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海東遺韻——尋找海浘記憶

海東村, 位於通海縣杞麓湖東畔, 屬於四街鎮轄區。 海東村從明初漢人入滇開始繁衍人煙,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杞麓湖東畔依山傍水, 人煙荒蕪, 稱為易門隴, 岩姓等少數人家開始在此擇地而居, 由於居住地形像個肚皮, 俗稱肚皮村。 隨後有可姓、劉姓遷居此處, 岩姓後代無嗣漸漸消亡, 明朝中後期形成可劉兩個大姓居住, 鮮有雜姓居住, 對外稱海東村, 自此海東村人居地域開始擴張。

明朝萬曆四年, 全村鄉紳合議, 農曆十月十一日定為該村太平盛會的舉辦日期, 俗稱“十月關齋”, 以祈禱當地太平風調雨順。

自清朝初期順治康熙年間, 大量漢族入遷, 李姓、簡姓、孫姓、牛姓(後改為劉姓)、官姓(後改為關姓)、楊姓等開始遷居。

由於海東地處杞麓湖東畔, 隸屬河西縣管轄, 為河西縣東邊尾巴村, 乾隆初期一度改成海浘村, 乾隆後期更名恢復為海東村沿用至今, 海東村與六街村、二街村時稱合成“海外三村”、“東鄉六營”。

清道光十三年, 河西通海兩縣發生大地震, 瘟疫盛行, 海東村人丁減三分之二, 情狀慘烈。 民國時期, 海東村屬河西縣東興鎮管轄。 民國初期海東鄉紳議事修建村內青石板路, 歷時數年。 共和國以後, 海東村隸屬通海縣四街鎮管轄, 幾經變革, 海東鄉、海東公社、海東大隊、海東辦事處, 後1999年村改委更為海東村委會。

1987年至1989年在玉溪市開展的全市範圍內的大規模文物普查和多次文物調查、試掘中,

在海東村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地點, 發掘出了大規模的貝丘遺址, 史稱為“海東村文化類型”。 海東村遺址高出水面約15米, 分佈面積約6000平方米, 文化層厚約1米, 海東村類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特徵獨具特色。

今年五一期間, 通海攝影協會組織了一次主題為“即將消失的通海古民居—海東遺韻”的外拍創作采風活動, 一行10餘人通過鏡頭挖掘記錄了海東村的歷史文化和特色風貌建築, 從攝影的角度再次展現了海東村的歷史文化魅力。

(圖片來源於通海攝影協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