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花市東風卷笑聲,柳溪人影亂于云——花團錦簇的宋代春節

說到花與春節的關系, 最早的記載是《晉書·烈女傳》:劉臻的妻子陳氏, 天性聰明而且能寫詩文, 曾經在正月初一那天, 向丈夫贈送椒花, 并且進獻一篇《椒花頌》, 詩中寫道:「標美靈葩, 愛采愛獻。 圣容映之, 永壽于萬。

」意思是說這枝美麗的靈花, 我親手采來獻給你, 讓它映照你的容顏, 祝你長壽萬年。 晉代以后, 人們便以椒花作為春節時親人之間的贈品。 唐代文人詠除夕的作品中, 經常提到椒花, 例如初唐詩人王勃在《守歲序》中說:「柏葉為銘, 未泛新年之酒;椒花人頌, 先開獻歲之詞。 」

杜甫《杜位宅守歲》寫道:「守歲阿戎家,

椒盤已頌花。 」意思是說自己在杜位的家里守歲, 看見杜位的媳婦已經向丈夫進獻了椒花。 劉長卿在病中過春節, 心情郁悶, 有「病對椒花倍自憐」之句(《歲日見新歷》)。

贈送椒花, 雖說涵義深摯, 但其花朵纖小, 實不足與如此盛大的節日相襯。 到了宋代, 這個缺憾被徹底彌補了。

宋代無論男女都喜歡在節日里戴花, 碩大的花朵插在帽檐上, 顫顫悠悠, 紅紅火火, 把節日裝點得喜氣洋洋, 春光滿眼。 另外, 宋代的花市也很繁榮, 賣花買花的人流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 歡聲笑語, 灌滿長街。

君賜臣花, 歡度春節

宋代人酷愛簪花, 每逢重大節日, 皇上都要向臣子賜花, 讓他們戴在頭上, 裝點節日的氣氛。 尤其是到了南宋, 都城在杭州, 氣候溫暖, 皇家的花室、花農的花圃、花棚, 冬天也有鮮花盛開。 每逢春節到來之前, 宦官們除了采摘皇家花室的鮮花, 還要去郊區的花棚、花市采購鮮花, 一筐筐姹紫嫣紅, 一車車云流霞涌, 從郊區到京都, 構成了一條條川流不息、五彩繽紛的河流。 此外, 地方官員也要向朝廷進貢大量的鮮花。

為什麼要這麼多的鮮花?因為皇上賜花是春節前的一項重要的禮儀, 對鮮花的數量要求特別大。

據南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每年入冬以后, 朝廷要行「孟冬禮」, 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皇上賜花給群臣, 所賜予的花朵數量, 按照官階的高低而定:

宰臣樞密使賜大花十八朵、欒枝花十朵, 樞密使同簽書樞密使院事賜大花十四朵、欒枝花八朵, 敷文閣學士賜大花十二朵、欒枝花六朵, 知閣官系正任承宜觀察使賜大花十朵、欒枝花八朵, 正任防御使至刺史各賜大花八朵、欒枝花四朵, 橫行使副賜大花六朵、欒枝花二朵, 待制官大花六朵、欒枝花二朵, 橫行正使賜大花八朵、欒枝花四朵, 武功大夫至武翼賜大花六朵, 正使皆欒枝花二朵, 帶遙郡賜大花八朵、欒枝花二朵, 閣門宜贊舍人大花六朵, 簿書官加欒枝花二朵, 閣門只候大花六朵、欒枝花二朵, 樞密院諸房副使承旨大花六朵, 大使臣大花四朵, 諸色只應人等各賜大花二朵。

自訓武郎以下、武翼郎以下,

以及帶職人員也依官階的高低賜花簪戴。 可見, 無論官職高低, 只要是個朝官, 就有花可戴。 給這麼多的官員賜花, 當然需要大量的鮮花了。

這些鮮花主要來自京都的郊區, 郊區有種植鮮花的園圃, 《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引北宋人蘇頌《本草圖經》上的記載:「欒花, 生漢中川谷, 今南方及都下園圃中或有之。 」這里明確指出京郊的園圃中種植欒花。 欒花, 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欒枝花。

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 下得朝來, 個個烏紗插大花, 在京都大街上款款而行, 那景象是非常的壯麗。 「都人瞻仰天表, 御街遠望如錦」(《夢粱錄》)京都百姓遠遠向他們望去, 真如一片錦云在緩緩游動。

南宋詩人姜白石有詩單道此景之壯觀:「六軍文武浩如云, 花簇頭冠樣樣新。 惟有至尊渾不戴,盡將春色賜群臣。」說皇上自己不戴花,把春色都送給了群臣,如此「頌圣」可謂妙筆生花。他又言道:「萬數簪花滿御街,圣人先自景靈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見紅云冉冉來。」把簪花的臣子隊伍比喻為「紅云冉冉」,生動地表現了簪花規模之盛大。

南宋詩人潘鈁寫得細致:「輦路安排看駕回,千官花壓帽檐垂。」一朵朵大花把烏紗帽檐都壓塌了,足見花朵分量之重。南宋詩人楊萬里寫道:「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這真是一道奇異的風景線,為歷朝歷代所沒有。

這些臣子過春節,只要是走出家門,帽子上就離不開花。南宋人周密《武林舊事》記載:「正月元日,再舉慶典,其日文武下僚,集大成殿,各服朝服。自皇帝以下至群臣、禁衛、吏卒,往來皆簪花。」正月初一搞慶典,不光是臣子,就連禁衛軍士兵.下吏小卒,也都頭戴鮮花,這些人往來奔走,人頭攢動,花朵招搖,分明是花的河流、花的海洋了。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正月十四,車駕幸五岳觀迎祥池,親從官皆頂球頭大帽,簪花。」又據宋人王鞏《聞見今錄》記載:

「紹圣二年上元,皇帝幸集禧觀,始出宮花,賜從駕臣僚各數十株。」

這兩條史料說明,在北宋時期,皇上賜花給臣子這種做法就已經開始了,但賜花的規模還不大。那時候,京都在開封,鮮花主要是從南方運來。

臣子節日郫花,這種時尚影響到民間,平民百姓緊隨潮流,也喜歡頭戴鮮花了,節日里,無論男女,個個花枝招展,大街小巷,洋溢著春天的氣息,那真是名副其實的過春節。

而且,這種本來是節日的習俗,漸漸演變為日常的打扮。《水滸傳》里所寫的梁山好漢們就有不少這樣的打扮,劊子手蔡慶平生愛戴一枝花,被人稱為「一枝花」蔡慶,病關索楊雄「鬢邊愛插芙蓉花」,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可以說,有宋一代,無論官員百姓,無論是男是女,老老少少,都愛插花于頭上,這個風俗是空前絕后的。

花圃如云,花市興隆

君主的賜花行為,臣民的簪花風氣,直接帶動了宋代花市的繁榮興盛。由于社會對鮮花的大量需求,南宋京都四郊的花圃星羅棋布。前文說到,春節之前,皇上要把大量的鮮花賜給朝臣,這些鮮花主要來自京郊。為了滿足供求之需,官方設置了專門用于鮮花交易的市場。宦官來到花市購買大量的鮮花以供朝廷之需。

宋人王觀在《揚州芍藥譜》中記道:「揚州之人無貴賤,皆喜戴花。開明橋之間,方春之月,拂旦有花市焉。《西湖志》:‘杭州壽安坊俗稱官巷,宋時謂之花市,亦日花團。’蓋汴京壽安山下多花園,春時賞宴,爭華競侈,錦簇繡圍。移都后,以花市比之,故稱壽安坊。今兩岸多賣花之家,亦其遺俗也。」

北宋時期,汴京附近的壽安山下多置花園,當時的花市設在壽安坊,遷都到杭州以后,花市設在官巷,但出于故國之思,仍舊稱之為壽安坊。

北宋學者邵伯溫在《邵氏聞見錄》中對當時人們賞花、購花的情景做出細致的描寫:「歲正月梅已花...于花盛處作園圃,四方伎藝舉集,都人士女載酒爭出,擇園亭勝地,上下池臺間引滿歌呼,不復問其主人。抵暮游花市,以筠籠賣花,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故王平甫詩日:‘風暄翠幕春沽酒,露濕筠籠夜賣花。’」

這里雖然只提到正月梅花,但花農的花棚里是四季鮮花盛開的。在鮮花開放之際,便有四方伎藝前來花圃觀賞,京都士女攜帶酒肴來到花圃,面對群芳,縱情地飲酒放歌,歡呼笑鬧。到了傍晚,花農們用竹籠盛著鮮花來到花市叫賣,這些游人們則來到花市遂意購買。

這段記載傳遞了一條信息:北宋時期的花市,買賣是在夜間進行的。尤其是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燈火鮮花,交相輝映。這盛大的景象被宋代眾多詩人寫人詩詞作品。

司馬光《次韻和宋復古春日五絕句》寫道:「車如流水馬如龍,花市相逢咽不通。」花市上車水馬龍,游人擁擠,竟到了難以通行的地步,其熱鬧程度可想而知。

宋人文彥博《游花市示之珠》寫道:「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來事宛然。列肆千燈爭閃爍,長廊萬蕊斗鮮妍。」花市上,千燈閃爍,萬蕊爭妍,年年如此。

宋人家鉉翁《上元夜》寫道:「沙河紅燭暮爭燃,花市清簫夜徹天。客舍風光如昨夢,帝城歌酒又經年。」花市上,紅燭爭相燃燒,簫聲響徹云天,是從另一個角度寫花市之盛況。

歐陽修的著名詞篇《生查子》則又從一個新角度寫花市「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花市,就是「賣花、賞花的集市」可知,這個芳香四溢的花市,還是情人約會的場所呢。宋人毛滂的《浣溪沙》詞寫道:「花市東風卷笑聲,柳溪人影亂于云。梅花何處暗香聞?露濕翠云裘上月,燭播紅錦賬前春。瑤臺有路漸無塵。」簡直把花市寫成了人間仙境。

宋朝的皇帝把臣民引進了一個花的世界,讓臣民們簪花、愛花、栽花、買花。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與其制定的「崇文抑武」這個基本國策直接相關的。

趙家的天下是靠兵變賺來的,兵不血刃,沒費征伐之力,這固然是美事,卻也暗藏著危機:人心未附啊,萬一有人效法,如何是好?于是,他們決定引導人們致力于學文,而抑制對武功的進取。簪花,這個柔性的行為是很容易把男人的性格女性化的。將男人變成文縐縐的書生,泯滅其抗爭意志,這就是他們的目的所在,正如趙匡胤所說:「我現在用文人來執政,即便他們都去貪污,其為害也不如一個武將大。」

的確,一個趙匡胤就把后周的政權推翻了,一百個秦少游也干不成這事。所以,簪花不妨可以看成是一種權術。但是,凡事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從美化人的心靈、發展文化事業的角度來看,還是值得肯定的,宋代的詩詞散文取得的巨大成就,不能說與此舉無關。

惟有至尊渾不戴,盡將春色賜群臣。」說皇上自己不戴花,把春色都送給了群臣,如此「頌圣」可謂妙筆生花。他又言道:「萬數簪花滿御街,圣人先自景靈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見紅云冉冉來。」把簪花的臣子隊伍比喻為「紅云冉冉」,生動地表現了簪花規模之盛大。

南宋詩人潘鈁寫得細致:「輦路安排看駕回,千官花壓帽檐垂。」一朵朵大花把烏紗帽檐都壓塌了,足見花朵分量之重。南宋詩人楊萬里寫道:「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這真是一道奇異的風景線,為歷朝歷代所沒有。

這些臣子過春節,只要是走出家門,帽子上就離不開花。南宋人周密《武林舊事》記載:「正月元日,再舉慶典,其日文武下僚,集大成殿,各服朝服。自皇帝以下至群臣、禁衛、吏卒,往來皆簪花。」正月初一搞慶典,不光是臣子,就連禁衛軍士兵.下吏小卒,也都頭戴鮮花,這些人往來奔走,人頭攢動,花朵招搖,分明是花的河流、花的海洋了。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正月十四,車駕幸五岳觀迎祥池,親從官皆頂球頭大帽,簪花。」又據宋人王鞏《聞見今錄》記載:

「紹圣二年上元,皇帝幸集禧觀,始出宮花,賜從駕臣僚各數十株。」

這兩條史料說明,在北宋時期,皇上賜花給臣子這種做法就已經開始了,但賜花的規模還不大。那時候,京都在開封,鮮花主要是從南方運來。

臣子節日郫花,這種時尚影響到民間,平民百姓緊隨潮流,也喜歡頭戴鮮花了,節日里,無論男女,個個花枝招展,大街小巷,洋溢著春天的氣息,那真是名副其實的過春節。

而且,這種本來是節日的習俗,漸漸演變為日常的打扮。《水滸傳》里所寫的梁山好漢們就有不少這樣的打扮,劊子手蔡慶平生愛戴一枝花,被人稱為「一枝花」蔡慶,病關索楊雄「鬢邊愛插芙蓉花」,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可以說,有宋一代,無論官員百姓,無論是男是女,老老少少,都愛插花于頭上,這個風俗是空前絕后的。

花圃如云,花市興隆

君主的賜花行為,臣民的簪花風氣,直接帶動了宋代花市的繁榮興盛。由于社會對鮮花的大量需求,南宋京都四郊的花圃星羅棋布。前文說到,春節之前,皇上要把大量的鮮花賜給朝臣,這些鮮花主要來自京郊。為了滿足供求之需,官方設置了專門用于鮮花交易的市場。宦官來到花市購買大量的鮮花以供朝廷之需。

宋人王觀在《揚州芍藥譜》中記道:「揚州之人無貴賤,皆喜戴花。開明橋之間,方春之月,拂旦有花市焉。《西湖志》:‘杭州壽安坊俗稱官巷,宋時謂之花市,亦日花團。’蓋汴京壽安山下多花園,春時賞宴,爭華競侈,錦簇繡圍。移都后,以花市比之,故稱壽安坊。今兩岸多賣花之家,亦其遺俗也。」

北宋時期,汴京附近的壽安山下多置花園,當時的花市設在壽安坊,遷都到杭州以后,花市設在官巷,但出于故國之思,仍舊稱之為壽安坊。

北宋學者邵伯溫在《邵氏聞見錄》中對當時人們賞花、購花的情景做出細致的描寫:「歲正月梅已花...于花盛處作園圃,四方伎藝舉集,都人士女載酒爭出,擇園亭勝地,上下池臺間引滿歌呼,不復問其主人。抵暮游花市,以筠籠賣花,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故王平甫詩日:‘風暄翠幕春沽酒,露濕筠籠夜賣花。’」

這里雖然只提到正月梅花,但花農的花棚里是四季鮮花盛開的。在鮮花開放之際,便有四方伎藝前來花圃觀賞,京都士女攜帶酒肴來到花圃,面對群芳,縱情地飲酒放歌,歡呼笑鬧。到了傍晚,花農們用竹籠盛著鮮花來到花市叫賣,這些游人們則來到花市遂意購買。

這段記載傳遞了一條信息:北宋時期的花市,買賣是在夜間進行的。尤其是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燈火鮮花,交相輝映。這盛大的景象被宋代眾多詩人寫人詩詞作品。

司馬光《次韻和宋復古春日五絕句》寫道:「車如流水馬如龍,花市相逢咽不通。」花市上車水馬龍,游人擁擠,竟到了難以通行的地步,其熱鬧程度可想而知。

宋人文彥博《游花市示之珠》寫道:「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來事宛然。列肆千燈爭閃爍,長廊萬蕊斗鮮妍。」花市上,千燈閃爍,萬蕊爭妍,年年如此。

宋人家鉉翁《上元夜》寫道:「沙河紅燭暮爭燃,花市清簫夜徹天。客舍風光如昨夢,帝城歌酒又經年。」花市上,紅燭爭相燃燒,簫聲響徹云天,是從另一個角度寫花市之盛況。

歐陽修的著名詞篇《生查子》則又從一個新角度寫花市「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花市,就是「賣花、賞花的集市」可知,這個芳香四溢的花市,還是情人約會的場所呢。宋人毛滂的《浣溪沙》詞寫道:「花市東風卷笑聲,柳溪人影亂于云。梅花何處暗香聞?露濕翠云裘上月,燭播紅錦賬前春。瑤臺有路漸無塵。」簡直把花市寫成了人間仙境。

宋朝的皇帝把臣民引進了一個花的世界,讓臣民們簪花、愛花、栽花、買花。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與其制定的「崇文抑武」這個基本國策直接相關的。

趙家的天下是靠兵變賺來的,兵不血刃,沒費征伐之力,這固然是美事,卻也暗藏著危機:人心未附啊,萬一有人效法,如何是好?于是,他們決定引導人們致力于學文,而抑制對武功的進取。簪花,這個柔性的行為是很容易把男人的性格女性化的。將男人變成文縐縐的書生,泯滅其抗爭意志,這就是他們的目的所在,正如趙匡胤所說:「我現在用文人來執政,即便他們都去貪污,其為害也不如一個武將大。」

的確,一個趙匡胤就把后周的政權推翻了,一百個秦少游也干不成這事。所以,簪花不妨可以看成是一種權術。但是,凡事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從美化人的心靈、發展文化事業的角度來看,還是值得肯定的,宋代的詩詞散文取得的巨大成就,不能說與此舉無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