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用這種說話方式,「不打不罵」卻傷孩子最深

最近, 刷到一個令人非常難過的視訊。

一位小女孩 , 在媽媽生日當天, 用小提琴演奏了一曲《生日快樂》。

演奏完后, 女孩一臉期待,

仿佛等著媽媽露出驚喜的表情。

然而現實卻是——

媽媽沒有絲毫喜悅, 而是嚴肅地說:你演奏得不好聽。

女孩很詫異, 反問道:媽!我是在為你慶祝生日呀!你難道不覺得開心嗎?

沒想到, 媽媽的關注點仍在演奏上:如果你想為我演奏的話, 應該表現得最好才對。

最后, 在媽媽的持續批評聲中, 女兒直接放棄辯駁, 帶著委屈說了一句「生日快樂」, 就走開了。

視訊中媽媽的回應, 就像一盆冷水把女兒的期待一下子撲滅。

而視訊底下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是:

這個女孩, 以后再也不會準備這樣的禮物給媽媽了。

這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鳴, 令我想起一個詞:

「功利性回復」。

即:孩子跟父母分享喜怒哀樂, 父母卻只談好壞優劣, 最終讓孩子失去分享的熱情。

這在我們很多親子關系中, 尤其常見。

我想起小時候去同學小輝家的場景。

坦白講, 我非常不喜歡小輝的爸爸。

因為每次小輝興沖沖地和爸爸分享好玩的事情時, 比如喜歡看的動畫片, 同學間的趣事, 或自己堆好的積木等。

不到三句話的功夫, 他爸爸就會把話題轉移到學習上去:

你看班上考第一的小紅, 她從不看動畫片;你和同學比誰跑得快有什麼用?要比就比學習;你要是能把堆積木的功夫用在學習上,

那就能考第一了……

不到兩分鐘, 小輝臉上的興奮就會褪去, 變得非常沮喪。

偶爾一兩次的「功利性回復」, 并不會毀掉親子關系。

但類似的事情發生越多, 父母越是不以為意的話, 孩子想要溝通的愿望, 就會越來越少。

相反,孩子進步的喜悅被父母肯定時,他們會有一種成就被看見的感覺,然后形成一種「我能行」的信心。

就像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的: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并不在于給講過什麼道理。

而在于,讓孩子感受到——我作為一個小孩,來到這個世界上,這本身就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相反,孩子進步的喜悅被父母肯定時,他們會有一種成就被看見的感覺,然后形成一種「我能行」的信心。

就像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的: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并不在于給講過什麼道理。

而在于,讓孩子感受到——我作為一個小孩,來到這個世界上,這本身就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