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非洲野味入侵全球:在這種巨型蝸牛面前,人類吃貨壓根狂不起來

人們常說「沒有物種泛濫是吃貨不能解決的, 如果有, 就撒點孜然」。

萬物皆可燒烤

如今非洲野味入侵全球, 在這種巨型蝸牛面前,

中國吃貨們恐怕要收回自己的「豪言壯語」了。

非洲大蝸牛

這就是非洲大蝸牛, 以大體型著稱, 一只能長到10厘米長, 有的甚至能長到20厘米, 體重超過40克, 是我們本土蝸牛的十幾倍。

世界上最大的非洲大蝸牛長約40厘米, 將它捧在手里宛如一只小狗。

帶殼的偽.小狗

龐大的身軀意味著它們需要更多的水分來維持生命體征。

因此, 它們平時躲在陰暗的角落, 等到雨天才會出來活動, 就連覓食也必須在晚上, 因為白天的氣溫太高, 過量的運動會帶走它們身體的水分。

非洲大蝸牛主要以一些綠色植物為食, 包括各種植物的根莖綠葉。

植物根莖

在饑餓的時候, 它們還會吃紙張, 提取當中的植物纖維素, 來維持生命, 有時甚至會同類相食。

即便是它們, 也有挑食的時候, 非洲大蝸牛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蔥姜蒜這類刺激性的食物。

如果不是特別饑餓, 它們也不會吃雜草。

就是這樣一種生物, 它的危害遠超其他入侵物種, 就連非洲當地也不待見它。

繁殖能力強

非洲大蝸牛一次產卵數量大約在70~700粒之間, 平均產卵數量約為200枚。

蝸牛的成長過程

乍眼一看, 它的繁衍能力似乎很一般, 但是要知道, 它一年可以產卵5到6次。

也就是說, 某些產卵能力強的非洲大蝸牛一年能產下4000顆卵, 這個數據就相當恐怖了。

同時, 非洲大蝸牛的卵孵化率奇高, 幼體發育為成體的存活率同樣很高。

而且從破殼到成體的生長周期只需要4個月, 成體之后就擁有產卵能力。

僅一年的時間, 就能實現兩代同堂產卵, 這樣一看, 它們簡直就是生育的機器。

蝸牛的身體結構

如果生存的環境合適, 它們很快便能在當地泛濫成災。

1966年, 美國的一個孩子從非洲旅游回國, 帶回了3只老鼠大小的蝸牛。

當時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 沒有在意這3個小家伙。

后來這個孩子玩膩了, 索性將非洲大蝸牛扔到野外, 結果7年后, 這3只蝸牛的數量增長到了2萬只。

為了治理泛濫的蝸牛, 當地政府每年要拿出100萬美元的財政,用于專項防治工作。

眼看要將非洲大蝸牛從本土滅絕,可一場大雨下來,它們的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了幾千只,讓美國人頭疼不已。

非洲大蝸牛

看到這里,吃貨們肯定坐不住了,數量多點不是更好嗎?什麼香辣、清蒸全部安排上,管它多少,統統都能解決。

可惜是的,非洲大蝸牛并不能吃,甚至人們將它放在手里都有安全隱患。

不能吃的非洲大蝸牛

大家肯定聽說過福壽螺,身體里全是細菌寄生蟲,根本沒辦法吃。

同樣的,非洲大蝸牛也是許多寄生蟲和病菌的中間宿主,能夠通過食用、接觸等方式進行傳播。

比如,非洲大蝸牛會傳播一種名為播鼠肺線蟲的寄生蟲。

線蟲身體結構

當老鼠通過排泄的方式將其拉出后,如果有非洲大蝸牛爬過,線蟲會立刻鉆進它的身體,等待新的寄生體出現。

這時候,如果有傷口的人類與非洲大蝸牛接觸,線蟲就會鉆進人類的身體當中,想想都無比恐怖。

感染這種線蟲后,人類會患上腦膜炎,如果救治不及時,很容易在數小時內對大腦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引發顱面神經受損,出現耳聾、面癱等癥狀。

腦膜炎概念圖

此前,一位韓國小哥不聽網友勸告,當著大家的面吃下了幾只未經烹飪的非洲大蝸牛,結果幾天后就感染了嗜曙紅性腦炎。

在非洲大蝸牛體內,寄生的各種線蟲還有很多,它們寄生到人體后,會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因此,大家在吃非洲大蝸牛前可要考慮好后果。

但并不是說非洲大蝸牛完全不能吃,前提是必須將它烹飪熟透,一旦有疏忽,當中的寄生蟲就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非洲小哥烹飪蝸牛

而且就算是吃全熟的非洲大蝸牛,大家的心里多少都會有點壓力,畢竟當中還有寄生蟲的尸體。

所以說,這個家伙簡直就是吃貨們的「天敵」!

非洲大蝸牛能吃

此外,人們之所以如此討厭非洲大蝸牛,還因為它非常能吃。

非洲大蝸牛的食譜范圍非常廣,包含木本植物、藤本植物、草本植物,尤其喜歡爬到人們的農田啃食瓜果蔬菜。

植物根莖

據統計,非洲大蝸牛食譜當中,屬于人類作物的就有500多種。

它們在人們睡著的時候,悄悄潛入農家田園,趴在作物上瘋狂啃食,第二天凌晨5點,又匆匆離去,人們對非洲大蝸牛是防不勝防。

此外,它們食譜當中還有多種觀賞類花卉,泛濫之后帶給人類的直徑經濟損失非常大。

1969年,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對非洲大蝸牛的入侵做了一項專項評估,蝸牛泛濫的巔峰期,一年給當地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1000萬美元。

當地政府表示,如果它們的數量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這個數字將會翻倍。

相對于印度而言,美國的情況已經算得上樂觀。

入侵印度的非洲大蝸牛甚至會跑到人們的陽臺、花園啃食各種植物。

佛系的印度人沒有殺生的習慣,每當發現它們,只能將其收集起來,扔到野外。

非洲大蝸牛

因此,非洲大蝸牛在印度的危害已經超過了當地的某些害蟲。

至于非洲本地為何沒有大蝸牛泛濫?其原因在于,當地的生態環境惡劣,缺水是常態,非洲大蝸牛在這樣的環境下就連生存都是個問題,更別說泛濫了。

而一旦傳播到其他地方,蝸牛們就像是「干柴遇到烈火」,一下就泛濫開來。

非洲大蝸牛

物種的入侵

非洲大蝸牛傳播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人為的攜帶,像之前提到的游客、其他國家的礦工等等。

另一種是通過交通工具傳播到其他地區。

比如,當有火車停靠的時候,非洲大蝸牛便會粘附上去,跟隨火車來到遠方。

就這樣一點點傳播,如今這一物種席卷了全球。

2014年,我國福建地區發現了一只巨型蝸牛,單是螺殼的長度就有10厘米。

此時,巨型蝸牛正趴在地上吃水泥,因為水泥當中含有大量的鈣,能夠增加蝸殼的硬度。

蝸牛牙齒

經專家鑒定,這確實是非洲大蝸牛,應該是飼養人員將它放生在了野外,如果任由其生長,很難想象它會給當地生態造成怎樣的破壞。

因此,在物種的放生方面,我們都應該謹慎而為。

當地政府每年要拿出100萬美元的財政,用于專項防治工作。

眼看要將非洲大蝸牛從本土滅絕,可一場大雨下來,它們的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了幾千只,讓美國人頭疼不已。

非洲大蝸牛

看到這里,吃貨們肯定坐不住了,數量多點不是更好嗎?什麼香辣、清蒸全部安排上,管它多少,統統都能解決。

可惜是的,非洲大蝸牛并不能吃,甚至人們將它放在手里都有安全隱患。

不能吃的非洲大蝸牛

大家肯定聽說過福壽螺,身體里全是細菌寄生蟲,根本沒辦法吃。

同樣的,非洲大蝸牛也是許多寄生蟲和病菌的中間宿主,能夠通過食用、接觸等方式進行傳播。

比如,非洲大蝸牛會傳播一種名為播鼠肺線蟲的寄生蟲。

線蟲身體結構

當老鼠通過排泄的方式將其拉出后,如果有非洲大蝸牛爬過,線蟲會立刻鉆進它的身體,等待新的寄生體出現。

這時候,如果有傷口的人類與非洲大蝸牛接觸,線蟲就會鉆進人類的身體當中,想想都無比恐怖。

感染這種線蟲后,人類會患上腦膜炎,如果救治不及時,很容易在數小時內對大腦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引發顱面神經受損,出現耳聾、面癱等癥狀。

腦膜炎概念圖

此前,一位韓國小哥不聽網友勸告,當著大家的面吃下了幾只未經烹飪的非洲大蝸牛,結果幾天后就感染了嗜曙紅性腦炎。

在非洲大蝸牛體內,寄生的各種線蟲還有很多,它們寄生到人體后,會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因此,大家在吃非洲大蝸牛前可要考慮好后果。

但并不是說非洲大蝸牛完全不能吃,前提是必須將它烹飪熟透,一旦有疏忽,當中的寄生蟲就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非洲小哥烹飪蝸牛

而且就算是吃全熟的非洲大蝸牛,大家的心里多少都會有點壓力,畢竟當中還有寄生蟲的尸體。

所以說,這個家伙簡直就是吃貨們的「天敵」!

非洲大蝸牛能吃

此外,人們之所以如此討厭非洲大蝸牛,還因為它非常能吃。

非洲大蝸牛的食譜范圍非常廣,包含木本植物、藤本植物、草本植物,尤其喜歡爬到人們的農田啃食瓜果蔬菜。

植物根莖

據統計,非洲大蝸牛食譜當中,屬于人類作物的就有500多種。

它們在人們睡著的時候,悄悄潛入農家田園,趴在作物上瘋狂啃食,第二天凌晨5點,又匆匆離去,人們對非洲大蝸牛是防不勝防。

此外,它們食譜當中還有多種觀賞類花卉,泛濫之后帶給人類的直徑經濟損失非常大。

1969年,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對非洲大蝸牛的入侵做了一項專項評估,蝸牛泛濫的巔峰期,一年給當地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1000萬美元。

當地政府表示,如果它們的數量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這個數字將會翻倍。

相對于印度而言,美國的情況已經算得上樂觀。

入侵印度的非洲大蝸牛甚至會跑到人們的陽臺、花園啃食各種植物。

佛系的印度人沒有殺生的習慣,每當發現它們,只能將其收集起來,扔到野外。

非洲大蝸牛

因此,非洲大蝸牛在印度的危害已經超過了當地的某些害蟲。

至于非洲本地為何沒有大蝸牛泛濫?其原因在于,當地的生態環境惡劣,缺水是常態,非洲大蝸牛在這樣的環境下就連生存都是個問題,更別說泛濫了。

而一旦傳播到其他地方,蝸牛們就像是「干柴遇到烈火」,一下就泛濫開來。

非洲大蝸牛

物種的入侵

非洲大蝸牛傳播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人為的攜帶,像之前提到的游客、其他國家的礦工等等。

另一種是通過交通工具傳播到其他地區。

比如,當有火車停靠的時候,非洲大蝸牛便會粘附上去,跟隨火車來到遠方。

就這樣一點點傳播,如今這一物種席卷了全球。

2014年,我國福建地區發現了一只巨型蝸牛,單是螺殼的長度就有10厘米。

此時,巨型蝸牛正趴在地上吃水泥,因為水泥當中含有大量的鈣,能夠增加蝸殼的硬度。

蝸牛牙齒

經專家鑒定,這確實是非洲大蝸牛,應該是飼養人員將它放生在了野外,如果任由其生長,很難想象它會給當地生態造成怎樣的破壞。

因此,在物種的放生方面,我們都應該謹慎而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