名校畢業的媽媽, 為了女兒辭去工作, 全身心陪讀, 培養出了一位學霸女兒。

結果女兒碩士畢業后, 又成了一名全職媽媽。

背后令人深思的, 是母女兩人共同面對的「犧牲一個, 成就一個」的育兒困局。

這位名校畢業的媽媽, 不僅學生階段成績優異, 還考上了國內非常知名的大學。

畢業后, 因為工作原因, 她將女兒放在老人身邊, 雖然衣食住行有老人操心, 但女兒的學習成績卻十分不理想。

到了小升初的沖刺階段, 女兒的成績竟然出現了斷崖式下滑。

這位媽媽急壞了, 為了女兒的未來, 她當機立斷決定放棄工作, 把孩子接到身邊, 全身心培養。

從職場回歸家庭, 這一轉變就是15年。

在媽媽的「全力雞娃」下, 女兒不僅考上了重點高中、985名校, 而且順利保研, 研究生畢業后又進入了一家知名國企工作。

看到女兒取得這樣的成績, 媽媽滿心歡喜, 覺得自己十幾年全身心投入是值得的。

可是, 事情的發展卻和她預料的完全不一樣。

女兒畢業后很快順利結婚生子, 生娃之后, 又辭掉了人人都羨慕的工作, 全職在家帶娃。

來源:網絡

這位媽媽聞訊, 哭著說:

「早知這樣, 我為什麼要放棄自己的事業, 去陪著她?

「她考不上高中, 不是能更早結婚, 更早回家帶孩子嗎?

「還考什麼大學, 讀什麼研究生, 找什麼工作?」

當一個母親放棄事業、丟掉自我, 去成全、托舉女兒時, 她期盼的一定是女兒可以飛向更廣闊的天空, 去擁抱星辰大海。

卻不想, 女兒成了自己的「復印件」, 重走媽媽的「老路」。

看完這個故事, 我的心里五味雜陳。

碩士畢業當全職媽媽, 有錯嗎?

《勞動報》做過的一期關于「高學歷女性做全職媽媽」的街頭采訪。

一位受訪的爺爺說:

「高學歷女性做全職太太不浪費, 孩子的教育70%取決于家庭, 家庭的教育70%取決于媽媽, 媽媽不提升就沒有好的家庭教育。

「社會應該寬容, 允許女性在孩子讀中學后再就業。 」

而另一位阿姨則表示反對,

認為高學歷做全職太太是一種浪費:

「大部分選擇做全職太太, 是因為出去工作了孩子沒有人帶, 做得久了沒有幸福感, 自己沒有收入來源, 伸手要錢的生活是很難的。 」

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社會閱歷, 讓每個人對此都有自己的看法。

但有一點不可否認:

當一個高學歷媽媽回歸家庭, 她所認知的科學育兒觀念、方法, 可以被運用到家庭教育中。

而這一點, 對孩子的成長有不可忽視的正面意義。

上面名校媽媽全職帶女兒逆襲的故事, 就剛好印證了這一點。

知名母嬰平臺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顯示:

中國年輕父母全職在家的比例逐漸上升,占比58.6%,其中「95后」的全職媽媽占比,已達到82%,并且不乏高學歷女性。

作為與互聯網共生的一代,這一代年輕女性可以更便捷、更全面地接觸到科學的育兒知識。

相較于父母一輩的傳統育兒方式,「95后」寶媽們的科學育兒觀念往往更強。

媽媽們很輕松就能從各大平臺里搜集到育兒中需要注意細節,快速從「門外漢」變為「半個專家」。

而且,0至3歲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這個時期,母親與孩子之間「依戀關系」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對孩子的人生至關重要。

所以說,母親的教育,是孩子前行路上的指明燈,尤其在孩子性格習慣形成的最關鍵的前3年。

為孩子的人生打地基,是大部分高學歷媽媽的共識。

很多情況下,高學歷女性選擇做全職媽媽,不是被動妥協的結果,而是主動為之的產物。

不管是職業女性還是全職媽媽,都只是人生的一次選擇、一個階段。

來源:網絡

全職媽媽,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網上看到一位寶媽十三月的分享,印象很深。

她當了10年全職媽媽,家有萌寶4個,而且她還是一名985名校的碩士。

10年來,十三月遭受過很多人的質疑和嘲笑:

「這麼多年的書白讀了,不僅淪為生育機器,還沒給社會貢獻一點價值。」

「只會伸手要錢,整天待在家里,虛度光陰。」

周圍人的不理解和指責,讓她一開始也很懷疑自己的選擇。

后來,經過認真思考,她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她說人要向內觀,而不是往外尋。

她也漸漸發現,全職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是一份工作。

4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她幾乎都親力親為。

盡管十分辛苦,但回顧這10年,她仍覺得收獲滿滿:

和孩子亦師亦友的親密關系,使得家庭生活豐富而充滿樂趣。10年里,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帶給自己的感動、欣慰、成長,都是人生最難忘的經歷。

有句話說,人不是活一輩子,而是活幾個瞬間。

來源:網絡

那些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的女性,無論選擇了哪條道路,都能一路繁花似錦。

其實,像十三月這樣選擇回歸家庭的高知女性,還有很多。

我的閨密小林,就是一位全職媽媽。

小林畢業于一所雙一流大學,研究生剛畢業,她就遇到了合適的人,很快結婚生子,婚后,小林選擇了回歸家庭。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她自學了很多專業知識,也在網上整理了自己的育兒經驗,因為足夠用心和專業,如今她已經成了擁有不少粉絲的自媒體人。

職業生涯就這樣順利和孩子上小學銜接了起來,當初很多對她選擇做全職媽媽嗤之以鼻的人,如今都羨慕不已。

不管是十三月,還是小林,她們都清醒地知道,于己而言,當下什麼更重要。

很贊同一句話:

「人生的快樂在于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快樂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愿意,你可以隨時調換手中的遙控器,將心靈的視窗調整到快樂頻道。」

沒有誰能決定我們過怎樣的生活,但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卻可以左右我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

既然選擇了一種生活,就投入一種生活,并全身心熱愛。

全職媽媽也是如此,它是一份可以獲得價值感的事業。

做得好與不好,答案皆在媽媽自身。

來源:網絡

不需要做完美的「全職媽媽」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做一個「60分媽媽」就好。

所謂「60分媽媽」,指的是在孩子需要時及時出現,同時又放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擁有掌控權,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母嬰間隙」。

說的就是在嬰兒跟母親和整個家庭之間、長大后的個體和社會之間,都應該有一個單獨的空隙。

而這個單獨的空隙,正是留給媽媽的。

網上有個博主在談及「全職媽媽」時,強調了一個觀點:做媽媽,而不是「全職」媽媽。

這句話真的讓很多媽媽豁然開朗。

作為一個媽媽,我們一定要先做自己。

確保自己的友情、愛情、親情、事業、愛好,是被充分滿足的,在這個情況下,去「兼職」做一個媽媽。

當一個女性的自我價值、自我實現的需求,都放在「全職媽媽」這個唯一角色中時,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價值感、所有的壓力都會通過這個角色轉嫁給自己的孩子。

這也是很多全職媽媽壓抑、苦悶、焦慮的根源。

全職媽媽,從不意味著要全部拋棄自己的其他身份,更不意味著要全攬家務,甚至承擔爸爸的角色。

來源:網絡

所以,在孩子的養育上,即便我們是全職媽媽,也一定要主動向爸爸提需求,主動讓爸爸去支持自己,共同參與孩子教育和家庭經營。

最后再給媽媽們一些具體的建議:

盡量每周給自己留一段單獨的時間,放下手機,約朋友一起出門放松,去吃一次沒有孩子羈絆的美食,去做任何能讓自己身心愉快的事情;

關注自己的心情和情緒,可以每天記錄一下自己的心情狀態,定期總結,深入了解自己。

發展自己的愛好,或者學一項技能,別放棄對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全職媽媽是一份充滿挑戰的事業,我們要平衡自我需求的滿足和家庭、育兒的工作。

很多回歸職場的媽媽都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

做好一個全職媽媽,比做一個優秀的職場人難多了!

所以,媽媽們,別焦慮內耗,別放棄人生的追求,媽媽只是一個身份,全職也只是另一種方式的自我實現。

共勉。

中國年輕父母全職在家的比例逐漸上升,占比58.6%,其中「95后」的全職媽媽占比,已達到82%,并且不乏高學歷女性。

作為與互聯網共生的一代,這一代年輕女性可以更便捷、更全面地接觸到科學的育兒知識。

相較于父母一輩的傳統育兒方式,「95后」寶媽們的科學育兒觀念往往更強。

媽媽們很輕松就能從各大平臺里搜集到育兒中需要注意細節,快速從「門外漢」變為「半個專家」。

而且,0至3歲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這個時期,母親與孩子之間「依戀關系」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對孩子的人生至關重要。

所以說,母親的教育,是孩子前行路上的指明燈,尤其在孩子性格習慣形成的最關鍵的前3年。

為孩子的人生打地基,是大部分高學歷媽媽的共識。

很多情況下,高學歷女性選擇做全職媽媽,不是被動妥協的結果,而是主動為之的產物。

不管是職業女性還是全職媽媽,都只是人生的一次選擇、一個階段。

來源:網絡

全職媽媽,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網上看到一位寶媽十三月的分享,印象很深。

她當了10年全職媽媽,家有萌寶4個,而且她還是一名985名校的碩士。

10年來,十三月遭受過很多人的質疑和嘲笑:

「這麼多年的書白讀了,不僅淪為生育機器,還沒給社會貢獻一點價值。」

「只會伸手要錢,整天待在家里,虛度光陰。」

周圍人的不理解和指責,讓她一開始也很懷疑自己的選擇。

后來,經過認真思考,她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她說人要向內觀,而不是往外尋。

她也漸漸發現,全職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是一份工作。

4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她幾乎都親力親為。

盡管十分辛苦,但回顧這10年,她仍覺得收獲滿滿:

和孩子亦師亦友的親密關系,使得家庭生活豐富而充滿樂趣。10年里,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帶給自己的感動、欣慰、成長,都是人生最難忘的經歷。

有句話說,人不是活一輩子,而是活幾個瞬間。

來源:網絡

那些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的女性,無論選擇了哪條道路,都能一路繁花似錦。

其實,像十三月這樣選擇回歸家庭的高知女性,還有很多。

我的閨密小林,就是一位全職媽媽。

小林畢業于一所雙一流大學,研究生剛畢業,她就遇到了合適的人,很快結婚生子,婚后,小林選擇了回歸家庭。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她自學了很多專業知識,也在網上整理了自己的育兒經驗,因為足夠用心和專業,如今她已經成了擁有不少粉絲的自媒體人。

職業生涯就這樣順利和孩子上小學銜接了起來,當初很多對她選擇做全職媽媽嗤之以鼻的人,如今都羨慕不已。

不管是十三月,還是小林,她們都清醒地知道,于己而言,當下什麼更重要。

很贊同一句話:

「人生的快樂在于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快樂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愿意,你可以隨時調換手中的遙控器,將心靈的視窗調整到快樂頻道。」

沒有誰能決定我們過怎樣的生活,但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卻可以左右我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

既然選擇了一種生活,就投入一種生活,并全身心熱愛。

全職媽媽也是如此,它是一份可以獲得價值感的事業。

做得好與不好,答案皆在媽媽自身。

來源:網絡

不需要做完美的「全職媽媽」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做一個「60分媽媽」就好。

所謂「60分媽媽」,指的是在孩子需要時及時出現,同時又放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擁有掌控權,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母嬰間隙」。

說的就是在嬰兒跟母親和整個家庭之間、長大后的個體和社會之間,都應該有一個單獨的空隙。

而這個單獨的空隙,正是留給媽媽的。

網上有個博主在談及「全職媽媽」時,強調了一個觀點:做媽媽,而不是「全職」媽媽。

這句話真的讓很多媽媽豁然開朗。

作為一個媽媽,我們一定要先做自己。

確保自己的友情、愛情、親情、事業、愛好,是被充分滿足的,在這個情況下,去「兼職」做一個媽媽。

當一個女性的自我價值、自我實現的需求,都放在「全職媽媽」這個唯一角色中時,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價值感、所有的壓力都會通過這個角色轉嫁給自己的孩子。

這也是很多全職媽媽壓抑、苦悶、焦慮的根源。

全職媽媽,從不意味著要全部拋棄自己的其他身份,更不意味著要全攬家務,甚至承擔爸爸的角色。

來源:網絡

所以,在孩子的養育上,即便我們是全職媽媽,也一定要主動向爸爸提需求,主動讓爸爸去支持自己,共同參與孩子教育和家庭經營。

最后再給媽媽們一些具體的建議:

盡量每周給自己留一段單獨的時間,放下手機,約朋友一起出門放松,去吃一次沒有孩子羈絆的美食,去做任何能讓自己身心愉快的事情;

關注自己的心情和情緒,可以每天記錄一下自己的心情狀態,定期總結,深入了解自己。

發展自己的愛好,或者學一項技能,別放棄對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全職媽媽是一份充滿挑戰的事業,我們要平衡自我需求的滿足和家庭、育兒的工作。

很多回歸職場的媽媽都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

做好一個全職媽媽,比做一個優秀的職場人難多了!

所以,媽媽們,別焦慮內耗,別放棄人生的追求,媽媽只是一個身份,全職也只是另一種方式的自我實現。

共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