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70后的人,過了中年才知道,人生最大的貴人是父母

01

俗話說:「年少不懂父母恩, 半生糊涂半生人。 」

作為70后的我, 對于這句話深有體會。

小時候, 家住大山溝, 恨不得立馬飛出去, 越早越好。 在山里的日子, 太難受了。 種菜、挖土、喂豬、放牛、砍柴......沒有一樣農活, 是自己喜歡的, 只是為了生存下去, 才不得不這樣做。

我常常抱怨父母, 為什麼要住在山里, 而不是城里?要不然, 一家人也不會那麼受苦了。

長大了, 離開山溝, 去外面打工, 在城里買房子。 一步一步走向富有。

忽而回頭, 發現這一生虧欠最多的人, 就是父母。 但是我們卻無以為報。

02

父母在的地方, 叫做「家」。

什麼是家?一開始, 是很模糊的。 我們以為, 每天外出讀書, 嬉戲, 累了就能夠有地方吃飯, 能夠被父母責罵幾句, 就是家。

第一次認識「家」, 是上國中的時候。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 外面下著雪, 同學們深一腳淺一腳地從學校回家。

家和學校之間, 有好幾里山路。 有人摔倒了,

渾身是雪和泥, 但是只能爬起來, 繼續走。

忽然, 有同學的父母, 急急忙忙趕過來, 拉著大家的手, 繼續走。

遠遠地, 我聽到了母親的呼喚。 聲音在大山里回蕩。

詩人但丁說:「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 那就是母親的呼喚。 」

聽到了母親的聲音, 就放心了。 我到底不是一個沒有人管的孩子。

第二次認識家, 是國中畢業那會。 因為家里窮, 我面臨著輟學的問題。

父親端起酒杯, 狠狠地喝了一大口, 然后說:「我去石灰窯做事。 」

村里的石灰窯, 一年到頭, 都是火辣辣的。 里面的灰塵很大。 據說, 很多人會因為承受不住, 暈倒在地。

父親從石灰窯里, 支取了兩個月的工錢, 讓我繼續上學。 那段時間, 父親回來得很晚, 有時候還要上夜班。 每次, 父親都戴著口罩,

眉毛上都是灰塵。

冰心說過:「父親是沉默的, 如果你感覺到了, 那就不是父愛。 」

當我們可以感悟到父母的愛的時候, 就會發現, 愛是無言的一聲吶喊, 而耳邊回蕩, 在心里流淌。

也就是父母的愛, 讓我們一步一步走出窮山溝, 走進了城市。

03

父母過世了, 故鄉也回不去了。

只要父母健在, 我們總是要回老家去看看的。

你還在老遠, 就看到了老屋, 還有村口兩個矮小的人——父親母親。

寒風中, 父母徘徊著, 擔心兒女們不能及時趕回來。 還有無數的夜晚, 父母在牽掛和擔憂。

父母說:「如果在外面混得不好, 就回來。 沒事的, 家里能吃飽飯。 」

當你再一次出遠門的時候, 父母在門口送你。 他們的步伐很蹣跚。 真的擔心, 一轉身, 就是一輩子那麼久。

很多70后的人, 都五十歲了。 總有一些人, 父母不在了。 能夠和父母團聚, 是清明節的時候, 去父母的墳頭, 燒一把紙錢。

山還是那座山, 溪流也還在, 只是老屋很老了, 或者坍塌了。 有人在村里建起了洋樓, 但是門上掛著鎖, 鎖都有銹跡了。

老屋里, 沒有了父母, 你就是客人了。

即便你以主人自居, 也不能在老屋里住幾天。

是父母, 讓你留住了鄉愁, 讓靈魂有地方安放。

父母不在了, 忽然發現, 心里很空落。 不管多大年紀, 都變成了孤兒。

04

養兒方知父母恩, 但是我們常常「無能為力」。

《別老母》里寫道:「搴帷拜母河梁去, 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要去遠方謀生了,和父母告別。看著父母頭上的白發,忽然眼睛里有淚。這風雪天,我們卻不能孝順父母。

忽然想,養兒養女一輩子,有什麼用啊?

都說:「積谷防饑,養兒防老。」

但是我們卻從父母身上得到太多,回報的東西,卻少得可憐。

父母的恩:你在城里買房子,父母毫不猶豫把畢生的積蓄拿出來給你,也許是一把零錢,也許是一張存折。

幾萬塊錢,不多,但是父母靠養豬、種地,然后從牙縫里省出來的,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老父親說,幫不上別的忙,但是有力量,能夠做一做裝修。

你工作很忙,父母幫你帶孩子。看著母親拉著孫子的手,一起去學校,忽然鼻子酸酸的,背影里,分明是一份愛。

有時候,父母去老家,摘幾棵白菜,坐了很遠的車,送到你手里。白菜不值錢,但是這份心意,值錢。

有這樣一個觀點:如果家里擠一擠,就能放下父母的床鋪,可以在飯桌上加兩雙筷子。

父母不愿意麻煩你,堅持在老家住著。

當你有能力回報父母的時候,也許只有一句感慨——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當父母生病的時候,你還在為錢發愁。有什麼辦法呢?

兒女是來向父母要債的,我們活成了這句話。

05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親》中這樣描述:他小學畢業的時候,親戚建議他去學手藝,減輕家庭負擔。他想去上學,因此考了師范。

當時,去師范要交十元錢保證金。母親花了半個月,借到了這筆錢,然后哭著把他送出去。

老舍回家過年,返回學校時,母親抓了一把花生,說:「去吧,小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自古以來,父母都是想盡辦法,讓兒女過上更好的日子,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該怎麼活。

70后的我們,多半是從農村出生,在城里安家,或者在異地謀生。殊不知,在我們的背后,還有父母在撐著。雖然父母的力量不夠大,但是他們真的竭盡全力了。

父母永遠是一條超載的輪船,把兒女渡到彼岸,自己卻在慢慢沉沒......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要去遠方謀生了,和父母告別。看著父母頭上的白發,忽然眼睛里有淚。這風雪天,我們卻不能孝順父母。

忽然想,養兒養女一輩子,有什麼用啊?

都說:「積谷防饑,養兒防老。」

但是我們卻從父母身上得到太多,回報的東西,卻少得可憐。

父母的恩:你在城里買房子,父母毫不猶豫把畢生的積蓄拿出來給你,也許是一把零錢,也許是一張存折。

幾萬塊錢,不多,但是父母靠養豬、種地,然后從牙縫里省出來的,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老父親說,幫不上別的忙,但是有力量,能夠做一做裝修。

你工作很忙,父母幫你帶孩子。看著母親拉著孫子的手,一起去學校,忽然鼻子酸酸的,背影里,分明是一份愛。

有時候,父母去老家,摘幾棵白菜,坐了很遠的車,送到你手里。白菜不值錢,但是這份心意,值錢。

有這樣一個觀點:如果家里擠一擠,就能放下父母的床鋪,可以在飯桌上加兩雙筷子。

父母不愿意麻煩你,堅持在老家住著。

當你有能力回報父母的時候,也許只有一句感慨——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當父母生病的時候,你還在為錢發愁。有什麼辦法呢?

兒女是來向父母要債的,我們活成了這句話。

05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親》中這樣描述:他小學畢業的時候,親戚建議他去學手藝,減輕家庭負擔。他想去上學,因此考了師范。

當時,去師范要交十元錢保證金。母親花了半個月,借到了這筆錢,然后哭著把他送出去。

老舍回家過年,返回學校時,母親抓了一把花生,說:「去吧,小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自古以來,父母都是想盡辦法,讓兒女過上更好的日子,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該怎麼活。

70后的我們,多半是從農村出生,在城里安家,或者在異地謀生。殊不知,在我們的背后,還有父母在撐著。雖然父母的力量不夠大,但是他們真的竭盡全力了。

父母永遠是一條超載的輪船,把兒女渡到彼岸,自己卻在慢慢沉沒......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