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滅蜀后,鄧艾在劉禪宮里發現一件東西,才知諸葛亮為何救不了蜀國

從此走下長坂坡, 月光太溫柔, 曹操不啰嗦, 一心要拿荊州......十幾年前, 林俊杰的《曹操》又一次將東漢末年、三國分裂、爾虞我詐、梟雄粉墨登場的歷史, 拉回到了所有人的眼前。

由于三國演義的關系, 所有中國男人最心馳神往的年代, 變成了一千多年前的三國末年, 在那個時代里有最激烈的碰撞, 在那個風云的社會有一個個堪稱奇跡的傳奇。

東漢解體之后, 原先的各個諸侯各個軍閥打得不可開交, 催生了三國亂世, 但是無人可以想到, 在最后留在桌上的三個人, 竟然無一是最開始時候的那些諸侯。

三人之中, 又以劉備的存在顯得更加勵志與傳奇, 可惜的是他生了一個無用的兒子, 也就是劉禪。 只是,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真的一無是處嗎?

蜀漢末期, 鄧艾通過偷渡陰平打入了成都, 他在劉禪皇宮里發現一件東西, 才明白即使是諸葛亮也救不了蜀國,

也就代表著并非劉禪無能。 今天, 咱們就來聊一聊他的故事。

長坂坡救阿斗

長坂坡之戰發生在漢建安十三年, 曹操這一年親自率軍南下, 南方的荊州一下子變得十分危險,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當年的荊州牧劉表卻在八月去世。

首領去世, 荊州一夜之間群龍無首, 無奈之下新接手的荊州牧自知無力防守, 于是就率眾投降了曹操。 此時, 早已與曹操決裂的劉備見狀迅速逃亡。

在此之前, 諸葛亮曾經提出想要劉備趁此機會攻打荊州, 之后再依托荊州的險要, 再和曹操一較高下。 劉備自知自己實力尚且淺薄, 手下士卒此時與曹操對抗無異于以卵擊石, 于是他假借大義的名義, 放棄了這個計劃。

劉備雖然沒有進攻荊州, 但是荊州的投降, 使得城里的許多主戰派投降了劉備, 他見狀自然大喜。 不過, 另一個問題爆發出來, 劉備為了自己的名聲, 執意要帶百姓一起逃, 這就導致了行軍緩慢。

果然在不多久之后, 就被曹操的5000精銳騎兵追上, 這支騎兵是曹操的特種部隊虎豹騎,

部隊的戰斗力原本就不是尋常部隊可比的。 劉備一共十萬余人, 其中大部分是民眾, 若是直接遭遇, 頃刻之間一潰千里可想而知。

虎豹騎在長板追上劉備軍時, 后者的軍隊迅速被擊潰, 由于兵荒馬亂, 劉備的兩個夫人也被曹操的兵馬沖散, 其中還有幼子劉禪, 趙云此時是直奔曹操陣營而去。

由于獨木難支, 為了讓趙云順利逃離, 糜夫人最終選擇留下劉禪自己投井自盡。 趙云絲毫不懼怕虎豹騎, 返回途中擊殺了許多的曹軍將領, 盡管危機重重, 但是趙云依舊靠著自己的勇猛無敵沖出了重圍。

最終, 他成功將劉禪送回了劉備的身邊。 在三國演義中, 長坂坡前趙云七進七出單騎救阿斗, 這是劉禪第一次出場, 也是最值得吹噓的一件事情(我小時候單挑過曹操百萬大軍)。

看到了這里, 或許有很多人會想, 趙云為什麼要去救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呢?還不如讓他在此時死了一了百了, 那麼后來諸葛亮就不會累死。

可是, 歷史上的劉禪真的如此不堪嗎?或許并不是如此。 不是劉禪扶不起來, 而是他無法挽救蜀國,哪怕諸葛亮復活也不一定能做到,為何這麼說呢?就不得不提到鄧艾的發現。

鄧艾偷渡陰平,蜀漢滅亡

鄧艾的家族曾是南陽新野一帶的大族,可惜的是,鄧艾自幼喪父,再加上又生活在戰爭頻發的年代,所以他自小生活就非常的艱苦。值得一提的是,鄧艾的母親非常有眼界,即使生活再艱難也要讓兒子讀書。

這一個決定可以說是影響了鄧艾的一生!公元208年,曹操攻下荊州,雖然赤壁之戰最后失敗了,但他卻將荊州的大量人口北遷,這其中就包括鄧艾與其母親。

為了生活,鄧艾當過放牛娃,但卻志向遠大,多年后終于憑借自身的才干,成為了曹魏的典農都尉。當然,鄧艾最喜歡的還是軍事,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指點江山,心中構想一幅軍事地形圖。

皇天不負有心人,鄧艾在最佳的年紀遇到了司馬懿,這是他的貴人,也是人生的轉折點。靠著司馬懿的重視,鄧艾在曹魏的官場上一步步攀升,最后成了軍中的將領。

時間來到公元263年,鄧艾與魏國大將鐘會一起討伐蜀國,當時姜維想要憑借劍閣的地利堅守,以打退魏國的進攻。然而,鄧艾卻「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帶著一萬多人穿越七百里陰平。

他半路上,他擊敗了蜀國最后的守軍,大軍來到了成都城下。遠在劍閣的姜維根本就支援不及時,最終身處絕境的劉禪,選擇投降了鄧艾,而后被帶到了魏國,蜀漢滅亡。

蜀漢的滅亡讓許多人不甘心,劉備花費了畢生心血創下的基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守護的江山,最后居然在劉禪的手里丟了,「無能」的帽子就被扣在了他的頭上。

只是,蜀漢或許是亡在劉禪的手里,但亡國真正的原因,并不全是劉禪的因素,甚至于更進一步來說,劉禪不是主要因素,亡國另有緣由。

鄧艾發現的一樣東西

劉禪投降、鄧艾進入了成都劉禪的皇宮,在里面四處搜尋值錢的東西,然后搬回曹魏的京師。也就是在搜索的時候,鄧艾的手下發現了一本「戶籍冊」,并上交到了他的手里。

鄧艾翻看之后,上面清晰地記載著蜀漢的人口信息:「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蜀漢有25萬戶人家,94萬的人口,士兵10萬,官吏4萬人。

普通人看到這些數字或許沒有什麼感覺,但對于既有治軍能力,又有治國能力的鄧艾來說,他一眼就能夠看出其中的弊端,亦或者說蜀國的弊端。

蜀漢一共有94萬人,但卻有著10萬的士兵和4萬的官吏,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大致就是80萬人要白白養活14萬人,平均6個人就要供養一個官吏或者士兵。

對于我們現代來說,這個比例勉強可以,但古代的生活水平極其低下,從六個人的嘴里拿出一份口糧,分給另外一個人,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劉備沒有入蜀之前,蜀國的老百姓生活安定、經濟富足,可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和平幸福的生活早已殘破不堪。雖然稱不上怨聲載道,但民心卻是沒有了,這樣的蜀漢又怎麼可能得到天下呢?

鄧艾早期曾幫助過曹魏在東南修筑過民生水利,主要就是為了與東吳對峙,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防御力量才得到加強。曹魏與東吳一有戰事爆發,軍資、糧食便可直達戰場。

從這里來看,曹魏在與東吳的角逐中,一直保持實力最強的狀態,與鄧艾早期的「發展民生」有很大的作用。從這點來看,魏國最后能統一天下,靠的也并非謀臣的頭腦,而是將士的奮勇殺敵,更有龐大的地盤和經濟。

用現在的話來說,打仗拼的是綜合國力,而在古代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土地和人口。曹魏擁有當時全中國最大最肥沃的土地資源,以及全中國最多的人口,文臣武將也比吳蜀兩國多。

在這樣實力的碾壓下,任諸葛亮復生、擁有通天的本領,也無法抹平這些差距,無法救蜀國。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并非是「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他更大的目的或許是,想要通過戰爭減緩魏國的發展速度,以求延長蜀漢的國祚。基于這一點,并非劉禪無能,無法完成劉備的遺愿,而是雙方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有時候,不免讓人懷疑「樂不思蜀」的典故是不是被過度解讀了。故事中,劉禪被解讀得麻木無情、膽小軟弱,在很多人眼中是扶不起來的阿斗。

然而,我們再來看看同一時期,同為一方君王的孫亮(吳國的君王)下場,他在16歲就莫名死去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劉后主并非如傳說中那般無能愚笨,很多傳說一直在誤導我們。

或許,樂不思蜀是劉禪韜光養晦、大智若愚的體現,畢竟當時劉禪寄人籬下,除了那麼回答、主動示弱,還有什麼更好的做法嗎?難不成司馬昭還會真的放他回去?

若是劉禪表現得胸有大志、手段精明,估計會早早地被殺,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劉禪在最后被封為「安樂公」,舒舒服服地以人質的身份,幸福地渡過了自己的一生,以善終結局。

諸葛亮曾這樣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此時,不免讓人設想,若劉老爹能夠統三國,以劉禪之力治理天下應該不存問題,畢竟能夠在皇位上做41年的人,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反觀《三國志》,亦或者《三國演義》,渲染的差不多都是個人英雄主義,以及揚劉抑曹的思維。在這樣的手法下,通過貶低劉禪來提高諸葛亮的人設,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而是他無法挽救蜀國,哪怕諸葛亮復活也不一定能做到,為何這麼說呢?就不得不提到鄧艾的發現。

鄧艾偷渡陰平,蜀漢滅亡

鄧艾的家族曾是南陽新野一帶的大族,可惜的是,鄧艾自幼喪父,再加上又生活在戰爭頻發的年代,所以他自小生活就非常的艱苦。值得一提的是,鄧艾的母親非常有眼界,即使生活再艱難也要讓兒子讀書。

這一個決定可以說是影響了鄧艾的一生!公元208年,曹操攻下荊州,雖然赤壁之戰最后失敗了,但他卻將荊州的大量人口北遷,這其中就包括鄧艾與其母親。

為了生活,鄧艾當過放牛娃,但卻志向遠大,多年后終于憑借自身的才干,成為了曹魏的典農都尉。當然,鄧艾最喜歡的還是軍事,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指點江山,心中構想一幅軍事地形圖。

皇天不負有心人,鄧艾在最佳的年紀遇到了司馬懿,這是他的貴人,也是人生的轉折點。靠著司馬懿的重視,鄧艾在曹魏的官場上一步步攀升,最后成了軍中的將領。

時間來到公元263年,鄧艾與魏國大將鐘會一起討伐蜀國,當時姜維想要憑借劍閣的地利堅守,以打退魏國的進攻。然而,鄧艾卻「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帶著一萬多人穿越七百里陰平。

他半路上,他擊敗了蜀國最后的守軍,大軍來到了成都城下。遠在劍閣的姜維根本就支援不及時,最終身處絕境的劉禪,選擇投降了鄧艾,而后被帶到了魏國,蜀漢滅亡。

蜀漢的滅亡讓許多人不甘心,劉備花費了畢生心血創下的基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守護的江山,最后居然在劉禪的手里丟了,「無能」的帽子就被扣在了他的頭上。

只是,蜀漢或許是亡在劉禪的手里,但亡國真正的原因,并不全是劉禪的因素,甚至于更進一步來說,劉禪不是主要因素,亡國另有緣由。

鄧艾發現的一樣東西

劉禪投降、鄧艾進入了成都劉禪的皇宮,在里面四處搜尋值錢的東西,然后搬回曹魏的京師。也就是在搜索的時候,鄧艾的手下發現了一本「戶籍冊」,并上交到了他的手里。

鄧艾翻看之后,上面清晰地記載著蜀漢的人口信息:「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蜀漢有25萬戶人家,94萬的人口,士兵10萬,官吏4萬人。

普通人看到這些數字或許沒有什麼感覺,但對于既有治軍能力,又有治國能力的鄧艾來說,他一眼就能夠看出其中的弊端,亦或者說蜀國的弊端。

蜀漢一共有94萬人,但卻有著10萬的士兵和4萬的官吏,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大致就是80萬人要白白養活14萬人,平均6個人就要供養一個官吏或者士兵。

對于我們現代來說,這個比例勉強可以,但古代的生活水平極其低下,從六個人的嘴里拿出一份口糧,分給另外一個人,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劉備沒有入蜀之前,蜀國的老百姓生活安定、經濟富足,可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和平幸福的生活早已殘破不堪。雖然稱不上怨聲載道,但民心卻是沒有了,這樣的蜀漢又怎麼可能得到天下呢?

鄧艾早期曾幫助過曹魏在東南修筑過民生水利,主要就是為了與東吳對峙,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防御力量才得到加強。曹魏與東吳一有戰事爆發,軍資、糧食便可直達戰場。

從這里來看,曹魏在與東吳的角逐中,一直保持實力最強的狀態,與鄧艾早期的「發展民生」有很大的作用。從這點來看,魏國最后能統一天下,靠的也并非謀臣的頭腦,而是將士的奮勇殺敵,更有龐大的地盤和經濟。

用現在的話來說,打仗拼的是綜合國力,而在古代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土地和人口。曹魏擁有當時全中國最大最肥沃的土地資源,以及全中國最多的人口,文臣武將也比吳蜀兩國多。

在這樣實力的碾壓下,任諸葛亮復生、擁有通天的本領,也無法抹平這些差距,無法救蜀國。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并非是「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他更大的目的或許是,想要通過戰爭減緩魏國的發展速度,以求延長蜀漢的國祚。基于這一點,并非劉禪無能,無法完成劉備的遺愿,而是雙方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有時候,不免讓人懷疑「樂不思蜀」的典故是不是被過度解讀了。故事中,劉禪被解讀得麻木無情、膽小軟弱,在很多人眼中是扶不起來的阿斗。

然而,我們再來看看同一時期,同為一方君王的孫亮(吳國的君王)下場,他在16歲就莫名死去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劉后主并非如傳說中那般無能愚笨,很多傳說一直在誤導我們。

或許,樂不思蜀是劉禪韜光養晦、大智若愚的體現,畢竟當時劉禪寄人籬下,除了那麼回答、主動示弱,還有什麼更好的做法嗎?難不成司馬昭還會真的放他回去?

若是劉禪表現得胸有大志、手段精明,估計會早早地被殺,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劉禪在最后被封為「安樂公」,舒舒服服地以人質的身份,幸福地渡過了自己的一生,以善終結局。

諸葛亮曾這樣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此時,不免讓人設想,若劉老爹能夠統三國,以劉禪之力治理天下應該不存問題,畢竟能夠在皇位上做41年的人,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反觀《三國志》,亦或者《三國演義》,渲染的差不多都是個人英雄主義,以及揚劉抑曹的思維。在這樣的手法下,通過貶低劉禪來提高諸葛亮的人設,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