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二戰時,日本陸軍為何癡迷造「航母」?

誰說陸軍就不能有航母?

作為一個四面環水的島國, 日本在發動侵略戰爭時, 都要跨越海洋投送兵力, 在異國的海岸上實施登陸作戰,

前線的后勤保障也依賴于海上補給線。

按照軍事慣例, 陸軍地面部隊的跨海輸送、海上交通線的維持和保護都屬于海軍的職責范圍, 在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時, 也需要陸海軍之間的密切協同。

然而, 在近代舊日本軍隊中, 陸軍與海軍處在高度分立的狀態, 自明治維新建立國家軍隊以來, 這兩個軍種就在國家政略的確立、國防資源的分配、政治權力的歸屬等各個方面矛盾叢生, 互相較勁, 甚至多次發生沖突。

日本陸海軍不僅在指揮、后勤、軍備建設等方面自成體系、相互獨立, 在作戰上也是各行其是, 缺乏合作和協調, 這導致陸軍在跨海作戰時難以得到海軍的有力配合, 同時出于一種對立意識, 陸軍也想在海上另搞一套。

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 陸軍都慣于自行征召船舶用于運輸兵員、裝備和物資, 后來干脆創設了一個稱為「船舶兵」的獨立兵種, 專事海上運輸、水面警戒和登陸支援行動。 船舶兵部隊不僅擁有大量運輸船、登陸船艇和小型作戰艦艇, 甚至還裝備了陸軍自己研發的潛艇和航空母艦, 成為各國軍隊中罕有的特例。

▲日本陸軍第一艘純血統的航母「秋津丸」號,

1944年完成改裝后在進行航空試驗。

上面搭載有4門八八式75毫米高炮

▲甲板上的三式聯絡機

日本陸軍的航空母艦與海軍的航空母艦是截然不同的,

海軍的航母是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 用于制空、制海作戰或護航行動的海上機動平臺, 而陸軍的航母其實是一種搭載登陸舟艇和少量飛機, 主要從事登陸作戰的特殊艦船, 相當于現代兩棲登陸攻擊艦的雛形, 被陸軍稱為特殊船。

在二戰后期, 陸軍特殊船接受改裝, 具備「護衛航母」的功能, 用于反潛護航行動, 同時陸軍也利用戰時標準船改裝簡易護衛航母, 但收效甚微。 總體來說, 陸軍的特殊船以裝載登陸舟艇和登陸部隊為主要功能, 其搭載的飛機也主要用于支援登陸行動, 航空作戰屬于輔助功能, 稱之為航空母艦實在勉強, 其本質上屬于兩棲登陸艦船。

▲日本陸軍特殊船「攝津丸」號在放出登陸舟艇。 日本陸軍的航空母艦實際上是陸軍特殊船的一種, 以搭載登陸舟艇, 實施登陸作戰為主要功用, 并能搭載少量飛機。

日本陸軍特殊船的研制開發與現代兩棲登陸作戰的興起有直接關系。 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 日軍雖然也經歷了多次跨海行動, 但在泛水登陸階段很少遭遇抵抗,也沒有發生過真正意義上的登陸作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為了打破西線僵局,在土耳其控制的達達尼爾海峽加利波利半島實施強行登陸,結果付出慘重的代價,最后被迫撤退。

加利波利戰役的慘痛教訓向各國軍隊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如何在對方嚴密設防的海岸線上實施登陸行動,由此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現代兩棲作戰的熱烈討論和研究,同時也刺激了專業登陸艦艇的研發。

日本陸軍所處的作戰環境決定了它對登陸作戰的重視,而且在由海軍主導的對美「漸減迎擊」作戰中,第一階段作戰就是陸海軍聯手在美軍占領的菲律賓和關島登陸,以引誘美軍艦隊西進增援。在對此類作戰的謀劃中,日本陸軍逐漸意識到需要開發、建造便于卸載、快速搶灘的登陸艦船和登陸工具。

在經歷了1932年國中國上海之役的困局后,日本陸軍產生了建造一種特殊登陸母船的構想,這種艦船能夠搭載并快速卸載登陸艇和部隊,還能攜帶飛機為登陸行動提供空中支援。1933年,第一艘強襲登陸母艦「神州丸」號開始秘密動工建造。

▲陸軍第一號特殊船「神州丸」號,注意其船體側面的登陸艇艙門和艦體中部的大型偽裝煙囪。

「神州丸」號是日本陸軍第一艘特殊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兩棲登陸艦,在其多層甲板結構上設有存放登陸艇和飛機的空間,利用船體各處的艙口和起重設備迅速釋放登陸艇,還通過彈射器起飛飛機,具備了現代兩棲登陸艦船的基本特征。

「神州丸」號服役后參加了多次作戰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令日本陸軍深為滿意,在此之后又計劃建造更多的特殊船,其中的丙型特殊船是與「神州丸」號類似的所謂「空母型舟艇母船」,其最明顯的特征是安裝了全通式飛行甲板,具備了航母的外觀特征,是真正意義上的陸軍航母。

不過,丙型特殊船仍然以搭載登陸艇為主,由于缺少必要的航空裝備,其飛機起降能力只是徒有虛名,在服役后也多充當飛機運輸艦使用,直至戰爭后期,日軍列裝了短距起降飛機和旋翼直升機,此類陸軍航母才具備了真正的航空能力,并經過改裝成為護衛航母,從事反潛、護航任務。

▲丙型特殊船「秋津丸」號,戰爭后期該艦可以擔任運輸船隊的護航航母。

日本陸軍最初計劃建造2艘丙型特殊船「秋津丸」和「饒津丸」號,但「饒津丸」中途更改設計,作為普通商船竣工,還有2艘利用戰時標準船船體建造的M丙型特殊船「熊野丸」和「時津丸」號,僅有「熊野丸」號完成,但未能投入實際行動,「時津丸」號在下水前即停工。

▲戰后殘存的陸軍M丙型特殊船「熊野丸」號

此外,日本陸軍也參與了戰爭后期利用戰時標準油船改裝特TL型商船航母的計劃,與海軍不同的是陸軍采用2TL型油船進行改裝,稱為特2TL型,有3艘油船接受了改裝工程,分別是「山汐丸」、「千種丸」和「瑞云丸」,僅有「山汐丸」號在戰爭結束前完工,但毫無建樹。

從1934年「神州丸」號竣工到1945年初,日本陸軍先后建造完成了4艘具備飛機搭載能力的特殊船,到戰爭結束時「神州丸」、「秋津丸」號先后被美軍潛艇擊沉,「山汐丸」號毀于空襲,僅有「熊野丸」號殘留至戰后,作為復員船使用。

▲特2TL型商船航母「山汐丸」號側視彩繪。

但在泛水登陸階段很少遭遇抵抗,也沒有發生過真正意義上的登陸作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為了打破西線僵局,在土耳其控制的達達尼爾海峽加利波利半島實施強行登陸,結果付出慘重的代價,最后被迫撤退。

加利波利戰役的慘痛教訓向各國軍隊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如何在對方嚴密設防的海岸線上實施登陸行動,由此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現代兩棲作戰的熱烈討論和研究,同時也刺激了專業登陸艦艇的研發。

日本陸軍所處的作戰環境決定了它對登陸作戰的重視,而且在由海軍主導的對美「漸減迎擊」作戰中,第一階段作戰就是陸海軍聯手在美軍占領的菲律賓和關島登陸,以引誘美軍艦隊西進增援。在對此類作戰的謀劃中,日本陸軍逐漸意識到需要開發、建造便于卸載、快速搶灘的登陸艦船和登陸工具。

在經歷了1932年國中國上海之役的困局后,日本陸軍產生了建造一種特殊登陸母船的構想,這種艦船能夠搭載并快速卸載登陸艇和部隊,還能攜帶飛機為登陸行動提供空中支援。1933年,第一艘強襲登陸母艦「神州丸」號開始秘密動工建造。

▲陸軍第一號特殊船「神州丸」號,注意其船體側面的登陸艇艙門和艦體中部的大型偽裝煙囪。

「神州丸」號是日本陸軍第一艘特殊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兩棲登陸艦,在其多層甲板結構上設有存放登陸艇和飛機的空間,利用船體各處的艙口和起重設備迅速釋放登陸艇,還通過彈射器起飛飛機,具備了現代兩棲登陸艦船的基本特征。

「神州丸」號服役后參加了多次作戰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令日本陸軍深為滿意,在此之后又計劃建造更多的特殊船,其中的丙型特殊船是與「神州丸」號類似的所謂「空母型舟艇母船」,其最明顯的特征是安裝了全通式飛行甲板,具備了航母的外觀特征,是真正意義上的陸軍航母。

不過,丙型特殊船仍然以搭載登陸艇為主,由于缺少必要的航空裝備,其飛機起降能力只是徒有虛名,在服役后也多充當飛機運輸艦使用,直至戰爭后期,日軍列裝了短距起降飛機和旋翼直升機,此類陸軍航母才具備了真正的航空能力,并經過改裝成為護衛航母,從事反潛、護航任務。

▲丙型特殊船「秋津丸」號,戰爭后期該艦可以擔任運輸船隊的護航航母。

日本陸軍最初計劃建造2艘丙型特殊船「秋津丸」和「饒津丸」號,但「饒津丸」中途更改設計,作為普通商船竣工,還有2艘利用戰時標準船船體建造的M丙型特殊船「熊野丸」和「時津丸」號,僅有「熊野丸」號完成,但未能投入實際行動,「時津丸」號在下水前即停工。

▲戰后殘存的陸軍M丙型特殊船「熊野丸」號

此外,日本陸軍也參與了戰爭后期利用戰時標準油船改裝特TL型商船航母的計劃,與海軍不同的是陸軍采用2TL型油船進行改裝,稱為特2TL型,有3艘油船接受了改裝工程,分別是「山汐丸」、「千種丸」和「瑞云丸」,僅有「山汐丸」號在戰爭結束前完工,但毫無建樹。

從1934年「神州丸」號竣工到1945年初,日本陸軍先后建造完成了4艘具備飛機搭載能力的特殊船,到戰爭結束時「神州丸」、「秋津丸」號先后被美軍潛艇擊沉,「山汐丸」號毀于空襲,僅有「熊野丸」號殘留至戰后,作為復員船使用。

▲特2TL型商船航母「山汐丸」號側視彩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