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二男生厭學、暴躁,休學半年!這不是叛逆,是孩子生病了

我發現大家經常談論抑郁癥, 而另一種心理疾病——雙相情感障礙, 卻很少為人所知。

「雙相」的病癥, 表現為躁狂和抑郁的交替。

當孩子身上出現這個癥狀時, 往往被認為是青春期叛逆。

今天這篇文章, 我們分享一對父母發現孩子雙相情感障礙并尋求治愈的過程。

還在上高二的兒子突然不想上學了。

百般催促下, 還是抗拒出門, 甚至連床都起不來, 李麗不能理解這種反常, 大聲嘮叨了幾聲。

沒想到, 這一嘮叨反倒成了刺激。 孩子瞬間起身把被子全都扔到了地上, 大喊:

「滾出去!否則我就從樓上跳下去!」

后來, 李麗才知道, 這不是青春期來臨時的叛逆和放縱, 而是孩子生病了。

她第一次從醫生口中聽說了這個病的名字:雙相情感障礙。

所謂雙相, 即為抑郁和躁狂交替或者混合發作。

雙相情感障礙有很多亞型, 個體間的差異很大, 患上這種病的人, 一會兒感到自己處于世界之巔,

精力過人, 身體就像開了掛, 幾乎不需要睡覺,

一會兒卻感到墜入黑暗深淵, 孤僻、抑郁并且想自盡。

躁狂和抑郁交替進行, 就像坐上永不停止的過山車。

而在病情沒有發作的時候, 又與常人無異。

最開始, 李麗以為兒子只是「青春期叛逆」。

自孩子五年級開始, 李麗和老公夫妻兩個開了一家小店, 平常兩人忙于工作, 看到孩子寫作業累了, 就直接塞一個電腦過去, 讓他消磨時間。

孩子一直處于內心很孤單的情況。

上了國中以后, 李麗開始重視兒子的學習, 學業難度的陡然增加, 再加上自己的嚴加看管, 兒子有了暴飲暴食的毛病。

一開始自己還不是很在意, 丈夫卻覺得孩子太胖了對身體不好, 吃飯的時候總是讓孩子稍微少吃點、督促他多運動。

越讓少吃飯, 孩子反而吃更多零食和外賣, 甚至深夜偷吃, 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狀態。

初三的時候, 兒子在學校變得異常敏感, 總是和同學發生沖突, 和老師的關系也一般, 三天兩頭地讓我請假, 甚至休學了3個月。

在李麗的人生經驗里, 那是兒子青春期來臨時的陣痛, 好好開導總會過去的。

好在, 孩子還是參加了中考, 考入了高中, 一切正如李麗規劃的:

兒子的成績穩定在中上的水平, 如果不出意外, 一份大學錄取通知書幾乎板上釘釘。

然而, 高一下學期, 令人不安的苗頭又出現了:

兒子頻繁失眠, 暴飲暴食, 甚至開始沉迷游戲, 能成宿成宿地打游戲, 不睡覺, 同時更加抗拒上學。

事后李麗回想, 兒子這些起伏的癥狀, 正符合醫生所說的:

躁狂發作時, 精力旺盛, 睡眠減少, 自我評價過高;

抑郁發作時, 則喪失興趣和愉悅感、精力不濟、偶有自傷和自盡傾向。

但當時一家人根本不懂。

病因

在孩子確診的最初, 李麗怎麼想都不明白, 從小到大乖巧的兒子, 怎麼突然就厭學生病了?

 在兒子國中第一次休學前, 一個懂心理學的朋友就說, 你兒子如果不調整好, 就算勉強去了學校拖到高中, 去了高中也會崩掉的。

就像充電一樣, 不要充一點點就拔線用。

兒子也跟李麗說, 他會鼓足了勁去學校, 但不敢保證自己會不會崩掉。

在媽心理交流群中,李麗發現像兒子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

家長們每天都在思考孩子變成這樣的原因,有的家長懷疑自己對孩子管得太多,賦予的期望太高,讓孩子在成長中受到的壓力無處排泄。

有的家長反思是自己和孩子的交流太少,忽視了孩子的負面情緒。

直到如今,醫學界也沒法給出雙相情感障礙發病的確切原因和機制,但認為它的出現可能和遺傳因素、大腦神經內分泌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等有關。

接納

李麗有時候覺得很悲哀,家長們通常要等到孩子的病已經到了影響學業的地步,才會意識到孩子不是青春期叛逆,而是生了病。

加入媽心理以后,李麗想通過自己的變化來感染孩子。

她在媽心理學到的第一課是:「接納」。

小時候忽視了孩子,長大后卻又過度關注,讓孩子在該獲得關注的時候沒獲得關注;該被放手的時候又被父母「拽得很牢」。

當孩子又開始發脾氣的時候,李麗開始學著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而不是之前一味地壓制。

還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對待兒子,不求不助,有求必助。

在媽心理首席心理咨詢師默薇老師的課上,她發現很多焦慮中的家長,在開始的時候總是邊說邊哭;

后期會主動在交流中中分享孩子發生了什麼,家長是如何處理。

只有在這個小小的社會支持系統中,家長在外面不敢提的關于孩子的狀況,才敢毫無顧忌的交流。

面對不同的家庭,默薇老師會給出不同的建議,但她一直堅持,家長要先做出改變,給自己賦能,「只有家長先改變,才能有余力幫孩子。」

李麗在交流群發現,在和其他家長交流時,很多時候就像是在照鏡子,從別人走過的彎路、犯過的錯中照見自己。

她想起孩子生病后,一次在情緒爆發時朝著自己喊,「你都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麼!」

驚愕的同時,她開始反思——

曾經的自己對于家庭的控制欲太強,對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很不信任,總想讓孩子按照她的規劃來學習,以達到自己期望的成績。

而這從來都不是孩子的想法。

李麗通過學習,不再用所謂的「經驗」去勸導情緒不穩定的兒子,而是去接納,學會陪伴孩子,并用穩定的情緒去感染孩子,

休學在家半年以后,李麗發現情緒狀態逐漸平穩的兒子開始重拾課本,并在微信上悄悄問同學學習的進度。

在得到兒子的同意后,李麗陪同孩子一起回到學校申請復學,恢復上學。

李麗說:「兒子改變了我,媽心理也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養育模式,我還是會繼續學習,做孩子情感的容器,支撐孩子繼續好好生活。」

(根據真實案例改編,文中李麗為化名)

在媽心理交流群中,李麗發現像兒子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

家長們每天都在思考孩子變成這樣的原因,有的家長懷疑自己對孩子管得太多,賦予的期望太高,讓孩子在成長中受到的壓力無處排泄。

有的家長反思是自己和孩子的交流太少,忽視了孩子的負面情緒。

直到如今,醫學界也沒法給出雙相情感障礙發病的確切原因和機制,但認為它的出現可能和遺傳因素、大腦神經內分泌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等有關。

接納

李麗有時候覺得很悲哀,家長們通常要等到孩子的病已經到了影響學業的地步,才會意識到孩子不是青春期叛逆,而是生了病。

加入媽心理以后,李麗想通過自己的變化來感染孩子。

她在媽心理學到的第一課是:「接納」。

小時候忽視了孩子,長大后卻又過度關注,讓孩子在該獲得關注的時候沒獲得關注;該被放手的時候又被父母「拽得很牢」。

當孩子又開始發脾氣的時候,李麗開始學著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而不是之前一味地壓制。

還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對待兒子,不求不助,有求必助。

在媽心理首席心理咨詢師默薇老師的課上,她發現很多焦慮中的家長,在開始的時候總是邊說邊哭;

后期會主動在交流中中分享孩子發生了什麼,家長是如何處理。

只有在這個小小的社會支持系統中,家長在外面不敢提的關于孩子的狀況,才敢毫無顧忌的交流。

面對不同的家庭,默薇老師會給出不同的建議,但她一直堅持,家長要先做出改變,給自己賦能,「只有家長先改變,才能有余力幫孩子。」

李麗在交流群發現,在和其他家長交流時,很多時候就像是在照鏡子,從別人走過的彎路、犯過的錯中照見自己。

她想起孩子生病后,一次在情緒爆發時朝著自己喊,「你都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麼!」

驚愕的同時,她開始反思——

曾經的自己對于家庭的控制欲太強,對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很不信任,總想讓孩子按照她的規劃來學習,以達到自己期望的成績。

而這從來都不是孩子的想法。

李麗通過學習,不再用所謂的「經驗」去勸導情緒不穩定的兒子,而是去接納,學會陪伴孩子,并用穩定的情緒去感染孩子,

休學在家半年以后,李麗發現情緒狀態逐漸平穩的兒子開始重拾課本,并在微信上悄悄問同學學習的進度。

在得到兒子的同意后,李麗陪同孩子一起回到學校申請復學,恢復上學。

李麗說:「兒子改變了我,媽心理也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養育模式,我還是會繼續學習,做孩子情感的容器,支撐孩子繼續好好生活。」

(根據真實案例改編,文中李麗為化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