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炎這首詞,描寫古黃河雄壯蒼涼,讀來意境壯闊,情感深沉

《壺中天·夜渡古黃河與沈堯道曾子敬同賦》

張炎 〔宋代〕

揚舲萬里, 笑當年底事, 中分南北。 須信平生無夢到, 卻向而今游歷。 老柳官河, 斜陽古道, 風定波猶直。 野人驚問, 泛槎何處狂客!

迎面落葉蕭蕭, 水流沙共遠, 都無行跡。 衰草凄迷秋更綠, 唯有閑鷗獨立。 浪挾天浮, 山邀云去, 銀浦橫空碧。 扣舷歌斷, 海蟾飛上孤白。

張炎(1248一-?), 字叔夏, 號玉田, 晚號樂笑翁, 原籍天水, 家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宋亡, 流落江南以終。 其詞清疏空靈, 多凄涼蕭瑟之音。 所作《詞源》是一部重要的論詞專著。

張炎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 曾北游大都(今北京市)。

同行者有他的朋友沈堯道、曾子敬。 此詞即為途中渡古黃河時作, 表現了古黃河雄壯而又蒼涼的景象, 描繪出一幅秋夜渡河的美麗圖畫, 并借以抒寫國家興亡之情懷。 意境壯闊, 情感深沉。

詞的開頭三句, 從寫渡河入手, 并就往事回鉤兩筆,

寫出了:

揚舲萬里, 笑當年底事, 中分南北。

「舲」, 為有窗的小船。 屈原《九章。 涉江》云:「乘艙船予上沅兮, 齊吳榜以擊汰。 」「揚舲」, 即揚帆駛船之意。 「萬里」二字, 寫黃河之水源遠流長。

「當年」, 指靖康元年(1126), 宋欽宗在金人要挾下, 答應劃黃河為界的事。 次年, 徽、欽二帝被擄, 北宋宣告滅亡。 從此, 統一的中國, 南北分裂, 故云:「中分南北」。

詩人在黃河中乘著小船, 一葦孤航, 萬里橫渡, 即景感懷, 回想起一百多年前以黃河為界的往事, 這原是由于宋朝的無能所造成的可恥歷史, 給人們留下的是痛苦的記憶。

可是, 詩人卻明知故問, 寫出「底(何)事」二字, 暗含譏諷之意, 故而前面著一「笑」字, 把滿含譏笑和恨怒不平的情感吐了出來。

這有如柳宗元所說的:「嬉笑之怒,

甚乎裂眥;長歌之哀, 過乎痛哭。 」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也曾寫到這件「當年事」, 說是「殆天數, 非人力」, 「使行人到此, 忠憤氣填膺, 有淚如傾」, 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極寫亡國之痛。 而張炎則是以比較隱曲的手法抒發歷史的遺恨。 這固然由于感情狀態不同, 也由于所處時代不同。 在元朝的統治下, 是不能坦露強烈的民族意識的。

張炎生在南宋末期, 三十二歲時, 宋朝滅亡。 在此之前, 南北限隔, 他沒有機會北渡黃河, 故而再折一筆, 遙接首句, 寫下了:

須信平生無夢到, 卻向而今游歷。

原先以為平生連作夢也無緣到達的黃河, 而今卻身臨其境, 游覽其中, 當然是一件快意的事。

前面以其「中分南北」而銜恨, 這里以「而今游歷」表述喜出望外, 都是圍繞黃河來寫。 接下去, 順理成章, 即寫黃河游歷所見, 銜接緊湊而自然。

老柳官河, 斜陽古道, 風定波猶直。

一二兩句寫黃河岸邊景色。 關塞河防, 老柳蕭索, 斜陽欲暮, 殘照古道, 畫面疏闊, 意境蒼涼。

第三句寫黃河波浪之景。 雖在風定之時, 依然濁流滾滾, 波浪滔滔。

一個「直」字, 極寫巨浪如山, 洶涌騰起之狀, 辭似簡拙而筆力挺拔。

從章法來說, 此句乃是下兩句的映襯之筆, 黃河愈是險惡難渡, 愈能烘托出「狂客」之狂。 為把「狂」字突出出來, 又特意引出一個「野人」, 用他的「驚問」再加渲染:

野人驚問, 泛槎何處狂客!

「野人」, 村野之人, 指舟子、船夫。他常年行舟,自然深知黃河之險,如今見到文弱的詩人來此夜間橫渡,不免感到出乎意外,不可理解。

「驚」字所揭示的正是他在詢問時流露出的驚詫神色和疑惑心理。

「狂客」,乃指稱詩人之辭。所謂「狂」,不是說狂顛,而是說狂放不羈。船夫與詩人素不相識,不知其由來,故問「何處」。

「槎」,即筏。「泛槎」夜渡黃河的飄忽莫測,點染出黃河水勢浩淼,上接天漢的雄奇景色。

在宋代以前,即曾有「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的說法。到北宋,歐陽修《黃河》詩有云,「萬里通槎漢,千帆下漕舟。」蘇軾《黃河》則寫道:「靈槎果有仙家事,試問青天路短長。」

這些詩句所寫的河中仙槎之事,當是由海中仙槎故事演變出來的。不過,張炎用了「野人驚問」一句來點引這個故事,比前人所寫的詩句更富于戲劇性。

有人把「野人」理解為天河邊的牛郎,那末這位「狂客」詩人該是到達銀河了。從故事本身來看,當然可以說得過去。只是這種解釋想象得太遠了些。從下面過片三句來看,這種解釋更顯得別扭了。因此,還是以「野人」指船夫較為穩妥。

迎面落葉蕭蕭,水流沙共遠,都無行跡。

第一句,「落葉」,綰合上片的「老柳」。「蕭蕭」,乃風吹落葉之聲。第二句所寫則謂黃河之水挾帶大量泥沙,奔騰著流向遠方,與歐陽修《黃河》詩所寫的「伏浪卷沙流」,句意相似。

第三句承上寫出,言泥沙與水流俱下,消逝得無影無蹤。這三句,勾畫出蕭疏空闊,渾茫浩蕩的黃河風光。句中的「迎面」、「共遠」,一寫目迎落葉隨秋風飛來,一寫目送泥沙隨河水流去,一為由遠而近,一為自近而遠,頗有蕩動跳躍之勢。

讀這幾句,自然會使我們聯想起杜甫《登高》的兩句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目送落葉飄落下去,目迎江水天邊流來,對落葉與水流的迎送目光恰好與此詞所寫成相反方向。

應該說,張炎對杜詩是有所借鑒的,然而他師其意而不師其辭,這正是刻意求新,不落窠臼之處。張炎在這里所寫的景物都是在消逝之中的,而下面兩句則翻其意而出之,寫了另外兩景:

衰草凄迷秋更綠,唯有閑鷗獨立。

縱目遙望,岸邊遠處,一片衰草,平展無垠,凄涼迷離,它那暗黃深綠之色,把秋色點染得更深了。從前面三句寫到這里,葉之落,水之流,是明顯地在運動中的景物,而草之衰和秋更綠則是暗中變化的景物。

不管其表現形式如何,都在運動變化之中,暗含著「匆忙」二字。然后反接一句「惟有閑鷗獨立」,從而比襯出天地間的一切都不得空閑,不得獨立。能閑而獨立者,惟有沙鷗而已。

詩人他冒著風浪,夜渡黃河,當然無閑可言,更無獨立的自由。可見,以「惟有」二字牽出獨立的閑鷗,乃亦興亦比,含有深意,感慨系之。接下去,移步換形,再用三句寫渡河所見:

浪挾天浮,山邀云去,銀浦橫空碧。

頭兩句是一對四言偶句,造語精煉,景色壯美。第一句的「挾」字,既點出浪頭的高大,也點出浪濤的威力,竟至于可以挾持蒼天與之俱浮。這比一般的寫巨浪排空、滔天都來得更為生動,更有氣勢。

本來,「天浮」是由小船的搖蕩而產生的幻覺,但在水天相連的黃河里,便有一種浪搖天動、天浮水上的真實感。第二句寫云的飄飛。但詩人卻用靜景活寫的手法,在「山」字之后點出一個「邀」字,變靜為動,不僅增加了層次,而且寫出了山在邀,云則去,一呼一應,有情有意,極富妙趣。

第三句,「銀浦」,即銀漢、天河。李賀《天上謠》云:「銀浦流云學水聲」。前面寫渡河之始,尚為「斜陽」黃昏時分,這里寫「銀浦橫空」,星斗滿天,說明渡河時間很長,點帶出黃河水面極為寬闊。

句中的「碧」字,乃指夜空清澈之色。星漢燦然,天空澄碧,舟中仰望,又別有一番情味。當此之時,該是風平浪靜,心曠神怡,陶醉于清麗爽潔的夜景之中。但是,黃河夜景更有美于此者,于是結尾處再點奇景:

扣舷歌斷,海蟾飛上孤白。

第一句,由蘇軾《前赤壁賦》的「扣舷而歌之」化出。詩人本來是一邊賞玩,一邊敲著船側木板唱歌,可是忽然停止了歌唱,故日「歌斷」。為什麼呢?原來,月亮出來了。剎那間,清光麗天,銀輝點波,奇美動人,因而忘記唱歌,只顧賞月了。

于是緊寫出第二句「海蟾飛上孤白」。此句六字,瀟灑穎脫,興味極濃。「海蟾」,乃月之美稱,猶言海月。古人以常于海中見月出,故稱海月。又因月中有蟾蜍的傳說,故稱海蟾。這個傳說,由來已久。《初學記》引《淮南子》說,羿從西王母那里請來不死之藥,他的妻子嫦娥竊之奔月,結果變成了一只蟾蜍(蝦蟆)。這大概是對她背棄愛情的懲罰吧。

后來,詩人們便常常以蟾代月,而且多指圓月。「飛上」二字,寫一輪明月自地平線升上天空的輕盈之態。「孤白」,形容月色皎潔,獨照空際。

這末尾兩句,意境清幽,情思清絕,情景交融,仿佛詩人的身心都融化到明月的清輝中去了。也許,他會有一種物我同一的感受吧。

張炎寫的詩詞大多婉約傷感。然而,此時此地,他的遭遇和心情卻發生了巨變。他在這里,寫的是「渡(黃)河」,而不是「游(西)湖」,無論是寫情寫景,都帶有古黃河那種蒼勁寂寥的風味。所以,此詞更似東坡、稼軒之詞風,在張炎詞中別具一格。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

獨占芳菲當夏景,不將顏色托春風——淺析古詩詞中紫薇花意象

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淺析古詩詞中菊花的意象

青裙玉面初相識,九月茶花滿路開——淺析古詩詞里「茶花」形象

千年后再讀文天祥的詩詞,字里行間,仍是他的拳拳愛國之心

指舟子、船夫。他常年行舟,自然深知黃河之險,如今見到文弱的詩人來此夜間橫渡,不免感到出乎意外,不可理解。

「驚」字所揭示的正是他在詢問時流露出的驚詫神色和疑惑心理。

「狂客」,乃指稱詩人之辭。所謂「狂」,不是說狂顛,而是說狂放不羈。船夫與詩人素不相識,不知其由來,故問「何處」。

「槎」,即筏。「泛槎」夜渡黃河的飄忽莫測,點染出黃河水勢浩淼,上接天漢的雄奇景色。

在宋代以前,即曾有「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的說法。到北宋,歐陽修《黃河》詩有云,「萬里通槎漢,千帆下漕舟。」蘇軾《黃河》則寫道:「靈槎果有仙家事,試問青天路短長。」

這些詩句所寫的河中仙槎之事,當是由海中仙槎故事演變出來的。不過,張炎用了「野人驚問」一句來點引這個故事,比前人所寫的詩句更富于戲劇性。

有人把「野人」理解為天河邊的牛郎,那末這位「狂客」詩人該是到達銀河了。從故事本身來看,當然可以說得過去。只是這種解釋想象得太遠了些。從下面過片三句來看,這種解釋更顯得別扭了。因此,還是以「野人」指船夫較為穩妥。

迎面落葉蕭蕭,水流沙共遠,都無行跡。

第一句,「落葉」,綰合上片的「老柳」。「蕭蕭」,乃風吹落葉之聲。第二句所寫則謂黃河之水挾帶大量泥沙,奔騰著流向遠方,與歐陽修《黃河》詩所寫的「伏浪卷沙流」,句意相似。

第三句承上寫出,言泥沙與水流俱下,消逝得無影無蹤。這三句,勾畫出蕭疏空闊,渾茫浩蕩的黃河風光。句中的「迎面」、「共遠」,一寫目迎落葉隨秋風飛來,一寫目送泥沙隨河水流去,一為由遠而近,一為自近而遠,頗有蕩動跳躍之勢。

讀這幾句,自然會使我們聯想起杜甫《登高》的兩句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目送落葉飄落下去,目迎江水天邊流來,對落葉與水流的迎送目光恰好與此詞所寫成相反方向。

應該說,張炎對杜詩是有所借鑒的,然而他師其意而不師其辭,這正是刻意求新,不落窠臼之處。張炎在這里所寫的景物都是在消逝之中的,而下面兩句則翻其意而出之,寫了另外兩景:

衰草凄迷秋更綠,唯有閑鷗獨立。

縱目遙望,岸邊遠處,一片衰草,平展無垠,凄涼迷離,它那暗黃深綠之色,把秋色點染得更深了。從前面三句寫到這里,葉之落,水之流,是明顯地在運動中的景物,而草之衰和秋更綠則是暗中變化的景物。

不管其表現形式如何,都在運動變化之中,暗含著「匆忙」二字。然后反接一句「惟有閑鷗獨立」,從而比襯出天地間的一切都不得空閑,不得獨立。能閑而獨立者,惟有沙鷗而已。

詩人他冒著風浪,夜渡黃河,當然無閑可言,更無獨立的自由。可見,以「惟有」二字牽出獨立的閑鷗,乃亦興亦比,含有深意,感慨系之。接下去,移步換形,再用三句寫渡河所見:

浪挾天浮,山邀云去,銀浦橫空碧。

頭兩句是一對四言偶句,造語精煉,景色壯美。第一句的「挾」字,既點出浪頭的高大,也點出浪濤的威力,竟至于可以挾持蒼天與之俱浮。這比一般的寫巨浪排空、滔天都來得更為生動,更有氣勢。

本來,「天浮」是由小船的搖蕩而產生的幻覺,但在水天相連的黃河里,便有一種浪搖天動、天浮水上的真實感。第二句寫云的飄飛。但詩人卻用靜景活寫的手法,在「山」字之后點出一個「邀」字,變靜為動,不僅增加了層次,而且寫出了山在邀,云則去,一呼一應,有情有意,極富妙趣。

第三句,「銀浦」,即銀漢、天河。李賀《天上謠》云:「銀浦流云學水聲」。前面寫渡河之始,尚為「斜陽」黃昏時分,這里寫「銀浦橫空」,星斗滿天,說明渡河時間很長,點帶出黃河水面極為寬闊。

句中的「碧」字,乃指夜空清澈之色。星漢燦然,天空澄碧,舟中仰望,又別有一番情味。當此之時,該是風平浪靜,心曠神怡,陶醉于清麗爽潔的夜景之中。但是,黃河夜景更有美于此者,于是結尾處再點奇景:

扣舷歌斷,海蟾飛上孤白。

第一句,由蘇軾《前赤壁賦》的「扣舷而歌之」化出。詩人本來是一邊賞玩,一邊敲著船側木板唱歌,可是忽然停止了歌唱,故日「歌斷」。為什麼呢?原來,月亮出來了。剎那間,清光麗天,銀輝點波,奇美動人,因而忘記唱歌,只顧賞月了。

于是緊寫出第二句「海蟾飛上孤白」。此句六字,瀟灑穎脫,興味極濃。「海蟾」,乃月之美稱,猶言海月。古人以常于海中見月出,故稱海月。又因月中有蟾蜍的傳說,故稱海蟾。這個傳說,由來已久。《初學記》引《淮南子》說,羿從西王母那里請來不死之藥,他的妻子嫦娥竊之奔月,結果變成了一只蟾蜍(蝦蟆)。這大概是對她背棄愛情的懲罰吧。

后來,詩人們便常常以蟾代月,而且多指圓月。「飛上」二字,寫一輪明月自地平線升上天空的輕盈之態。「孤白」,形容月色皎潔,獨照空際。

這末尾兩句,意境清幽,情思清絕,情景交融,仿佛詩人的身心都融化到明月的清輝中去了。也許,他會有一種物我同一的感受吧。

張炎寫的詩詞大多婉約傷感。然而,此時此地,他的遭遇和心情卻發生了巨變。他在這里,寫的是「渡(黃)河」,而不是「游(西)湖」,無論是寫情寫景,都帶有古黃河那種蒼勁寂寥的風味。所以,此詞更似東坡、稼軒之詞風,在張炎詞中別具一格。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

獨占芳菲當夏景,不將顏色托春風——淺析古詩詞中紫薇花意象

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淺析古詩詞中菊花的意象

青裙玉面初相識,九月茶花滿路開——淺析古詩詞里「茶花」形象

千年后再讀文天祥的詩詞,字里行間,仍是他的拳拳愛國之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